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苏州长篇评弹筱丹桂

长篇苏州评弹《白蛇》54回徐绿霞

5416.5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

401.6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话,苏州评弹

20594.8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2008年及...

7768.3万
苏州评弹

428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以苏州方言为基础的传统曲艺说唱形式。发源于苏州,兴盛在上海,流行于江、浙、沪一带。2006年,国务院将苏州评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舞台布置简约,一屏风配以“一桌二椅”就形成了舞台表演...

27516.4万
苏州评弹

583147.6万
苏州评弹

244313.6万
苏州评弹

6816.3万
苏州评弹

人说江南是中国风骨和柔情代表,是易碎的玻璃。说到江南,便想到吴侬软语,才子佳人。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穿旗袍抱着琵琶的姑娘坐在青石板的路上低吟浅唱,亦或是身姿曼妙的女子举着油伞漫步在寂静的弄堂中。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却又那么美好。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官。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一起来听那诉说着江南风情的吴侬软语吧!

5826万
苏州评弹·弹词开篇 长篇选段

379482
苏州评弹—珍珠塔·绿秋亭(薛筱卿3回施藏本)

薛筱卿 郭彬卿,三回《绿秋亭》,第三回“干点心千万要当心”是经典。同里古镇西部为陈府的私家花园,陈家花园是整座陈氏旧宅的精华所在,是典型的江南文人住宅山水园林。整座花园由茹古斋、水流云在轩、曲桥、清远堂、碧筠山房、绿秋亭、景明轩、小兰亭...

32112
长篇苏州评弹<<描金凤>>30回

《描金凤》写姑苏书生徐惠兰因家贫向叔父借贷,却遭羞辱,愤而自尽,为江湖术士钱志节相救,并将其女钱玉翠相许。玉翠以家传御赐描金凤相赠,作为定情之物。惠兰被姑母接去读书,途中救了重病的书生金继春,二人结为金兰。表兄王云卿与惠兰甚相契 ,不意被...

3069.1万
长篇苏州评弹《苏州第一家》28回 春节专送

这部使之前上传的《玉蜻蜓》的前传叫《苏州第一家》,叙述明朝正德年间,苏州笫一富翁南濠的金公旦聘得十八岁的叶芝兰小姐为妾,婚后感情日笃,喜结珠胎,公旦将家传宝一对汉玉蜻蜓赠于叶氏。但金的发妻唐氏蛮横,金心甚怏。金家中七、八两房欲夺大房公旦...

2855.8万
长篇苏州评弹《四进士》30回 黄静芬

3019.6万
长篇苏州评弹《三笑》龙庭书(下)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三笑?怎么追到手的?大家就不一定都知道了,慢慢欣赏吧。此书是评弹之宝,由老艺术家徐云志和王鹰精彩演播。共53回,分“上下”两部上传。

3344.6万
长篇苏州评弹《三笑》龙庭书(上)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三笑?怎么追到手的?大家就不一定都知道了,慢慢欣赏吧。此书是评弹之宝,由老艺术家徐云志和王鹰精彩演播。共53回,分“上下”两部上传。

2059.5万
长篇评弹

16914.9万
【苏州评弹名家名段赏析】薛调(薛筱卿)唱段集锦

121.5万
薛筱卿唱腔集【评弹】

559.9万
苏州评弹—珍珠塔·方卿见姑娘(薛筱卿4回施藏本)

     《方卿见姑娘》是上海市人民评弹团根据长篇弹词《珍珠塔》后段高潮部分“方卿二次见姑娘”改编上演的一部优秀中篇评弹。1956年首演于上海仙乐书场。       由薛筱卿携爱门生郭彬卿表演的《二次重逢》一开场便以风趣夸张的说噱和如假包换的正宗...

43854
苏州评弹—珍珠塔·婆媳相会(薛筱卿6回施藏本)

中国清代弹词作品。全称《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作者佚名。先后经苏州弹词艺人周殊士、马如飞等增饰,流传渐广。 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年间的周殊士序的刻本。《长篇弹词珍珠塔》是评弹传统书目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之一,它唱词雅驯,音韵调匀,叠句多,典...

64323
中篇苏州评弹

379.5万
长篇苏州评弹《弦索春秋》20回 花色档

上传书目竟然告诉我包含敏感词,呵呵,这世界真是太敏感了,各位先听着,我再慢慢补 长篇弹词《弦索春秋》是由上海评弹团的老艺术家张如君、刘韵若在中篇的基础上书写、延伸,花了整整十多年心血所完成的,是一部反映说书艺人在三四十年代的奋斗史,记录了评弹...

147.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