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戚继光:别人打不赢的倭寇,我是怎么打赢的?

【捡史】戚继光:别人打不赢的倭寇,我是怎么打赢的?

00:00
19:46

今天郭论跟大伙儿聊聊小学课本里的抗倭英雄戚继光。


历史上,戚继光有3大功绩:

1.抗击倭寇

2.威慑蒙古

3.修筑长城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下还摆着戚继光的雕像。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他为官为将时间很长,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被称为“三朝虎臣”。


在明朝,武将宦海沉浮很不容易。因为明朝重文轻武,武将待遇差权力低,大权都握在文臣手里。


教科书上“刚正不阿”的戚继光,究竟凭借什么,在这种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


这先要从明朝嘉靖年间的倭患说起↓

倭寇=日本海盗?


说法:倭寇就是骚扰明朝沿海的日本海盗。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倭寇的意思的确是日本海盗。但是这群日本海盗14世纪,活跃在朝鲜半岛,掠夺米和奴隶。因为当时日本常年战乱,所以很多战败的武士都无法维生,只能去韩国朝鲜强粮食。他们行事凶狠,当时人们就把日本海盗称为倭寇。


说法倭寇日本海盗

但在嘉靖年间,活跃在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里,不止日本人,主要分为:


1、倭寇首领(当时被称为楼寇王):中国人,这些货真价实的大明子民,都是沿海的海上走私贸易商。


2、日本底层浪人:倭寇中少部分是日本人,他们受雇于中国走私商,数量不多。


3、其他底层中国走私商。


因为这群人跟之前朝鲜半岛活跃的日本海盗(也就是真正的倭寇),行事风格很像,所以,官方就把这些中国走私商人一概叫做倭寇或者楼寇了。


为什么这些明朝子民要落草为寇、搞非法走私?

明朝画家仇英的《倭寇图卷》中,明朝水军与倭寇作战。


明朝自从明太祖以来, 一直实行海禁。禁止民间私自进行海上活动, 对外贸易垄断在官方手里。


海上贸易一直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维生手段。严禁沿海民众出海贸易,无异于断人生路,这就激化了官民的矛盾。


也就是说,戚继光参与的、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其实是明朝关于海禁与“反海禁”的内部斗争。


倭寇之狠:百余倭寇吓退12万明军 

嘉靖年间,倭寇非常嚣张,经常骚扰浙江台州。面对凶悍的倭寇,明朝官军既无进攻之勇,又无防守之能。虽然在人数上数倍、数十倍多于倭寇,但十战九败,于是倭患越来越严重。



最嚣张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四年八月,一百多个倭寇登岸,竟然深入腹地进军数千里,一路掠杀,直到杀入大明陪都南京城。


倭寇到南京城下时,人数只剩60 余人,南京城驻有军队12万人,却闭门不敢出战,听任倭寇四处劫掠两昼夜。最后这总共百余人的倭寇转掠至苏州才被歼灭,明军累计伤亡竟达4000 余人。


戚家军都是哪里人? 


就在这个时候,时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相当于现在登州军分区参谋长)的戚继光,因为在山东半岛抗倭有功,调任到了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

刚调任浙江的戚继光,见到大明守军军纪涣散,都是些市井油滑之徒,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这其实跟明朝的武将制度有关系,当时大明的武将大多是世袭的,少量民间选拔也非常粗糙,主要考察能不能耍刀耍枪,文化方面只需要粗通文字即可,谋略、兵法,都不需要会。所以招来很多莽夫。


于是文官们就说了:没事,没有文化,可以学习嘛!


然后开办了一个专门培养军官的“文化补习班”,尽给这些莽汉们讲解儒家经典,每天讲解不能超过200字。这样的培训班出来的军官素质可想而知了,将熊熊一窝,手下带的兵自然也不行。


戚继光不一样,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兵法,会带兵,属于有思想有文化的武将。他看到军队的战斗力不行,言辞恳切的要求要自己去招募。去了哪儿呢?去了义乌。


因为不久之前,在义乌发生了一场群架。

Battle目的:争夺矿山

Battle的两方:义乌农民矿工vs.永康和处州(今丽水)的农民矿工

参与人数:双方各几千人

群架结果:打斗激烈,死伤惨重。


戚继光欣赏义乌人同仇敌忾、剽悍团结的精神,他心想:义乌人这么能打架,要是组成一支劲旅抗击倭寇,“一旅可当三军”。


所以在戚继光就在义乌经过严格挑选,招募了义乌4000 多名矿工、农民,而且在其中挑选了德行好又有名望的一位矿工作为监军。嘉靖三十八年的冬天,戚继光带着这支4000 名士兵组成的全新部队,进驻台州,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这支经由戚继光亲手训练的军队,在日后的抗倭战场上,行动敏捷、骁勇善战,这就是流传后世的精锐之师——戚家军↓

