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庐

通过朱熹、慧远、白居易、陶渊明等历史名人道出九江和庐山的人文历史底蕴的丰厚。阐述出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代表了中国近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庐山的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 地址 植青路1367号 票价描述 无需门票。包含于庐山风景名胜区门票内。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乘车信息 暂无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大月山路 票价描述 暂无 开放时间 07:00-19:00 乘车信息 自驾信息: 1、 上海-庐山:(约836km,8小时)沪杭高速—杭州—杭金衢高速—梨温高速—昌九高速(庐山出口)—庐山 。2、 广州-庐山:(约982km,10小...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 地址 江西九江庐山山南景区温泉镇 票价描述 168 开放时间 全天 乘车信息 公交路线:九江市区长途汽车站乘“九江—星子”班车,全程50分钟票价10块到星子汽车站,转“星子—温泉镇”班车全程20分钟,票价3块南昌市区洪城客运站乘“南昌...

庐剧,旧称“倒七戏”,于1955年7月1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改称庐剧。 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安徽特有的剧种,我们要守土有责,使民间庐剧艺术健康发展和传承,振兴本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

庐剧,安徽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灯戏、二小戏、三小戏、和州戏、倒祭戏、稻季戏等,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2] 庐剧的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同时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早期庐剧用锣鼓伴奏,主要有堂锣、大锣、小锣三件...

喜欢庐剧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 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庐江戏”。名称由来无考。因其盛行于安徽省的皖中地区,古属庐州(今合肥市)庐江县,故于1955年7月1日,经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改称庐剧。庐剧是...




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冷庐医话》为清代医家,陆以湉所写,其一,二卷论述医务道德、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项,以及古今医家、古今医书足资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历来名医对多种病症的治验医案等,间附已意,加以发明,推究原委,详其利弊,言多中肯。

《趣说江西风景里的人文故事·庐山》通过讲故事这一传统形式,把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文化旅游线路分成三个单元进行整合,对大庐山,特别是东林寺、白鹿洞、牯岭镇厚重的人文故事整理和改编。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娓娓道来,又不失风趣,将一个人文荟萃的...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


安徽庐剧


读最有智慧的语言,享最有品质的人生!草庐拈珠与你一起做有智慧的人!

读书时代很喜欢的一本,关于魔法,勇士及少女,轻松幽默诙谐,青春的小说。一直想推荐,讲给家里孩子听听。最近正想练练口齿,正好就挑了其中一个小章结,讲讲读一读,让家里孩子听听飞凌姐姐写的这故事,开心开心~。如有听友也喜欢,可以听听引而去看书...

生活不易,一个一个的目标催促着我们奔赴一段又一段的行程。忙碌中也想歇歇,也想跟朋友说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还好,我发现了这里;更好的是,你们也在!欢迎、请坐,我就想和大家像老朋友一样随意的聊聊,有过往、有当下、有欢笑、也可能有悲伤…不管怎样,都希望我们能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一起度过一段轻松的闲暇时光。

庐剧,安徽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灯戏、二小戏、三小戏、和州戏、倒祭戏、稻季戏等,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 [1] ,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2] 庐剧的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同时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早期庐剧用锣鼓伴奏,主要有堂锣、大锣、小锣三件打击乐器。2006年5月20日,庐...

庐剧,旧称“倒七戏”,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