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儿歌孝经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

312527
孝经

181057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

212707
孝经

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18697
孝经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183901
孝经

181万
孝经

3611.1万
孝经

181573
孝经

4041.2万
孝经

184349
孝经

34.1万
孝经

181.7万
孝经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

18764
孝经

20801
孝经

古音朗读十三经之首的孝经

51117
孝经

22796
孝经

《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什么是孝?也许孝经能提供权威的答案。

11373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8912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全书一千八百多字,十三经中篇幅最短,但依然为一本独立的经书。可见儒家对孝道的重视程度,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获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6294
孝经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零至3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下来牢牢的背景屏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

20878
孝经

181148
孝经

188052
孝经

陪伴女儿十年

3941.3万
孝經

《孝經》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孝經》共分十八章,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更推而廣之,闡述上位者應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萬民心悅誠服。可見,「孝」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欲齊家、治國、平天下,須賴《孝經》明教化。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

18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