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武松

山东琴书《双玉配》共8集由鲍建春老师演唱。...

姚忠贤,济南市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聘任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鼓曲专业教师。是北路邓派山东琴书唯一传人,四次获山东曲艺大赛表演一等奖,2000年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获牡丹奖金奖,同年获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并受政府表彰和奖励,多次随团赴香港,台湾演出。


五女兴唐传 五女兴唐传五女兴唐传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语言极具生活味,它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俗言俗语,比喻巧妙,生动韵味,独具匠心。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路流行,并有各自的代表性艺人和流派。

扬琴戏《叔嫂怨》共3部22集 北宋仁宗年间,包公铁面无私,铡掉亲侄包勉,与情不忍,过继三侄儿包贵。不料,在包贵洞房花烛夜,奸贼定计血染包相府,寇来公巧断奇案,解开包拯叔嫂恩怨,除掉奸臣,大快人心。 第一部《铡包勉》第二部《包公赔情》第三部《血溅包相府》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山东琴书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


琴书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朱丽华历时十余载整理编著的东路山东琴书代表曲目——《呼延庆打擂》 《呼延庆打擂》是东路山东琴书的传统代表曲目,书目共二十一回,约18万字,总计2400多句唱词。这次整理出版的图书,是第一部带曲谱的立体书籍,演唱光盘则是后人了解东路山东琴书独特唱法的珍贵资料。作为山东三大代表性曲种之一的山东琴书,于清雍正年间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在山东曲艺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年75岁的朱丽华是山东琴书(东路)著名表演艺术...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在快书快板类曲种中,对传统作品整理起步较早的是《山东快书武松传》。该书是在一九五六年,由当时的中国曲艺研究会承办,组织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作班子,根据上述三个口述、记录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一九五七年八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署名为:中国曲艺研究会主编;口述者,高元钧、宋宗科、高铜武(即刘同武);整理者,马立元、马祥符、孙玉奎、沈彭年、陶钝、王尊三;记录者,肖亦五、何文超、高唐县文化馆。经过整理的这本《山东快书武松传》,共有12个回目。即《东岳庙》(四段)、《景阳岗》(两段)、《狮子楼》(四段)、《十字坡》(三段)、《石家庄》(两段)、《孟州堂》(两段)、《安平寨》(两段)、《快活林》(两段)、《飞云浦》(三段)、《鸳鸯楼》(一段)、《蜈蚣岭》(一段)、《白虎庄》(一段),共计27个唱段、8100多句唱词,具有近二十万字的篇幅。整理过的《山东快书武松传》,使有关武松的故事更加丰富、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