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治病与治人有何不同?

3.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治病与治人有何不同?

00:00
15:04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

今天我们要谈一个主题是,中医看病与西医相比究竟有什么异同?

 

我们先来分析一则案例,非典发生的那年,很多人出现严重的发热,咳嗽,开始时还没有找出病因,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毒或细菌,一种什么病医生也不知道,但是一些病人经过中药的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中医是如何把病治好的。有人会说,中药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其实我们的古人还真没有免疫功能这一概念。那么,中医师是怎么诊断的思路是什么呢?


弄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基本搞明白了中医的诊断治疗原理。

 

下面让我从微生物感染,就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说起。上一次课中,我们介绍过,人体有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不管什么有害的病菌进入人体,人体都会识别,并通过免疫细胞把它们杀灭,这时身体不会得病或者即使得病,也很快康复。


所以临床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炎症,不需要任何治疗,人体会自行愈合。许多动物也会感染细菌病毒,大多数情况下,也不经任何治疗可以康复。有些情况下,病毒细菌不能被杀灭,不断增加,这时就会激发身体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血管中迁移到微生物处,这时血液循环会加快,同时需要更多的氧,呼吸会加快,抗炎也会需要神经内分泌激素共同参与。


所以,实际上整个人体各个系统都参与进来了,整个人体会出现兴奋与消耗增加,所以绝大多数较重的炎症反应都会伴有发热。发热是人体的一个保护反应的信号。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个临床试验,给小儿接种流感病毒后发烧,一组小儿服退烧药,一组不服退烧药,结果服退烧药那一组小孩,虽然人舒服一些,但抗体水平低于不服药组,且病程延长。

 

那么是否发热越高越好,越长越好的,因为发热是人体在燃烧糖脂蛋白质营养物质,出汗也会消耗体液、电解质,抗炎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微生素、激素等,也就是说在与微生物的斗争过程中,人体付出了代价。

 

虽然古代中医没有这些现代知识,但它表达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它把外来的微生物称之为邪气,把人体与邪气斗争的发热,称之为阳气奋起抗争,把这个发热过程中消耗的物质体液等,称之为伤阴。

 

现在我们来看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思路有何不同。


西医首先要明确是感染什么种类的病毒或细菌,然后使用相应的抗病毒或抗菌药,而中医诊断的是人体的整体状态。


当人体过于兴奋,出现发热、面红、口渴、烦躁,脉跳得有力,中医说是阳盛的热证,用清热药,另外同样的一位发热病人,可是病人感觉怕冷、面色白或青、舌淡或脉不是那么有力,说明人体的阳气比较弱,不能有效奋起抗争,中医诊断为寒证。


中医大夫会开一些温阳的热药,像麻黄、干姜、肉桂之类的,让人体的阳气起来,有利于抗邪。而那些发病较久,身体消耗较大的病人,中医会诊断是阴虚或阴亏,会用一些滋养阴液的中药。


或者有的病人虽然有炎症,但这个病人痰湿阻滞或者血脉的不流畅,中医叫血瘀,不利于免疫细胞的到达或代谢垃圾排泄,这种人中医师会诊断痰湿或瘀血症,开一些化痰或活血的药。

 

我这里有三个案例,都是儿童感染发热后,继而昏迷的重病。


第一个孩子只有2个月,一开始是着凉,然而是发热咳嗽,不吃奶,哭闹,然后一位医生给小孩用了清热解毒药,结果当然是误治了,小孩接着症状加重,虽然高热,但四肢冰冷,抽搐、面色及嘴唇发青,舌苔白,咳喘加重,当时找云南的一个名医治疗,医生叫吴佩衡,诊断为阳气虚脱了,用大剂量的热药,有附子、干姜、麻黄等,这些药都是兴奋阳气的。用了一剂后,小孩出汗后热退了大半,也不抽了,开始吃奶了,治疗七八天后小孩的病基体好了。

 

第二个案例是一位9岁的男孩,是1956年夏季的病例。当时石家庄地区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当时中央派了医蒲辅周等医生过去。


这个案例就是当时治疗的一未患者。这个孩子一开始出现高热、头痛、嗜睡,第二天就神志不清了,住院时已是第四天,已经昏迷,体温39.6℃,眼睛通红,不排大便,小便黄,脉有力。这位蒲辅周大夫诊断为阳气太盛的热证,用了中医的名方白虎汤加上金银花等,这个方子主要是生石膏等,有清热作用。第二天,体温降到38℃,再治一日,汗出热退,体温正常,神志清楚,然后出院了。

 

