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智慧

《 列子 》又名《 冲虚经 》,属于早期 黄老道家 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 老庄 ,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西汉)刘向

列子,名御寇,亦作圄寇、圉寇,战国郑人。据《汉书·古今人表》,列子在韩景侯、魏武侯之间。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认为,列子生卒年当为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先于庄子,故多为《庄子》所称引。列子确有其人。《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载《列子》...

列子故事,与君共赏

《老子》《庄子》《列子》为道家经典著作。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汉书·艺文志》道家...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著有《列子》。


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周朝郑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 列子曾隐居郑国40年,潜心问道,其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

举世皆从忙里过,几人能向死前休。。。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

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本专辑由白云出岫录制。

为什么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好,快乐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对金钱、财富、物质的盲目追求,最终迷失了自我?为什么没有人折磨我们,我们却不断的被自己的内心所折磨?——如果你有这些疑问,那么“姚耀品读《列子》”将是你找到答案的钥匙。▲作品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思想重要的古籍,文字精练,文意深远,是《老子》思想内容的重要的补充和例证说明,可以称为先祖传承的文化珍宝。分享学习《列子》的心得,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道家思想的内涵,让更多人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启蒙。

道家经典,传统文化

列子的思想与老庄相近,一般被视为道家作品,它探讨了宇宙起源、自然更替和人类行为等规律,捷出了一些启人思考的见解。主张顺从自然,安时处顺,超脱自然的束缚,享受人生的快乐;在养生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反对人为的技巧,推崇超人为的自然而...

在这张专辑里,我们不探讨学术、文学,尽力用当代白话来解读《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文章,并运用古今故事、案例来启发大家感悟,尽可能让现代人能运用其中智慧,过好人生每一步,取得心中的幸福。

本篇虚构了十五个诙诡奇谲的海外奇谈,这些奇谈皆以寓言故事形式出现,又多以问答方式表述,俨然战国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奇谈不是为了惊世骇俗、故弄玄虚而作,其宗旨在于展示大千世界的恢弘,万千气象,无奇不有,其中不乏自然科学、朴素辩证法思想...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寓言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