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儿童

陪伴女儿十年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百善孝为先


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孝经》陈好德老师播讲!与听众共同学习、记忆并领会古圣先贤真正的大智慧!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


傳統典籍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与孝治的儒家书经。《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又说为孟子或孟子门人所作。今文本《孝经》,共计十八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该书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孝行天下)课程由国学应用实战专家、王道企业教练、八卦制度模型创始人、京麓书院讲师谷河先生主讲。《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本课程中,谷河老师将为大家讲述《孝经》中的儒家思想。


青苔老师说:《孝经》是一本伟大的经书。因为孝是所有德行的开始之处,可以说是一切正确行为的预备式、基础式。我们想要修人生的各种品德,所有的品德,在发动之前,务必要身体健康,务必要事业强大,务必要德名远扬,这样的预备。这个预备式的名称就是孝...

《孝經》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更推而廣之,闡述上位者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萬民心悅誠服。可見,「孝」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欲齊家、治國、平天下,須賴《孝經》明教化。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