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奥书社|《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奇奥书社|《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奇奥书社
222267

  《人类理解研究》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48年。本书集中反映了休谟的哲学思想。他力图把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从而结束了近代英国经验论。把怀疑论观点贯彻到他所涉及的一切哲学问题中去,在西方哲学史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独具一格的哲学体系。



内容简介
  该书共12章,中心是通过对人类理解能力的研究,得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结论。第1章为全书的绪论,表述“人性科学”的主张;第2章论述观念的起源;第3章论述观念联想三原则;第4章至第7章论述因果观念;第8章讨论自由与必然问题;第9章分析动物的经验;第10章和第11章批判神学理论;第12章阐明怀疑主义原则。
  《人类理解研究》是休谟的哲学代表作。休谟在书中阐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提出了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涉及的是“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因果联系的问题。这一问题通常亦称“归纳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事实、实际情况的推理的可靠性问题,另一是其必要性的问题。休谟不但认为关于事实、现实存在的归纳推理是不可靠的,而且认为在实际上由前项到后项的过渡中,推理并不是必要的、必需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东西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与其说是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如说是由于习惯。
  《人类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观念理论、因果关系和怀疑主义。还包括“神迹、天意和来世”等思想。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指的是与自然科学相对的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因此,休谟又称这门科学为“人性科学”。这里所谓的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和礼会行为等有关的方面。“人性科学”的提法是与近代启蒙思潮的兴起、人性的崇尚和重视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理论哲学即将与自然科学“分手”这一趋势的反映。


创作背景
  休谟所在年代,正是资本主义走向成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大力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的理性精神在思想界日益盛行。实验科学的方法逐渐成为各门科学纷纷效法的楷模。休谟力图将实验方法用于精神科学,研究人的精神行为,建立“人的科学”。
  1734年夏,休谟东渡法国到巴黎、罗姆和安如郡的拉弗莱什隐居了三年,全心投入到哲学写作中。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人性论》。1738年末,《人性论》出版后并未受到重视。休谟认为“多半由于叙述不当,而不完全是由于意见的不妥”。于是休谟就将《人性论》第一部分重新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并在都灵出版。


作品评价
  休谟在书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对西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他的怀疑论在19世纪的英国仍是“一切非宗教的哲学思想的形式”。其次,休谟对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第三,休谟的彻底经验论虽然结束了西方近代传统经验论,却对西方现代各派经验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人类理解研究》把主观印象作为全部知识的基础,回避思想反映客观存在这个根本问题同时又否认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将知识限制在被动、狭隘的感觉经验内,充分显增出其片面性。休谟对因果观念的分析揭示出感觉经验无法确立普遍必然性的科学规律,启发康德作更深刻的探索,他的怀疑主义促成了康德思想的转变。现代西方各种经验主义哲学流派,如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继承了休谟的认识论思想。
  美国作家克里夫顿·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人类理解研究》这本书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但依然不容易理解,因为作者在其中提到了他命名为“印象”的各种原始感觉。


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是经验主义哲学心理学代表之一,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1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 ,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