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特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于英国剑桥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有《逻辑哲学论》《论确实性》等。白取春彦日本青森县人,曾在德国柏林大学就读,研究哲学、宗教学与文学。出版过多本以“超译”命名的系列哲学、宗教解读著作。




让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更鲜明地呈现出来。

相信自己和不相信自己是两种人生。《傻瓜维特》是以后成为门萨协会会长的“维特”,在17年的时间里,作为“傻瓜”生活的故事为基础编写而成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全世界背弃了你,你也要坚持相信自己。因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维特根斯坦几乎已经被神话了,而这部传记让他重新又变成了一个人。

哲学不可能是一门科学,或者类似科学的任何东西。它不是一个教义体系,而是一种行动,一种澄清因受语言迷惑所导致的困惑的行动。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让我们专虑一个词或句子如何在一个或多个语言游戏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以此澄清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的差别。他几乎不用任何符号记法。这是《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但这不是两本书在目的上的不同,而是为了...

哲学研究主要探讨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本性及其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自1953年正式出版以来,对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世界哲学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

彭富春的《海德格尔的国际研究》与江怡《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讲座,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的两座高峰。

这本有声书,送给和我一样喜欢思考哲学的朋友们。 本书通过讲述维特根斯坦的生平,思想,哲学思考和部分笔记信件,让我们了解这位天才哲学家一生对于哲学问题的追寻和思考。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译维特根施泰因[1]、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名奥地利哲学家。他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2]1939年至1947年,任教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3]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主要为1921年的《逻辑哲学论》和一本奥地利小学生的字典。




哲学中的工作——正如在许多情况下建筑中的工作一样——真正说来更多地是在一个人自己身上做的一种工作。在自己的看法之上的工作。在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上的工作。(人们所要求于它们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


有关这可怜的维特的故事,我已尽己所能努力收集,把它向你们呈上。我知道,你们会为此谢我。对他的精神和品格以及他的命运,你们不会拒绝给予自己的敬意、爱怜和眼泪。而你,正感受着同他一样的渴求的善良的灵魂,从他的苦恼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小书做你...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