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轼语

苏轼词传

人生得意时,要读一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一读苏东坡。 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张琴,一壶酒,一支笔,云间写诗,田里踏歌,烟雨平生。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乌台诗案苏轼人物画像元丰二年(1079年),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被贬黄州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东山再起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81221
苏轼词传

大文豪苏轼是中华文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一个天才,是九百年前的超级偶像。他懂建筑,会修筑堤坝;他通音律,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更是个吃货,没有他就没有东坡肉,羊蝎子……当然,在苏轼身上如此之多的光环中,最耀眼的依然是苏轼的词。透过苏轼...

7418.7万
苏轼词传

一生沉浮,一路坎坷,他却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顺也苏轼,逆也苏轼,凡事莫向外求。

231151
苏轼十讲

苏轼:中国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682.1万
苏轼秘史

243380
苏轼诗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

382344
旷达苏轼

我把宋词朗诵给你听

1542.1万
苏轼诗词

苏轼据说是一个脸长的胖子,能写出大气磅礴的诗词,能留下很多幽默风趣的故事,把他的诗词歌赋以及故事播讲出来,是我的荣幸!希望朋友们关注订阅评论,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863.3万
苏轼诗文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1283.1万
青菀讲苏轼

这是一个讲述苏轼的小课堂。经过这十五讲,你会对苏轼的人生故事有一个全盘了解。当你明白他的处境与心境,再看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我们了解他,靠近他,最终是为了抵达那一首首星辰般永远璀璨的诗句。故事是曲径通幽,诗文才是我们携手共赴的彼岸。

281.5万
苏轼合集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美食家,他一生坎坷却始终热爱生活,笔下生出无数文章、词赋,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不胜枚举。因此我想在此做一个他的合集,希望每天品读他的诗歌、词赋,从中瞻仰古人的意志,找到生活的趣味。如果你也是苏轼的迷弟迷妹...

1085771
苏轼归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不但非常有才,而且经常妙语连珠。虽然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但是却成就了他成为了文坛巨人...

473483
苏轼评传

【内容简介】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 而且其间条理贯通, 自成一家之学。本书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 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 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苏轼, 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 竹杖芒鞋, 吟啸徐行于...

381.7万
宋•苏轼传

538007
苏轼诗词

585.7万
苏轼诗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35.7万
苏轼作品(粤语)

苏轼诗词文赋,陈辉权粤读经典(封面设计:蔡志)

14149.8万
苏轼与孤独

有人说:“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而苏轼尤甚。自苏轼入仕以来,政治上一直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可。“乌台诗案”以后,他更是被朋友疏远,被朝廷遗弃,彻底成了一个孤独失意的灵魂。然而,他却在最悲惨的境遇里,活出了生命的至高境界。重读六首苏轼孤独时...

139
苏轼诗词集

本集收录了苏轼的诗词,加以简单明了的解说,让大家轻松愉快的学习诗词。

2148910
《苏轼词传》

以东坡人生经历为线,对其词进行了情感化的解读。读他的词,可以医心;品他的人生,让人奋发。

451865
苏轼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变成苏东坡。亲近这一个伟大的灵魂,可以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245644
苏轼诗词文

2104.1万
苏轼的作品

文坛领袖欧阳修曾预见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预见对了。苏东坡不但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成了美食家和水利专家。他虽仕途坎坷,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华美的文章。苏轼的词突破了“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

3622万
苏轼诗词集

34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