西河大鼓骆玉笙



骆玉笙(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 骆派 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骆玉笙(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

骆玉笙(1914年8月31日—2002年5月5日),1914年8月31日出生于江南地区,京韵大鼓演员,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1918年,开始配合养父演出杂耍。1923年,开始学习京剧和京韵大鼓,并取艺名小彩武。1931年,正式开始演唱京韵大鼓;同年,将艺名改成“小綵...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骆玉笙(1914年8月31日—2002年5月5日),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历史渊源 - 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由艺人马三峰所创,脱胎于清代中叶的“弦子书”和“单鼓板”,是在流行于民间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原名“梅花调”“犁铧片”等。- 定名:20世纪20年代,因来自大清河、子牙河...

这是骆玉笙先生1984录制的立体声录音合集,曾于2003年发行,共5张vcd,前四张为上传的十四段唱段,最后一张为录像。

本批磁带是1988年出版的一套磁带,为骆玉笙演唱集,在数年前张伟先生用录音笔向磁带机内录了这批磁带,为广大曲迷保存了珍贵的资料,由于这批磁带在录制的时候有各方面因素导致录音显得特别慢,加上他的发行量异常的大,给人一种“骆派是老牛拉慢车”的感...

翟立欣,当代著名西河大鼓演员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

河大鼓——呼家将全96集由艳桂荣老师演唱。

经典戏剧,致敬传统西河大鼓 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

西河大鼓名家合辑!包含艳桂荣,马增芬,郝艳霞,田荫亭等等多位名家的唱段。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