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君愾粵語吟誦遺音錄

呂君愾粵語吟誦遺音錄

眉兒neko
201717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 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的私塾与学堂中,一直用吟诵的方式教习古典诗文,直至近代新式学堂引入了西方的朗诵,传统吟诵方日渐势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各有特色。长江以南几大方言区皆保留有入声,以吴音、闽音、湘音、粤音吟诵诗词的流派皆有传承,而粤语吟诵为传统吟诵的重要流派之一。
虽然在全国各地流派众多,但是所有的传统吟诵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在音调高低方面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在节奏长短方面遵循“因声使气”的原则。所谓“依字行腔”,就是依照汉字的平仄声调来行吟诵之腔,根据不同方言的语音特点具体表现为“平低仄高”或者“平高仄低”的现象。所谓“因声使气”,就是因由汉字的平仄声调来使吟诵之气,决定其节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平长仄短”的规律。
岭南地区诗词吟诵的传统源远流长。西汉时期,粤人张买、杨孚等侍游,以诗讽咏之声已直达天子之耳。殆至六朝唐宋,其风浸盛。近代粤语吟诵之法则始自道光举人、音韵学家、番禺人陈澧。陈澧传弟子黄元直,师徒皆以吟诵为能事。粤语吟诵之发展当属岭南词学家陈洵,于中山大学文学院讲授诗词,深得讽咏之旨。粤语吟诵的传承和推广者是岭南词人、词学理论家、分春馆主人朱庸斋先生,吸收粤曲中的拖腔之法,丰富吟诵的技巧,使之更具音乐美,更易为听者接受。分春馆弟子蔡国颂、吕君忾、郭应新、陈永正、张桂光及再传弟子黎荣坤、张思、曾秀琼、郑敏华等,皆得其真传。时至今日,分春馆第一代传人吕君忾先生已辞世,陈永正、张桂光等先生已年届耄耋,故开展抢救性的采录与系统性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分春馆粤语吟诵基本遵循传中国统吟诵的两个规律,但由于粤语方言自身的一些特点,又呈现出不少细节上的差异与特色。首先,在音调的高低上。粤语(广州话)共有九个声调,阴平和阳平分别是其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其他的七个声调只是在这个区域之间波动,或者与之相平。因此,粤语方言并没有“平低仄高”或者“平高仄低”的说法,而是具有平仄互分高低的现象。使用粤语方言的吟诵在音调高低的处理上便保留了本土语言的特殊性。其次,在节奏的长短上。除了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律之外,分春馆粤语吟诵对于节奏点的划分也与文辞的意义紧密结合,根据文辞的不同结构有各种灵活的处理方式。
吕君忾(1939—2020)号无斋,为朱庸斋嫡传弟子,承传为分春馆掌门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广州诗社副社长,中华吟诵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部聘吟诵专家(九位)成员之一,粤语吟诵的承传人和拓展者。本专辑抢救性地采录了吕君忾先生以粤语吟诵清人舒梦兰《白香词谱》一百例的音频资料,在此基础上将国际音标、音调与节拍符号相结合,形成吟诵基本调的文本记录,探索吟诵音频的文本记录方式,便于粤语吟诵的研究与传承。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