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伤寒论原文真义

伤寒论(原文)

中医必读经典

1904531
原文版《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 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

22903
伤寒论原文朗诵

9857
伤寒论原文背诵

伤寒论398条熟读千遍其意自现,医圣就在你心中

407.6万
伤寒论原文读诵

402210
伤寒论原文朗读

伤寒论

23051.4万
《伤寒论》原文◎译文

读伤寒,收获经典理论体系,建立古中医治辨思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治病必学的基础,没有《伤寒》基础,就没有临床疗效。这些基础包括:辨证,脉法,本草,剂量,配伍,阴阳五行,表里寒热,六经传变,脏腑虚实等等,反复的研读,训练出纯粹的古中医思维。

194640
自学伤寒论398条原文

自学中医,必须从经典著作起步,伤寒论398条原文,经常听听,牢记在心,熟能生巧!

1051.6万
伤寒论-原文朗读

318854
伤寒论原文背诵398条

伤寒论条文398条.txt伤寒论条文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354759
《伤寒论》原文诵读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249.9万
伤寒论

赵开美翻宋版《伤寒论》原文

264598
伤寒论

伤寒论http://www.sixgood.cn

291434
伤寒论

105万
伤寒论

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解读伤寒论。理论上《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辩证体系。在法则、治法上,确立了临床治疗的多种原则,开创了八法应用和多种疗法综合应用的先河。在方剂上,记载一百一十二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优化,药量恰当,疗效可靠,被后...

542296
伤寒论

7841.2万
伤寒论

3075200
伤寒论

10714万
伤寒论

24884
伤寒论

11628
伤寒论

白云出岫老师多年前的佳作,在我电脑里收藏了多年,想想还是把老师的好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251078
伤寒论

1755005
伤寒论

1304256
伤寒论

中医四大名著

118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