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主机之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完)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20773
娱乐至死(完结)

看清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障眼术,摆脱媒介对真实的扭曲和控制,换一种方式重新定义和思考现实世界。

171248
娱乐至死|优质诵读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兹曼

19663
娱乐至上的时代(娱乐至死)

322175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尼尔·波兹曼著

12573
《娱乐至死》- 完结

【美】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代表作《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人类正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

27126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朗读者:远听山声总时长:5时51分52秒书名:《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译者:章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版本:2015年5月第一版书籍简介:《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

96251.5万
《娱乐至死》--【片段】

本专辑是片段, VX 702239744

11633
娱乐至死 | 老杨演播

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简介】《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作者介...

138万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语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4224
娱乐至死 | 尼尔·波兹曼

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需要会思考的灵魂。作者波兹曼是一位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他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最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娱乐至死》,这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媒体应该成为拓展...

491.3万
《娱乐至死》| 喜马讲书

《娱乐至死》是一本畅销全球30年的著作,它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全球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探讨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沉溺在现代媒介制造的愉悦中,不可自拔,这不仅会让我们丧失严肃思考的能力,更有可能造成人类文化的消亡。

11万
娱乐至死 | 尼尔·波兹曼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

281965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美】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

13530
导读·《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主讲人:潘轶才 这个系列的目的,不是要把一本书经过拆解、重组,提纲挈领地把原著压缩进这个小小地节目里,这不现实。而且每一次地复述都是对援助的破坏,而且免不了会夹带复述者自己的“私货”,这对原著作者和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我只是想把一本书中有价值的部分呈现出来,进而引起大家阅读原著的兴趣。所以可以把理解的重点放在:原著究竟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把这个节目里说的东西方程前情提要就够了。 所以,在介绍一本书的时候我会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原著的结构把他再现出来,力求忠于原著,不带私货。第二部分,我再摆出个人的看法,来和大家做交流。对于第二部分,大家尽管可以提建议,甚至破口大骂都可以~

31647
媒介文化经典作品——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257607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丨高质量演播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安吉拉·佩妮《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沃尔特·古德曼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这本书中的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

124901
娱乐至死 |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

444.3万
商业思想家|邱伟老师:解读经典图书《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1.为什么说媒介是隐喻的,是认识论?2.印刷机时代的思想特征3.娱乐是自嗨的快乐4.电子屏幕需要的是掌声5.对于媒体娱乐化的解决方法媒介即隐喻,隐喻即暗示,暗示即洗脑,洗脑为赚钱,所有内容平台的运作圣经,自媒体时代的创业圣经。

580
陪君至死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不为众人所理解的一少数,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他们生命中的欢乐与辛酸,灵魂深处的黑暗和光明。      【题记】      我们不是神,所以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我们不是神,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活着,以及如何死去。      【阅读指南——请咬文嚼字确认以下事项后,再翻阅正文】   一、以下人群禁止阅读   1.18岁以下未成年;   2.有任何程度抑郁症、忧郁症患者;   3.以各类电影和现实中的杀人狂为偶像以及以成为杀手为梦想者;   4.抱着理想...

702899
至死温柔

772568
至死不见

一段感人肺腑的网络生死恋,网络情缘,博客生死恋,一个时代的印记

332025
伤心至死之轮回

一行年轻人因母校江京大学旅游协会在网上的推荐,去了一个叫“新裳谷”的风景胜地旅游,而在胜地藏有神秘悬棺的“拾夕洞”前听到神秘人关于死亡的预言后,他们依然执意前往,结果悲剧发生,预言如同咒语,死亡在一行人中陆续发生。当初好奇心最强,最不信...

429.4万
伤心至死—鬼古女

一行年轻人因母校江京大学旅游协会在网上的推荐,去了一个叫“新裳谷”的风景胜地旅游,而在胜地藏有神秘悬棺的“拾夕洞”前听到神秘人关于死亡的预言后,他们依然执意前往,结果悲剧发生,预言如同咒语,死亡在一行人中陆续发生。当初好奇心最强,最不信邪,最执意坚持要进入“拾夕洞”的女孩孟思瑶因此而陷入痛苦的深深自责,而紧接着在她周围发生的一系列诡异现象和事件,使她身不由己地走上了揭示神秘的危险之路。当她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得知了藏匿于“拾夕洞”滴血悬棺中的秘密,以为恶梦终于结束从此可以解脱时,那个身穿雨衣永不露面的“死神”却又阴冷地道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预言:你的恶梦才刚开始·.....作者简介:鬼古女,一对神秘的黄金搭档夫妻共同创作悬疑小说的笔名。两人毕业于同一所医科大学,九十年代末来到美国留学,后在美国旧金山附近定居。妻子笔名余扬,是美国硅谷的一名资深软件工程师,丈夫笔名易铭,是名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员。两人始终保持着高度低调,除了对新书的宣传推广,很少在媒体曝光。因2005年《碎脸》一书而引发“中国悬疑元年”的鬼古女,享有“中国的斯蒂芬·金”之美誉,也以网选票数居首的优势被评为“国内最受欢迎的十位恐怖小说家”之一。鬼古女两位作者对如何分工一直没有具体阐述,大致的观点是,两人中余扬主要负责情节的构思和对初稿的重写、修订,易铭负责初稿的写作。鬼古女的悬疑作品都有繁复庞大的构架,伏笔和线索众多。对情节安排的精细得力于余扬做为资深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背景。

658.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