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愚钝的老梆

河北梆子·渡口-老唱片

《渡口》(河北梆子)欣赏中国唱片社   1974年渡口(河北梆子)全剧分两面灌制在一张唱片上,片号:M-1018。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改编 冯育坤执笔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剧情介绍:老渡工的孙女红小兵水莲替爷爷摆渡,一个国民党特务化装成“背筐人”溜到...

11449
龙江颂-河北梆子选段-老唱片

河北梆子《龙江颂》(选段)欣赏,该剧根据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移植。 1974年  中国唱片社唱片M-2021为河北梆子 龙江颂(选段)。两面共计灌录九段唱段。河北省河北梆子跃进剧团根据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移植并演出。唱段目录见封底照片。笔者于1988年3月29日购买。购买地址当时为注明,现在也无从查考。笔者录音时已经将两面合并录音。

11万
内乡宛梆

宛梆,河南省内乡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宛梆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宛如鸟啼,与枣木梆子搭配,风格独特。宛梆唱腔音乐属板腔体,辅以月琴、三弦、坠胡,以枣本梆击节...

9214.9万
宛梆合集

112.7万
幽夜敲梆客

3512.2万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

951.1万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河北梆子曾出现过三个流派,包括直隶老派、山陕派和直隶新派,这三个派别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

763216
河北梆子

2717.9万
河北梆子

106万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舍命梆子腔”。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28227.6万
河北梆子

1462.2万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收录

181.2万
枣梆名家名段

枣梆,山东省菏泽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44.7万
河北梆子

3510.2万
河北梆子

461592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

22327
河北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

2595.1万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河北梆子

2238.4万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传统戏剧。[1]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剧目达一千多种,经常上演的有六百多种,流行范围极广,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曲牌繁复。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76993
山东梆子

13731.4万
宛梆《汶江河》

3917
河北梆子大全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年)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 河北梆子 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教师中既有梆子艺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艺人。此班出科的艺徒,主要活动于定兴、徐水、容城、高阳、霸县一带。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3] 发展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独特面貌之后,发展甚为迅速,延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交,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几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4] 衰落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侵华后,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津两市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

4048.7万
河北梆子伴奏

传播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家乡戏

1956954
河北梆子伴奏

1251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