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吴侬软语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

583147.4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话,苏州评弹

20594.7万
苏州评弹

428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以苏州方言为基础的传统曲艺说唱形式。发源于苏州,兴盛在上海,流行于江、浙、沪一带。2006年,国务院将苏州评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弹舞台布置简约,一屏风配以“一桌二椅”就形成了舞台表演...

27516.4万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2008年及...

7768.3万
苏州评弹

6816.3万
苏州评弹

244313.2万
中篇苏州评弹

379.4万
翕响吴音(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选回、苏州弹词开篇、选曲、分回等赏析;评弹讲座

17376.1万
苏州评弹的曲牌

曲牌是评弹的重要组成,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与流派唱腔不同,曲牌通常被按需要变通使用。评弹中的曲牌约有30余种,有些是宫商曲牌,有些是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大量存在于弹词唱腔中。 了解曲牌、听懂曲牌,且听且收集吧!

7718.3万
苏州评弹-周云瑞

周云瑞(1921——1970)原名国瑞,他祖父周钊泉是京剧演员,负有盛名,较为富裕,曾入股共舞台为股东老板。后传艺于云瑞的父亲周凤文,凤文继承父业,为京剧名旦,长期演出于上海共舞台,红极一时,雅称“夜兰香”。云瑞是有天赋的艺术世家子弟,毕业于原...

3538.4万
苏州评弹书目选

2116.1万
观音之苏州评弹

152.6万
苏州评弹·蒋月泉

        蒋月泉(1917年12月-2001年8月)男,出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    1935年拜师学艺。后在江浙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艺术顾问,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师从张云亭、周玉泉。1936年向张云庭学唱《玉蜻蜓》,1941年向周玉泉学唱《文武香球》,当时有人赞他的演出“说噱得云庭之妙,弹唱有玉泉之神”。借鉴京剧发声方法,在“周调”和“俞调”的基础上他创造发展了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成为评弹曲调中传唱最广,...

12369.1万
说噱弹唱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

13227.5万
苏州评弹经典折子

455.7万
苏州评弹·徐丽仙

        徐丽仙(1928—1984),女。苏州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九岁随养母习弹词。十五岁后在浙江一带演出。建国后,任上海评弹团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徐丽仙在“蒋调”、“徐调”基础上创“丽调”。擅演曲目有《罗汉钱》、《新木兰辞》等。有《徐丽仙唱腔选》。

7659.4万
苏州评弹《梅姑》3回

苏州评弹《梅姑》3回 不是我不想写简介,而是敏感词防不胜防 评弹《梅姑》3回 不是我不想写简介,而是敏感词防不胜防 评弹《梅姑》3回 不是我不想写简介,而是敏感词防不胜防 评弹《梅姑》3回 不是我不想写简介,而是敏感词防不胜防

35978
分回选播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分弹词、评话,弹词俗称小书,有说有唱;评话称到大书,只说不唱,评弹是两者合称。评弹不同于北方评书除了语言不同之外,最关键的是评书是情节驱动人物,塑造的人物也是大同小异,所谓听书就要听情节。而苏州评弹虽然也叫说书,但是说的是人物,...

14923.1万
苏州评弹《玉堂春》

2717.8万
苏州评弹-啼笑因缘

1167468
苏州评弹《三笑》选回

《三笑》为苏州弹词主要传统书目之一,与“大王”《三国》并论,评弹界称为“小王”。情节谐谑,语言通俗生动,被称为“长脚笑话”。

1488.6万
苏州评弹星期书会

上海电台《星期书会》1983年开办,2020年行将就木,一档办了37年的节目离我们而去,虽有几分惆怅,但也符合自然规律。在这里听听老录音,追寻节目当年的光彩。最近又找到一些《星期书会》录音,慢慢传上来,希望大家喜欢。-2023.01

88099.4万
苏州评弹《珍珠塔》

苏州评弹《珍珠塔》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它融合了苏州评话与弹词的艺术精髓,讲述了方卿与陈翠娥之间一段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部传统曲目在历经岁月的沉淀后,依然能够触动人心,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曲目由高博文、陆锦花两位艺...

25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