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魔鉴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

公益专辑:《资治通鉴》 读播:《资治通鉴》公益主播:了凡积善之家 黄睿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黄睿,一名在校大三学生,热爱参加公益活动,曾经参加过社区活动和校内志愿者活动,希望通过阅读和配音来帮助更多的人。开篇介绍:《资治通鉴》,简称《通...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1] 它是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全书共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名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1。它由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之间长达1362年的历史。

评书《古今通鉴》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由著名评书演员田战义经过几年的案头工作和演出实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新思想、新观点、新手法,经过加工、整理、改编后录制的短篇评书专集。其中包括: “浪子回头”(取材于《醒世恒言》第十七卷“张孝基陈留认舅”) “鬼断家私”(取材于《醒世恒言》第十七卷) “罗衫再合”(取材于《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 “一鸟害七命”(取材于《喻世名言》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

和朋友们共同学习资治通鉴,学习古人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世之智慧。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精炼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通读《资治通签》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

作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

资虽浅敢从治乱求真相,通且达常以鉴诫论古今。《阿布说通鉴》,每周与你一起走进故事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故事。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