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霞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朱自清的诗,尽管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群羊》《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崭新的希望,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下面就来欣赏由我播出的《春》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美文,语言洗练,清隽沉郁,极富真情实感。 希望喜欢他作品的听友,卸下一天的疲惫,和我一起徜徉在这些美好的...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忧郁、语言洗练、文笔细腻、...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 ,取“春华秋实”之意,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
节目主题: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主播是谁:慈声爱索适合谁听:爱好文学的人士主播的话:希望我们这个时代回到文学的海洋,都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发现美的眼睛和颂扬美的本能!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诵读先生的文字近一年,先生的文字娓娓道来,让人有亲历的感觉。喜欢随先生的文字感受自然的景、体会人间的情,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与心境,也更多走入先生的内心。最近读先生的《经典常谈》,好似又开启一扇通往经典的窗,感...
根据喜马拉雅“全民朗读”读单“朱自清”朗读
很早之前,我们就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今天我读他写的诗,更觉得诗也是他的专长。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 【内容简介】 这本《朱自清散文集》从朱自清先生的近200万字的作品中精选了50篇,不仅包括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春》《荷塘月色》《匆匆》《背影》,还包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新年底故事》《给亡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1-5],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4],字佩弦,男,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1]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
感动无数人的背影,每读一次,泪眼婆娑。我的父亲去年夏天走了,这些年,我也总是偷偷凝视他远去背影,心里无限酸楚、无比担忧、无限感伤! 《背影》出版于1928年,是朱自清第一本散文集,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其中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