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相声李宏烨
李金宽,生于1944年,祖籍河北省,世居天津。1960年由天津市文化艺术学校考入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向常宝霆、白全福学习相声。后进入天津市少年曲艺训练队,得到郭荣起、张庆森、李寿增等名家的指点,而后被输送到锦州市曲艺团工作。1963年底回津,拜张庆森...
李菁,1978年8月1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主持人,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
李伯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常与杜国芝合作。代表作有报菜名、财迷回家、醋点灯、灯谜 、家庭纠纷、聊天等。
李立山,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10月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曲艺,12岁登台演出。拜曲艺大师高元钧、李润杰为师。李立山创演俱佳,表演上台风文雅大方、语言幽默含蓄,情真意真话更真;几十年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曲艺作品。代表作品:相声《巧立名目》、快板书《哪吒闹海》、数来宝《打扑克》、对口单弦《抓典型》、京韵大鼓《大漠情思》、曲艺说唱《看今朝》《唱响京津冀》等。相声师承:常连安——高元钧——李立山
何云伟李靖相声
零号东方圣人传播东方圣人智慧
李金斗,1947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市 [1] ,中国内地相声演员 [1] 。20世纪60年代初,十三岁的李金斗开始坐科学习相声艺术,师承相声前辈王长友、谭伯儒、赵振铎等。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一等奖 [1] 。1985年,与搭档陈涌泉凭借《武松打虎》获得曲艺组惟一的一项“优秀表演奖” [1] 。1986年,又获得了“全国首届相声邀请赛”逗哏一等奖和“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 [1] ,李金斗被人称为“三连冠”。1995年获得全国首届电视相声大赛...
李金斗,1947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市[1],中国内地相声演员[1]。20世纪60年代初,十三岁的李金斗开始坐科学习相声艺术。1979年,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类一等奖[1]。1985年,与搭档陈涌泉凭借《武松打虎》获得曲艺组唯一的一项“优秀表演奖”[1]。1986年,又获得了“全国首届相声邀请赛”逗哏一等奖和“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1],因此被称作“三连冠”。1995年,获得全国首届电视相声大赛 “侯宝林金像奖”;同年,被评选为全国当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八大相声演员之一[2]。2003年10月3日,和宋德全合作发起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
小李相迎是一档自制相声广播节目。两位主持人“小李”——李寅飞、李丁,会在节目里和您聊聊生活中的话题,讲讲身边的故事,并带来两段出自“北京大逗相声”的作品。这里有情有趣儿有人有事儿,烟火气十足,呈现人世间的可爱与善良~每周一、三、五准点更新,与您相约喜马拉雅!
千万别听李向国老师的课,听了你会中毒上瘾,会让你爱上管理,管理是公共课,有的同学实务过了却让管理拉了后腿,管理考试也越来越灵活,本人推荐李向国博士讲的管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管理经验。
甄齐、李然被业界誉为“甄李组合”。台风潇洒,现场火爆。二人长年坚持相声创作和表演,作品紧贴时代,靠近生活,包袱处理巧妙,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多次获奖,如CCTV相声大赛最佳作品奖、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一等奖等。本专辑精选...
面对不愿改变的伴侣,除了讲道理你还有别的办法吗?面对挑剔的老板,除了不断认错你还知道要如何沟通吗?面对内向的自己,除了改变性格你还知道要如何融入大家吗?问题究竟在哪?这些困难表面上是他人的问题、性格的问题,但其实根本在于思维方式的局限。...
李向国博士是建造师讲师界的大咖级人物,独创双代号网络图找关键线路的方法-进站法(秒杀法),在一建考试中每年必考一道大题,他主讲法规和管理,授课幽默风趣,能抓重点,总结考点精华,根据历年真题总结常考点、必考点,过管理和法规听他课,按他的要求做就够了。
王谦祥,男,相声演员。1948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师承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曲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增瑞,男,1947年出生于河北易县。相声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师承相声大师马季先生。1960年开始从事相声表演艺术,一直与王谦祥合作。作品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天仙配》 、《老放牛》等。
李伯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常与杜国芝合作。代表作有报菜名、财迷回家、醋点灯、灯谜 、家庭纠纷、聊天等。杜国芝(1944年3月1日-2014年1月25日),男,相声演员。原来是工人,因酷爱相声,拜师与马三立先生合作多年的相声老艺人张庆森,文革后与李伯祥搭档30余年,二人创作表演的新节目如《看红岩》、《百吹图》、《谦虚论》、《聊天》、《综合之最》等有广泛的影响力,是相声界的一对“火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