电影《荡寇风云》中英勇抗敌的戚家军。



王牌戚家军——秘阵: 


招募来了这些农民矿工,首先,戚继光重点训练了士兵们的作战方法。


江南水乡,小路为多,又有丘陵沼泽,不适合大部队集体行军作战;而且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强、倭刀又非常坚利。戚继光根据地形、敌军的特点,使用了了一种特殊的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的阵形以12人为一队,最前面是队长,第二排的两人一个拿长牌、一个拿藤牌,藤牌就是用藤条编织的盾牌,长牌手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不仅拿着藤牌还佩戴标枪和腰刀,攻守兼备,他俩主要是为了掩护后面的士兵前进。


再后边两人叫狼筅手,狼筅手利用武器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这样就能掩护盾牌手推进。

狼筅长达3米,原材料是毛竹,南方的一种竹子,选老的坚实的,削成尖的,留下四周尖锐的枝桠。


接着是四个长枪手,左右各俩。再接着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镗钯就是和猪八戒用的那个武器差不多的形状。最后一名是负责伙食的火兵。


“鸳鸯阵”阵形变化灵活,把各种武器,长的短的互相结合,是一个左右对称的阵型,所以名字叫鸳鸯阵。

鸳鸯阵图解


这种鸳鸯阵强调的是团体配合,不需要在团队中谁的武艺特别出众。各种武器也很好操作:盾牌只需要举着,长枪、狼筅只需要士兵力气大。戚继光的基本思想就是发挥出这些农民和矿工力气大的特长,只要团结一心,战斗力就能大大加强。


王牌戚家军——戚帅斩子: 

戚继光不仅重视作战方法,治军之严格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甚至亲儿子犯了军法也不例外。


民间戏曲里有一段很著名的“戚继光斩子”,就是说的这件事: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连战连捷。有一次,为了彻底消灭一小股退守据点不出的倭寇,戚继光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叮嘱儿子:与倭寇接战,千万记得只许败、不许胜,等城中的倭寇全部出援,再一举歼灭。


戚继光强调:违反军令者一定要军法处置!


他儿子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埋伏起来,看到倭寇的队伍沿着山道走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戚印见状,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


戚继光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


诸将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触犯军令,但大败倭寇,可以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说:明知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最终,还是斩了儿子。


可见,戚继光军纪严明,铁面无私。


在整顿军纪方面,戚继光对临阵脱逃的行为惩戒非常严厉。他知道士兵上阵前逃脱最喜欢用的借口就是上厕所,他就规定,两军阵前,哪个士兵要是敢离队上厕所,就要被割去耳朵。


对这些严厉的军纪,戚继光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有次他发表阵前演说,大意就是:你们来当兵,其实日子过得很舒服!平时没有仗打的时候,有农民们的纳税养着你们。你们以前也是农民,都知道种田一年到头每天都劳累不堪。现在田都不用种了,政府养你们,就指望你们打几场胜仗!要是连胜仗都打不了,花钱养你们干嘛呢?


朝鲜人眼中的戚家军: 


后来,戚家军奉命北上拱卫帝都。在万历年间这个戚家军去了趟朝鲜平壤,围歼日本军队,参与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这会儿戚继光已经去世,但戚家军依旧所向披靡,当时朝鲜人就这么评价戚家军:

“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


因为戚家军里的士兵多是南方人,所以被人们成为南兵。戚继光去世之后,他训练出的戚家军,依旧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不怕倭寇怕媳妇 


戚继光能打胜仗,他的夫人也功不可没。戚继光的正房夫人王氏,出身武将之家,性情刚烈,完全不是封建时代寻常的柔弱女子↓

电影《荡寇风云》中万茜饰演的王夫人。


民间传说戚继光怕媳妇怕的不要不要的,众将士:您啥都不怕怎么怕媳妇?走,我们陪你找她讲道理去!


众将士走到戚夫人面前,夫人喝道:你干嘛来了?


戚继光吓的跌落马背:我请夫人阅兵来了!


