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七雄评书
蓝天,白云,艳阳普照.是好天气! 青山,绿水,水抱山环中,有一个约莫二百户人家的小镇甸,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整洁而宽敞,也算是好地方。 这是关外吉林省东南部,老岭以西,松花江上游以东的一个小镇。 小镇甸本来另有名称,但因为它伴着威镇...
由伏牛山的北面来,要上“紫云峰百丈坪”,必须先登“排云壁”,其中最难走的一段,便是“断魂坡”! “排云壁”高有八九十丈,几乎完全壁立,毫无樵猎小径,或滕蔓草树,以供攀援,尤其近壁顶的十三四丈,更是一削如砥,被命名为“断魂坡”,、除...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
【内容简介】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种说法见于史记。【主播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可以说有文字记载的英雄逐鹿之国史的最本初样式,后视之内生更行基本如此,人世之可控动乱莫过于此。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
纵览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历经五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国争霸,小国争胜;大国吞并,小国图存。在不断的冲突和矛盾中,封建国家内政外交等政治制度的雏形日趋完善,此外,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发...
【内容简介】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志...
【内容简介】袁阔成,出生于天津,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先生以擅说《三国演义》而闻名评书界,被誉为“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之首。袁阔成先生倡导说新书,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艺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
注意是春秋史,不是战国史,虽然历史上有关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有很多争议,但这里我选择公元前770年,也就是东周第1位君主周平王立国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403年,也就是第32位君主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家为止,春秋时期的人相对战国还是比较讲究信义,...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周腐朽的统治,造就了诸侯争霸的传奇 。无数次的刀光剑影,齐、楚、燕、韩、赵、魏、秦脱颖而出。成就了“战国七雄”的神话。然而。战争的号角依然高奏。雄霸 中原的硝烟依然在风中盘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终于,秦国以其强...
春秋时期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与晋文公先后称霸的故事
公元前771 年,随着镐京的一场大火,西周宣告结束,中国历史进入到混乱纷争的东周时期。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相较于秦以后不断“循环播放”的王朝更替剧情,先秦时代的历史更为曲径通幽。学史明理,知史奋进。本系列文章正是基于此推出的,只是...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五霸图》内容介绍: 主人公吕正英满门被杀害,只剩他一人活命,中途遭人追赶,被“七杀令”主的两位女儿搭救,得以活命,并习得上乘武功。为报家仇、为报救命之恩,以“七杀令”副令主的身分行走江湖,惩奸除恶,其间久隐江湖的大魔头纷纷现出江湖,武...
《春秋五霸》共100讲,选自《东周列国》。史载:公元前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67年周敬王44年为春秋时代,这部书以那个时代的五位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个个有...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致从公元前770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东周王朝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周王的势力逐渐减弱,而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则日益激烈。...
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文化、人文、历史等背景,对于学习儒家文化来说,具有必要性和借鉴性。我们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方式为您演绎那个群雄并起、诸侯乱战、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时代。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卫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