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宋儿
【精读中国历史】立足正史,现代阐释。溯本清源,守正创新。比小说还精彩的正说中国历史。从细微处沉浸式感受泱泱中华的文化底蕴!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且以此心寄华夏,愿将岁月赋山河!将历史王朝的兴衰缩编成精彩纷呈的故事以人物...
小朋友们,中国不但有辉煌灿烂的唐诗,还有豪放婉约的宋词,宋词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呢。艺休哥对宋词可是爱不释手啊,这不,艺休哥又一次行动起来,为小朋友们讲解耳熟能详的宋词佳作,还等什么呢,快来听哦——艺休...
内容简介:《宋词》 有诗书托底的孩子,未来却是不可限量。《青春》翻译成叫“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那种自豪感爆棚。一个国家的强大,说穿了,不是靠历史赋予的机遇,而是靠人心赋予的力量。 那力量,来自德,来自才, 来自内心的深厚底蕴。难怪说,有诗词托底的孩子,绝对差不了!没有接受过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看花便只是花,听雨也只是雨罢了。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更新...
儿童学唐诗宋词
你知道大宋名妓李师师吗?你想了解李师师的传奇经历吗?欢迎你随主播一起聆听大宋名妓李师师的传奇故事。
敛世间之财,拥美人在怀。 夺天下权柄,游戏山水外。 这里是盛唐,我在此风流!【收听须知】1、该专辑免费收听。2、在收听过程中,如想快速阅读小说文字版全集,或者你有其他任何问题,请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热文坊】,关注并回复数字:【233】,便可快速...
李清照:宋代“千古第一才女”,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婉约派代表女词人。演播:云天__
每天只需一分钟,孩子们从听宋词开始,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反复听,必有收获。
本书用逻辑推导的方法,以始为终,逐步告诉我们如何科学育儿,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丝丝入扣,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作者并不迷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育儿的终极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出一套科学、严谨的育儿方法,严格执行,最终成功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影响了很多父母,证明自己的方法可以复制。 本书是作者对于自己20多年育儿逻辑的科学总结,可以帮助家长分年龄段(0~3岁婴幼儿时期、4~12岁儿童期、13~18岁青春期)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和家长自我培养的重点,使家长能够运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养育孩子,身体力行,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声声慢·寻寻觅觅译文及注释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损:表示程度极高。堪:可。著:亦写作“着”。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一剪梅 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木子是被人一锤子带来的,理想是做个快乐的小地主,可命运总是不断捉弄他。他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他在哪都一样。他得到了一些,也失去了一些,生活就是这样。攥在手里的未必能抓住,一脚踢开的或许还会跑回来。
声明:此书原著版权归原著相关个人或组织所有,本有声读书仅供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牟利。听众若感兴趣,请购买正版图书!维护版权,维护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也是为了我们能读到更多的好书!希望能倡议全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的活动中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宋朝,刘宋虽然不如赵宋出名,而且存在时间只有六十年,但刘宋这六十年历史确实异常的精彩和惊心动魄。刘裕的两场北伐,刘义隆的元嘉之治和北伐草草,以及刘宋皇族为了至高权力而进行的骨肉相残。。。庙堂之上,刀光剑影,疆场之上,万马奔腾,为后人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人为之击节,为之感慨。。。
公元907年,矗立两百多年的大唐帝国轰然倒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的广袤地区,各个割据政权相互混战,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吴、南唐、...
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号:古诗词必背 也可搜索:GuShiCiBiBei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背诵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文学鉴赏能力。背诵古诗词可以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古诗词音律美,内容美,形式美。对仗工整,寓意丰富。...
非原创,不喜勿喷,不定时更新,喜欢的话订阅好评一下专辑关注下主播吧,你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注释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公众号:wuzhikuhai)李贵,男,汉族,1973年生,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