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帛夕

帛书黄帝四经

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首次出土,与帛书《老子》乙本合抄一卷,位于帛书《老子》卷首前,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合称《黄帝四经》,约计一万一千余言,理论严谨,系统周密,逻辑分明。出土帛书黄老著作并列,证实《史记》中所记载的“黄老之学”和“黄老道德之术”真实存世,并于汉初前曾经盛极一时。《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黄帝著述颇丰,涉及其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经验,包括哲学、阴阳、政治、军事、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医经、修真方法等方面的著作。帛书的出土,为黄...

273758
帛书《老子》

如果以享乐奢靡的风气主导了文化,资本就以欲望诱惑青年,使人们的才能被它收买。必须以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教导人民,指引传递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新形式下文化战争中,保住集体主义的阵地抵制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其内容与道德...

714.4万
帛书道德经

帛书本《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相反,“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照通行本《老子》章节,对全文进行重新分章,增加章节要旨,并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老子思想。书中的每一句都富有启迪,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特别注重柔弱...

946768
白话帛书周易

954680
德道经帛书甲本

本音频根据帛书老子甲本勘校复原录制。德经上38~81(共44),道经下1~37(共37),共计九九八十一篇。此版本为秦末汉初或更早版本,该版本的发现复原了后世对老子篡改前的原貌。如果听众朋友觉得有所收获,还望不吝关注点赞订阅分享。三集一播。敬请期待!

271835
《老子简帛》诵读

7710.1万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真正的原版(珍藏)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894965
帛书<老子>诵读

帛书《老子》诵读

399.2万
《道德经》帛书版

4517
《道德经》帛书版

8223.1万
《德道经》帛书版

时隔两年再读帛书版道德经 让我获益匪浅 如获至宝和之前录制的简体修行者道德经相比 此版本繁体字竖排更接近中华文化大意 一字一乾坤 字与字的不同会引领读者走向不同的大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热爱者 传承者 我逢人必推此书 你也值得拥有

793887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是一部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书籍,是一本流传2500多年的经典巨著。学习经典,拓展认知!

811万
《道德经》帛书版

612867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

91557
【德道经】帛书本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811.1万
道德经 帛书本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是西周时期的人,相传其母怀胎18月才出生,刚出生即须发皆白,故名“老子”。道德经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出关之后此人再无史料记载,卒于何时,未知,另有说法是得道成仙。真正的道德...

12596
道德经帛书版《完》

《道德经》帛书版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它有甲本和乙本两本,统称为帛书《老子》,现藏于湖南博物院。 帛书《老子》的特点如下: - 抄写年代:甲本抄写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06年至195年间,乙本可能在公元前179年至169年间。- 内容编排:甲本...

864512
《德道经》帛书版本

《德道经》帛书版本,张广涛老师诵读。

818.6万
《帛书周易》 诵读

644.2万
《道德经帛书通解》

帛书版:道可道也,非恒①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②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传世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2678
周易-马王堆帛书原卷

马王堆帛书于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指的是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其中包含有《易经》六十四卦和《易传》的部分篇章。这些内容均会在专辑中呈现。在卦爻辞部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

221801
道德经帛书版(真)解

道家实修简单解释道德经,无废话,不吹捧,实实在在,有用为主。

8349.3万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

5974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

在纸尚末发明之前的中国上古时期,人们主要利用龟甲兽骨、陶器、金石、竹木、帛等等作为记事的书与契刻材料。由于文化的普及、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出于取材料和阅读的便利,人们已更多地以竹简、木牍、 帛书为书写载体,进行社会交流与文化...

8120.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