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童年的消逝》

社科 |《童年的消逝》

00:00
20:26

“大人变小孩,小孩变大人”的魔法揭秘。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书名:《童年的消逝》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今日解读:张立刚

解读人简介:上海大学传播学博士

播音:小米

编辑: 袁博

音频编辑:陈子夫


01 听前思考

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电视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童年的消逝只和电视有关吗?

透过童年这个概念,波兹曼怎么看媒介技术的巨大影响?

 

02 书中金句

电视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

没有羞耻感,未成年人是不能成为成年人的。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03 精华笔记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童年的消逝》,它用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与消逝,来谈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电视媒介文化,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该书的作者波兹曼,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也是《娱乐至死》的作者。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我们如今的很多困惑,波兹曼三十多年前就已经系统地思考过了。

 

 接下来,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全书。

一,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电视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二,童年的消逝只和电视有关吗?

三,透过童年这个概念,波兹曼怎么看媒介技术的巨大影响?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其实就是儿童和成人界限的消失,在波兹曼看来,电视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界限的消失有两种表现:一是儿童变得像成人,另一个是成人变得像儿童。

 

一,  儿童变得像成人,这个很容易观察到,在波兹曼的时代,电视广告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可能打扮得更像一个性感成熟的女性。以前,小孩子逃课到厕所抽烟都会成为 “问题”,但在当时,青少年犯罪率快和成人差不多了。波兹曼在书里提供数据说,1950年到1979年间,美国15岁以下孩子犯较严重罪案的情况,增加了110倍。就算撇开这些极端的例子,传统的儿童游戏也消失了,十二三岁的孩子参加橄榄球队,比赛的方式和成人没什么区别。


二,  这一点相信我们也都有同感,现在的小朋友早熟得厉害。他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成人世界的秘密,比如性、暴力、死亡、社会的阴暗面等等。波兹曼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关键就在这些秘密。成人的任务就是在教育中一点点地将秘密传递给他们。

为什么电视就能让成人世界的秘密消失呢?

 

在文字主导的时代,知识和信息被掌握阅读能力的成人垄断。阅读门槛高,你仅仅识字还不够,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另外阅读是需要耐心的,这样的耐心只有成年人有,儿童是缺乏的。但现在电视把这些门槛全都取消了。

 

电视快速闪动的画面,不需要你了解任何背景,也不需要用逻辑思维做进一步的思考。只要家里摆着一台电视就行。所以波兹曼说,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就像现在家庭里常见的手机和平板,你很难在这上边给孩子设置障碍。

 

三,再来看“童年消逝”的另一面:成人变得像儿童就是年龄虽然属于成人了,但知识和情感能力却还没能发育成熟。他们的各种表现与儿童没有显著区别。有点类似这两年在网络上流行的巨婴,妈宝这类角色。

 

那么,一个人真正成年,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首先,他要有自制力,对不能马上兑现的结果要有耐心;其次,要具备抽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三,还要有关注历史和未来的眼界。这些都是儿童缺乏的。

 

再看看电视上出现的成人,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不认真工作,不养孩子,不参与政治,不代表任何传统,也没有严肃的计划和深入的对话,全都像八岁的孩子过家家。综艺节目呢,都是对课堂的拙劣模仿,主持人扮演老师,嘉宾扮演孩子,微笑面对游戏中无穷无尽的羞辱,听话的得到奖励,犯错的接受惩罚。这些特点我们现在联想一下一些微信公众号、网络综艺和一些流行的电视剧,是不是感到特别能对号入座呢。

 

成人虽然是电视的主角,但波兹曼认为,电视根本不是为成人的头脑设计的。电视的语言是耸人听闻的;结构完全碎片化,一条消息和另一条消息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电视传播的都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信息,历史和未来在这里都不存在。电视广告从来不用理性说服你,它靠的是情绪和视觉形象的刺激。

 

所有这些都让成年人越来越孩子气,寻求眼前既得的满足,并对满足的后果漠不关心。

 

童年的消逝仅仅和电视有关吗? 

波兹曼说,童年的消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找个对此负责的人,那就是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波兹曼认为莫尔斯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达尔文,因为你不了解进化论,照样可以生存,但是莫尔斯的发明却改变了你我每一个人。

 

电视实际上就是电报传统之下的产物,也是电报传统登峰造极的表现。

 

电报特殊在哪儿呢?

 

因为电报,人类的时空界限一笔勾销,信息只要标明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出售,大众新闻业也应运而生。 也就是说,电报让信息失去了控制,因为从此到处都是新闻,而且是支离破碎的新闻。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

 

这一点我们只要仔细想一想很容易可以发现:每天吸引你大量的注意力的,明星的八卦新闻,这些和你有任何关系吗?没有。你会对此有所行动吗?不会。你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和鹿晗和特朗普有任何关系,他们对你来说,就像小说中的虚构角色。所以现在有个词叫“吃瓜群众”,我们都成了一个个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就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成人在电视的世界里,为什么也变得像一个个儿童了。我们再说回“吃瓜群众”,“吃瓜”也是娱乐。所以信息爆炸和娱乐至死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有个印象,在“童年”这个问题上,人类更像是电子媒介的俘虏,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波兹曼怎么看媒介技术的巨大影响。

 