第三个是清朝末年,江苏孟河,就是现在常州一带的名医费绳甫治疗的一个13岁的少年。发热头痛、大便拉稀八九天不退,后来出现神志不清说胡话,当时费医生检查时发现这个孩子舌苔很白很厚,满布于舌,舌头也不红,这个费医生认为是湿阻,就开了一些苏叶、陈皮、半夏、厚朴、茯苓、葱白,这样一些理气化湿的药。这些药可能就按当时来看就几分钱,服用二天后腹泻就好了,其它症状也减轻了,过了几天调理康复了。

 

上面三个患者,一个用热药、一个用清热的凉药,一个用理气化湿的药都把危重的儿童高热昏迷治好了,这些医生的治疗目的并不是针对细菌或病毒,而是针人的整体状态。第二个案例中,当时有科学家,将白虎汤拿回来做实验,发现并没有杀灭乙脑病毒的作用。


所以可以看出,西医诊断的是这个微生物的种类,治疗是一种的对抗的抗生素,而中医诊断的是人体对这个微生物刺激引起的反应状态,诊断的是身体的全身的状态,而不是诊断一个点或一个指标。


所以,可以说西医诊治的对象是人的病,那么中医诊治的目标是病的人,中医治疗更关注人的自愈合能力,其治疗是修复在疾病过程被损伤的自愈合力,或者这个感染的人本身在自愈合能力有欠缺,那么药物帮助或修复身体的这种能力。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中医对待疾病,评估的主要是疾病时人体的整体状态,而一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这种整体状态会发生变化,那么,中医的诊断也会发生变化。


拿刚才讲到的肺部炎症来说,疾病刚发生初期,可能是因着凉,患者出现怕冷、流清涕、轻微的发热、咳嗽等,这个时候,病人的整体状态,中医诊断为寒证,而且在肌表没有侵犯到内脏,也可以称之为表寒证。


如果患者没有治疗或者治疗失当,过几天,患者出现高热、出汗、口渴,咳嗽大量黄脓痰,这时整体状态是个阳气盛的热证,诊断与治疗与初期不一样了。那么,发热拖了二十多天,这样病人的消耗比较大,出现消瘦、乏力、口渴,可能舌苔也没有了,中医这个时候认为病人的整体状态是气阴两虚。


我们看,这个病人从开始到中期、后期,西医的诊断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肺炎,治疗主要也是抗菌,基本不变的。但由于中医诊断的是人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在变的,那么诊断与治疗也在变。


所以看出,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疾病的动态变化。在治疗其它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有一个中医治病与西医的重要区别是,不同人得了同一疾病,但由于体质的差异,中医可能有不同的诊断名称和治疗方法。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被同一种流感病毒感染,有人是咽痛、发热、口渴、出汗,舌头颜色是很红的,整体状态表现出一种热的状态,治疗当然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而另一人出现怕冷、流清涕、浑身酸痛,整体表现出一种寒冷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同一种微生物进入体内,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呢?这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即人体的整体功能代谢及反应不同。其实不光是微生物,各种外界对人体的刺激,人的反应不同非常常见了。


同样喝酒,有人一斤不醉,有人二两就不行了,同样吃肉,有人吃一碗消化吸收也很好,有人吃一块就拉肚子,同样遭遇挫折,有人就深陷精神心理问题,不能自拔,另一人可能根本不当作是个大事。这些都涉及到人的体质差异。我们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讲解来谈各种体质的判断与保养方法。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医由于更关注人体疾病状态下整体的状态,由于这种整体状态随着疾病的发展阶段和人群中的个体反应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也随之变化,这与西医着眼点在某单一指标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有人会问,中药中有没有直接针对病毒或细菌的成份呢,那是肯定有的,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存在着抗病毒或抗菌成份。但请你不要忘了,中医师的着眼点如果围绕着抗病毒或抗菌转,那么这个中医师比较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可惜,现在一些中医大夫有这种忘了中医重视整体,重视人体的自调节能力的这个最为有效的法宝,过于追求对抗疗法,可以说是欲速则不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吕婷婷lv

    学那么多中医还是和妈妈说不明白,眼睁睁看着她给弟弟抗生素输液。

  • 硕_HX

    喜欢蒋老师讲病例

  • rd9giw5wl6d6zhi4yeyx

    水平很高,很多道理讲的浅显易懂,说蒋老师水平差的自己最好多了解一下中医有点底子才能听懂,不然就是对牛弹琴了。

  • 伟_qgz

    蒋老师,音频后面的喜马拉雅能去掉吗?太吵,太燥!

  • 兰9238

    蒋老师,您讲的很好啊,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嗯呢。可是,您可以把热药、凉药,理气化湿药的方子给我们吗?还有什么是痰湿啊?

    蒋文跃老师 回复 @兰9238: 以后课中会详细讲的。

  • 艳阳天66666

    很喜欢听

  • 窗前听雨4

  • 肖荣海

    我已付款了

  • 1393299dybl

    m

  • 1382069pfvg

    购买后多长时间可以听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