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摩罗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鸠摩罗什的贡献不仅在传播印度佛学真髓,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佛学水平,而且在引进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丰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罗什引进的般若中观学,当时给予魏晋玄学以极大的刺激,后来又通过禅宗,施其影响与宋明儒学及宋元道教,渗透于整个中国文化,成为传统文化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央掘摩罗经(四卷)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佛在祇园,说执剑大方广经。有婆罗门孤子,名一切世间现。顺恶师教,取千指作鬘。将欲害母,佛往度之,说种种偈,欲税佛指。佛亦说种种偈答之,遂令降伏。帝释梵王四王献与衣钵,各受诃斥。魔及树神,亦皆被...
1600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一切又似乎不曾改变,瞬间即是永恒,永恒即是瞬间,红尘中的你你我我,多像那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数不清的沙粒,存在着,存在过[爱心]
他是文化及智慧的传播者,为了争夺他发动两次战争,为了降伏他动用美色,而他终不改其志,路漫漫虽苦却终得善果!
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将罗什劫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割据凉州,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作者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位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高僧的传奇一生今天我们诵读《金刚经》、《弥陀经》、《维摩经》、《法华经》等经典时,不能不感念这位译经大师......龚斌著 秦东播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的历史场景。这部书稿的特点:一是再现鸠摩罗什传奇人生,再现他的苦难、译经活动以及他的佛学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二是这...
作者通过对中外文化史尤其是宗教史的梳理与回顾,让人们感知的不是人类文明中的惨痛记忆,而是发掘出相互体恤的温情,呼唤世人展现悲悯情怀,友爱互助并尊重生命。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节目主题:诵读金刚经
鸠摩罗什大师简介鸠摩罗什(Kumarajiva),约344年至413年,是一位著名的佛教译经家和高僧,出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他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祖先来自天竺(印度),曾任婆罗门宰相。鸠摩罗什自幼展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半岁能说话,三岁能识...
鸠摩罗什与弟子在弘始三年至十一年期间,译出《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鸠摩罗什大师的生平,他是开中原大乘佛教的先河,一位伟大的高僧和翻译家,也是汉传佛教的一座丰碑。他与玄奘大师、不空大师、真谛大师,并称为四大译经家。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等,都出自大师笔下。
梵名Das/abhu^mika 。凡四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系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即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之部分。本经乃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力,为解脱月菩萨宣说菩萨修行之位次十地之法门,称为集地智慧功德法门。西晋竺法护所译之渐备一...
内容简介 · · · · · ·“藏经中云,新尸气变,化阴摩罗鬼,其形如鹤,色黑,目光如灯火,震翅高鸣。”由良昂允伯爵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隐居在白桦湖附近的“鸟城”之中,不但是个鸟类专家,也是一个博学的儒学者。伯爵在几十年间曾经四次娶...
开启智慧之门
《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
艾晴,为验证历史做了试验小白鼠,几次三番被推进时空穿越机。冥冥中的命运牵绊,她遇见了千古有名的高僧。她与他之间横亘着的不仅仅是漫长悠远的千年岁月,满目苍痍的乱世纷争,更有潜心修行一心向佛的赤子之心。少年时的亦师亦友,青年时的脉脉相处,壮...
《法华经》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Sad-dharma,意为“妙法”、“正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从淤泥出而不沾染淤泥,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经”,故...
金刚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往”,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着或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