嘉靖四十年,2万余名倭寇乘船百艘进犯浙江省十余处港口,一时警报频传。戚继光就赶往了当时最告急的宁海。


倭寇得知戚继光出兵宁海,台州空虚,于是分兵三路趁虚而入,一路烧杀抢掠,来到了路上的新河城。当时新河城内士兵几乎全部出征,留守百姓人心惶惶。当时王夫人挺身而出,她下令打开军械库,发动城中妇女穿上军装,手执武器,混在城中假扮守卫。

在王夫人的号召之下全城妇女女扮男装,冒充守城军队。


倭寇一看:新河城守卫这么多!吓得不敢攻城。


又过了几日,戚继光回援新河城,打败倭寇。新河大战多亏了王夫人急中生智。


之后的几个月,戚继光先后与倭寇大战九次,连战连捷,戚家军威名遍传东南诸省。倭寇对戚帅畏惧如猛虎,送其外号戚老虎,再不敢进犯江南,倭患至此方才平息。


倭患刚平,鞑靼又起 


当时的戚继光因为抗倭有功,名震朝野,我们知道,历史上很多的武将就是在建立刚刚崭露头角建立功勋之后遇到政敌或者上司的阻挠猜疑,最后落的凄惨下场的。


但是戚继光凭借着他的名将地位,赢得了贵人的赏识,这大概就是俗话说的上人见喜这个戚继光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就是后来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和戚继光认识是隆庆帝在朝的时候,张居正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他对戚继光的支持,从那时开始,一以贯之,持续了十六年。


什么时候都不太平,嘉靖帝有倭寇,隆庆帝有鞑靼。隆庆帝时,蒙古鞑靼人屡次突破边境防线,甚至直逼京师。《明史》中记载:

“游骑至滦河,京师震动,三日乃引去。”


就是说蒙古骑兵跑来滦河城,搞了个京郊三日游,全京城吓得要死,蒙古人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


皇帝很紧张,召集群臣问:

“蓟为畿辅重地,今虏势猖獗,谁能锁钥北门?”


就是说,蓟镇(也就是现在的唐山一带),一直是军事重地,现在蒙古人这么猖狂,谁能守住我北方门户啊?


——谁呢?


——戚继光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臻谛

    戚继光:不是我多厉害,都是同行们的衬托

    白银秀树 回复 @臻谛: 汝之秀,陈后鲜有乎

  • 远陌初穷

    明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异曲同功之处,英国也有内阁,上议院下议院类似明朋党。但欧洲小国林立,国与国攻伐不断,与阿拉伯国家也战争频发,在一系列争斗中,欧洲继承自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科技与阿拉伯文明的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在文艺复兴后进入辉煌,经商的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革命,明朝的的大一统却限制了思想和商业的发展。英后成为日不落帝国,明延续至清却少有变革。中西转折点自此始。

    超级制作 回复 @远陌初穷: 哎,有见解哈

  • yanna9700

    郭老师说点儿过去关于规矩方面的事吧!现在的人就缺规矩,太不讲究了!

    拳拳到肉之日行一骟 回复 @yanna9700: 得看什么样的规矩,有些“规矩”就是纯糟粕,比如女人不上桌

  • 远陌初穷

    戚继光能成为第二支冠姓为军的名将,其实更多得益于胡宗宪。胡宗宪的海防布局和放手任将成就了抗倭英雄。但明后期的倭寇之战是明海禁政策的产物,故虽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明渐颓之势,嘉靖至万历,文臣武将皆一时之选,却缺乏外部开拓的眼光,当其时,西方世界,麦哲伦哥伦布以远弱于明的航海技术开始了横跨大洋的冒险历程,西方殖民体系开始。而明张居正内部改革失败后,中华开始走入沉痛的历史轮回。

    愿斩桃花祭往圣 回复 @麻辣12: 典型杠精表现,人家表达观点不行吗?人家有本事你就来着找存在感?您配吗?

  • 不知道改啥名的京华

    不怎么同意郭老师倭寇大部分是沿海百姓,细数古代江南百姓造反或落草的那有那么强战斗力,平头百姓的那有武器和战斗力,居然还从元代到嘉靖才得以真正灭完,倭寇是从元代就出现的了,那时百姓还会被官府禁下海从而不得不当倭寇?

    HJC1993 回复 @不知道改啥名的京华: 那时候日本浪人就是个打工仔

  • 帕兰多

    12万明军有不少吃空饷的吧,不然怎么可能这么烂,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这百十来人吧

    白小白ww 回复 @帕兰多: 倭寇打仗是为了活命,明军打仗只是工作,心气儿不一样

  • 疯癫烩垣

    抢粮食抢钱没有蛀牙

    CIB卓凯 回复 @疯癫烩垣: 木有鱼丸,木有粗面

  • 仲尨

    戚帅天纵英才,跟俞大猷两个人都是龙精虎猛文武兼修的人物。特别是两个人不止精于行伍操练,还都是屈指可数的武术家

  • 闷油瓶_天真

    杀敌六十,自损四千

  • 远陌初穷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超级制作 回复 @远陌初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