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鼓小豉

西河大鼓小段集锦1

8517.7万
大鼓——张志云老师大鼓合集

大鼓——张志云老师大鼓合集

383125.8万
西河大鼓再续小五义

2120.9万
京韵大鼓·张小轩·张派

        张小轩(1876~1945)一作张筱轩,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北京人,青年时常在北京南郊票演北京时调小曲《绣麒麟》、《叹五更》等。后因清廷禁唱时调小曲,改学木板大鼓,拜朱德庆为师,登台演唱时海报贴“文明大鼓”。他擅唱的曲目有《博望坡》...

172.4万
良小楼京韵大鼓专辑

良小楼(1907-1984),女,京韵大鼓演员,北京人。她生于京郊一贫苦农民家庭,五岁时被卖给北京联珠快书女艺人良蕙芬作使女,并学习联珠快书。原姓氏及祖籍不详,到养母家后,取名良小楼。良小楼自小天资聪颖,有一副好嗓子,七、八岁时便和养母一起在四海...

134688
大鼓书

牛崇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政协委员 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队队长 ,苏北大鼓领军人,苏北大鼓第八代传人,江苏省“苏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被苏、鲁、豫、皖观众誉为大鼓状元,鼓坛泰斗。他吐字狠、准,唱腔优雅,能钻善学,牛崇光演唱的《无艳春秋》、《凌霄汉》、《东汉》、《战军山》等数十部长篇书目.

33895.4万
西河大鼓

8111.8万
大鼓书

912.1万
大鼓书

410.5万
大鼓书

133940.6万
西河大鼓

3481.7万
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 约于1920年前后形成。其音乐唱腔基本上与京韵大鼓相同,但曲目内容全为滑稽可笑和寓意讽刺的故事,表演上也结合各种滑稽动作表情。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滑稽大鼓如京剧中的丑行,滑稽诙谐,但不能过火,否则矫揉造作,流于粗鄙庸俗,京剧生、旦两行名家辈出,丑行有一定造诣者则不多见。滑稽大鼓亦然,数十年来驰骋曲坛者,屈指不...

193.8万
西河大鼓

31838
潞安大鼓

        潞安鼓书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发源于山西长治。长治在清代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现在流行于长治市及长子、屯留、壶关、潞城等县。       潞安鼓书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

43.1万
刘汉飞大鼓《金枪小五梅》

大鼓《金枪小五梅》,共48集由刘汉飞老师演唱大鼓《金枪小五梅》,共48集由刘汉飞老师演唱大鼓《金枪小五梅》,共48集由刘汉飞老师演唱...

486.3万
京韵大鼓·良小楼·良小亭

    良小楼(1907-1984),女,京韵大鼓演员,北京人。她生于京郊一贫苦农民家庭,五岁时被卖给北京联珠快书女艺人良蕙芬作使女,并学习联珠快书。原姓氏及祖籍不详,到养母家后,取名良小楼。 良小楼自小天资聪颖,有一副好嗓子,七、八岁时便和养母一起在四海升平茶社演唱联珠快书。十岁时拜王洪利为师,学唱京韵大鼓,十一岁正式登台,演出于北京、天津两地。   她留下来的录音资料有《桃花庄》、《刺汤勤》、《草船借箭》、《英台哭坟》、《黄继光》、《华容道》、《闹江州》、《双玉...

163.8万
京韵大鼓

82951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

111.2万
乐亭大鼓

161647
京东大鼓 大鼓书 湖北大鼓

12214万
金枪小北宋——刘汉飞大鼓

455.6万
京东大鼓

342972
大鼓《汉八义》

大鼓《汉八义》共21集,推荐书目 张志云大鼓书《地宝图》《三十六侠寇公案》刘汉飞大鼓《金枪小五梅》《罗家将》牛崇光大鼓书《呼杨合兵》《凌霄汉》更多牛崇光,刘汉飞,张志云,晁岱民,沈起功大鼓书等唱片,音频,视频等戏曲内容请关注我们免责声明 本主播提供的戏曲资源收集于互联网和朋友赠送,仅供欣赏,学习交流,如存在版权问题或侵犯您的利益请通知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217.7万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持铜板,右手击鼓外,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于伴奏及曲调简单,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因此易学也易记,故使京东大鼓演唱十分普及。京东大鼓音乐雏形出现于清代末年,流行于北京以东地区。1904年,刘文斌以乡村小调的形式始唱,早期的特点是用“怯”音演唱,字少腔多,并伴以铁片击节。开板“未开书,我先表这头一回……”一唱就是十多分钟。由于节奏缓慢,经常是未等唱完,观众就已散去。1914年,在津艺人刘文斌等向其他曲种学...

152.5万
您是不是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