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名家名段(持续更新中)

黄梅戏名家名段(持续更新中)

纳川816
11.47万191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调、采茶戏等,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
最早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 以安庆为中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青阳腔、徽调、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世纪50年代,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9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本套内容搬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