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探寻佛法深意,解开内心之锁。今日,我们分享念佛修行的秘密,透过简易而深远的信愿持名,解析如何净化心灵,达至极乐。在日常纷扰中,如何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如何通过念佛,连结内心与佛的奇妙感应,从而改变生命?加入我们,一起探索念佛修学法...

41385
净土资粮信愿行

往生净土是每一个佛教徒的终极目标。这里您将听到的是净土祖庭大安法师的讲解,愿您能够得到满意的收获

6270
净土资粮信愿行

785045
呼吸五音念佛

念佛,修心,求生净土,往生极乐!!!

916.1万
净土五经

净土五经

151166
念佛

144.8万
诵经

934934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净土经典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五经之一,净土五经就是净土三经再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两大胁侍菩萨之一,另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将来要继承阿弥陀佛成佛,因此阿...

10227.2万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法门的基础训练,便是如理如法闻思修♥净土五经一论♥所谓“净土五经一论”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_→此三经又被称为“净土三经”,加上“大佛顶首楞严神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1396324
净土五经一论|净土十要|佛教经典

净土五经分别指《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

340596.6万
听经念佛

ཨོཾ་མ་ཎི་པདྨེ་ཧཱུྃ་ཧྲཱིཿ

114.8万
念佛胜易

善道大师,系弥陀化身也,专称弥陀名号,必生西方净土法义共修,练习读诵,敬请家人,包容指正

1405566
念佛号

阿弥陀佛佛号

243.9万
净土五经浅谈

791万
念佛回家

353.9万
老实念佛

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约在公元前 3世纪后,佛教音乐随着佛教逐步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由于民族、地域各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不同风格...

71423
日诵经典

01.《弟子规》02.《道德经》03.《心经》04.《清静经》05.《黄帝内经》

1859488
诵经读经听经

191322
诵经(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421821
净土

出生在偏远山村大屋冯家贫寒家庭的冯斌,自幼丧父,但他懂事聪明勤奋好学,成了大屋冯家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读高中的年轻人,恢复高考,他几经波折,最后补录到鄂南师范,读书期间,条件优越的李虹深深地爱着冯斌,但冯斌不为所动。师范毕业后,冯斌申请...

1187202
净土

净化心灵的秘籍,关灯,眯上眼睛,安静的。。。

913.4万
念佛感应录

念佛感应录

761.2万
念诵经典

念诵佛经,法喜充满,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632424
吟诵经典

简介 吟诵[1] ,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吟诵规则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注意: 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吟诵的界定 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狭义吟诵即“中华吟诵”,是中华吟诵学会的主要工作内容。我们也用这个概念申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