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厌的古诗词

听不厌的古诗词

蔡鋆老师
7.34万769

发刊词及缘起


我们的同学正处在接触社会、体味情感、尝试表达情绪的启蒙阶段,我们学诗词真的不是读背或应付考试或飞花令那么简单,学习和朗读诗词是特别好特别高效的用来让孩子体会情感和运用情感的方式,也是我教学中,反复强调用“情”,表达“情”的原因。我们现在的孩子慢慢在缺失或家长和整个社会也压根没有想到“情”方面的培养和引导,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讲法,逐步变得不会感受情,也不会表达情,可能会越来越无情,长大后难免会无义,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义就是合理的责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十义,也就是要扮演十个角色,承担至少十个责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五种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那么要扮演好这十个角色,必须要担负起: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君敬臣忠,兄友弟恭,朋谊友信,那么那么如何担负起这些义,就要用体会这些亲情、友情、爱情、关爱、尊重、诚信、和顺的感情开始,只有孩子们懂得了这些情的珍贵、情的幸福,我们才会去变得“有义”,不是嘛?


如果孩子们不懂得别人的忧伤,痛苦,喜乐,哀思,勇气,甚至连自己的感情也无法懂得无法控制,更无法待人、无法向他人表达,无法宣泄;而充满着自闭,扭曲,虚伪,欺骗,抱怨、报复等负能量,这是多么可怕的事;相反,我们可以从小读古诗词去学习感情和用情,每一首诗词都有不一样的背景和情感,我们拿捏情绪、诵读完美、表演出色了,就是我们能够感“情”和表“情”了。从而也就能避免刚才可怕的这一切了。


我们的孩子智商是越来越高了,但如果没有了情感,何谈情商;我们碰到事情总喜欢讲理讲法,但是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上又渴望别人能重情重义,是的,讲理讲法固然需要,但我们的血液和基因里骨子里,终究还是个讲人情世故的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是这样。孩子现在的阶段就是培养情感的最佳时期,千万不要指望着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懂,自然有时间去学,其实不是,孩子会越来越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也会进入到多个逆反期,若情绪控制不好,感受有误,表达不好,危害是很大的,其实这些都是情出了问题。


那么还有个现实问题,现在的孩子其实也是越来越孤独了,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能也没太多的时间交朋友,不像我们小的时候很多固定的玩伴,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不过现在也有——手机!那会尽管书不一定读得多,学习不一定都挺好,但个个基本都很快乐很阳光很重情重义,那么我现在更加要读古诗词了,为什么?


每一首古诗词,其实都有生命,品读一首诗、一位诗人,也是在品读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同学们读诗、听诗、背诗的过程,就像在和这些大诗人,面对面举杯欢笑、聊天交心。我们不妨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会不会是这样:


李白,就像是孩子最纯正的梦想,他就像一阵清风,飞跃重重关山,时而扑面而来,时而能飞向他想去的任何地方。


孟浩然,就像是孩子最要好的哥们儿,他就像一股清泉,纯洁甘甜,永不枯竭,甚至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献出生命。


杜甫,就像是孩子最尊敬的师长,他就像一条长河,波澜壮阔,源远流长,时刻教诲着孩子尽管可能蜿蜒曲折,尽管会有满满的忧思,但仍要承载希望。


苏轼呢,就像是孩子最崇拜的兄长,他就像是个万花筒,多才多艺,博学广闻,他似乎又像个不倒翁,逆境中依然豁达开朗,洒脱豪迈。


那么李清照呢,自然就是孩子们的知己或闺蜜了,她就像是一枝腊梅,芳香怡人,端庄淡雅,看着柔弱如花,其实骨气刚强!


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诗人,这样一帮朋友、老师、知己,闺蜜,我们何止就为了应付考试呢?我们以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拥有怎样的人生?该有多么幸福呀?


那么好,同学们家长们,就由蔡老师,带着大家进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之旅吧!


用户评论
  • 醉风醒月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大鲵_xh

    讲得很细致生动,适合孩子收听学习。

  • 小李子炒大海

    非常好听,不错,能学到古诗里面背后的故事!

  • 留下本质

    太好太好了,我等凡人没有资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