为此,我们来谈谈波兹曼笔下“童年的诞生”。“童年” 不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有的概念,法国学者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这本书中提到,在传统社会里,儿童期十分短暂,只限于一个人不能料理生活的那段时间。一旦体力勉强够用、可以自立,小孩子会立即混入成年人的队伍,与成年人一样工作、生活。生存的本领,靠口耳相传,成人和儿童的交流,在一个频道上。

 

是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就像几百年后电报的发明那样。

 

印刷术为什么会影响人们对“童年”的看法呢?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形成了一个“知识鸿沟”。成人的世界纵深变大,他们必须能阅读、能思考,他们的身体也被训练,服务于自己的头脑。未成年人只有接受教育、具备理性,才能跟上这种变化,接触原先不知道的“文化秘密”,从容处理各种原始的冲动,成为“文化人”。

 

波兹曼在这场变局中,看到了媒介技术各自的偏好,它们从来不是中性的,而像一个个演讲者,在台上发表自己的主张。

 

娱乐就是一切,这是电视的主张。印刷术也有它的主张:第一,它创造了个人主义,阅读让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第二,它强调抽象的、逻辑的思维。第三,印刷术需要自我控制能力。这些主张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童年的概念产生了,现代的成人概念也产生了。 

 

至此,波兹曼笔下的“童年”,还有制造并摧毁童年的那套技术逻辑,有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下面我们对全书进行总结,并做出一些引申。

 

首先,我们来总括一下这本书的主旨。《童年的消逝》在讲童年,又没在讲童年。


说它讲的是童年,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讲述的就是“童年”这个概念,它在文艺复兴中诞生,并不断发展,经历四百多年,最终在“电视时代”里逐渐消逝。

说它没在讲童年,因为作者关注的,是上世纪后半段美国的媒介文化,是电视对大众文化的塑造。“童年”这个概念只是讨论的线索和切入点。

 

第二,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对认识当下有哪些启发。《童年的消逝》首次出版是在1982年,1994年作者又进行了修订。当时正是电视的全盛时代,与今天中国的媒介环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

 

一方面,之前讲到电视带来的问题,比如羞耻心的消失,娱乐主宰一切,不鼓励严肃深入的思考等等,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仅完全对得上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环境与电视时代又有不同,互联网在取消童年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些新的可能。

 

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相比,有三个极大的不同:第一,电视观众是完全被动的,互联网则不然。第二,互联网容量无限大,电视却做不到。第三,电视内容由生产者垄断,而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因此,互联网有种海纳百川的感觉。

 

从消费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确实在波兹曼提示的方向上继续前进,大家依然在“娱乐至死”,但对那些有专注力、思考力的人来说,便捷的网络带来了更丰富的资源,确实如虎添翼。

从生产的角度看,网络节目的形式比电视自由许多,长达一小时的严肃节目在电视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互联网上反而会有可能。

 

最后,我们来聊聊波兹曼在书尾留下的问题:“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他很乐观地告诉大家:“并非如此。”波兹曼紧接着开出了药方:第一,家长可以坚持训练孩子对延迟满足的容忍,让孩子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第二,家长应当努力控制孩子接触媒介的机会: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监督他们接触的电视内容,并在孩子面前对电视内容提供价值评判的引导。

        

在波兹曼看来,这样的家长,往小了说,是让自家的孩子拥有童年,让他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知识精英;往大了说,这是在为人类延续文明的传统。当然他指的是电视,那我们可以再发挥一下,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我想我们也应该像波兹曼一样乐观一些,相信个体的力量,更别提互联网自身还在孕育着许多可能。除了警惕“童年的消逝”,警惕“娱乐至死”,你我可以多想想如何用互联网,创造出更丰富更自由的内容,超越波兹曼怀念的那个印刷时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萌萌的大金魚

    颇发人深省。有思考者赚庸众的钱,说明庸众的思想极其容易被引导和控制。而容易被操纵来源于受到的教育不够成熟。我是看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不得不说电视制作人早已熟识控制和引导观众的节目体系早已成熟,观众太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会荒废时间,更容易被他人情绪所煽动,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要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要抛开大量的单向输入型娱乐,更多去参与和思考。

    树_ry 回复 @萌萌的大金魚: 无限赞同

  • 九妈爱小九

    以为是育儿类书籍,其实是自我修炼,很受启发。阻止不了孩子看电视,那么延迟满足,对内容进行筛选,再引导孩子对电视内容进行价值评判,值得我们去实践。

  • 花牵牛_vm8

    我们都是乌合之众,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 崐岡滴翠Via

    其实还是为人父母应当多陪伴孩子,多教导孩子,别让【电视,互联网,手机】来“看”孩子……

  • 听友87050916

    这本书感觉跟不上进步的格局啊

  • 小花爱糖

    想到了《娱乐至死》

  • 显显显显显显显

    核心的改变是电波改变了人类,导致了退步,而非进步。人类要清醒,不要误以为某些进步,实质上是退步。

  • A云南小书童

    颇发人深省。 有思考者赚庸众的钱,说明庸众的思想极其容易被引导和控制。而容易被操纵来源于受到的教育不够成熟。 我们是看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不得不说电视制作人早已熟识控制和引导观众的节目体系早已成熟,观众太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会荒废时间,更容易被他人情绪所煽动,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要培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要抛开大量的单向输入型娱乐,更多去参与和独立思考。

    无所谓生死轮回 回复 @A云南小书童: 东施效颦

  • 在发芽的小鹿酱

    声音好听

    非非非是是是 回复 @在发芽的小鹿酱: 声音听着难受

  • 心中那片彩虹海

    羞涩是最美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