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纳兰性德的表妹、娇妻和歌妓

【捡史】纳兰性德的表妹、娇妻和歌妓

00:00
19:17

郭论: 

纳兰容若重情重义,这是他被现代人喜欢的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有些红学家觉得他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就连乾隆读罢《红楼梦》也说道:

“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有说法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左图为钟汉良在《康熙秘史》里饰演的纳兰性德,右图为央视87版贾宝玉。


书接上回:满族的“万物有灵” 

上一次《郭论》跟大家说到满族人崇尚“万物有灵”。


具体体现:满族人在入关之前很喜欢用动物或者动物身上的一部分来命名:


例如:努尔哈赤”=“野猪皮

努尔哈赤的父母可能是希望儿子能像野猪一样勇猛无敌, 像野猪皮一样坚韧。

再例如:多尔衮”=“獾子”

努尔哈赤也用这个方法给孩子起名,“多尔衮”的意思是“獾子”。可能是努尔哈赤希望自己的孩子跑得快、皮实。

(多尔衮可能就是满族版“狗剩” )


除了名字以外,满族人的姓和氏也很有意思,很多都是动物、河流、山川。


例如:

爱新觉罗氏=“金子”

叶赫那拉氏=“叶赫河的太阳”

栋鄂氏(顺治帝的董鄂妃的氏族)=栋鄂河

钮祜禄氏(和珅的氏族)=“狼”


当然到清末的时候,八旗子弟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纷纷改为汉姓——爱新觉罗有改姓“罗”的、有改姓“金”的,那拉氏改姓“南”或者“那”,佟佳氏改姓“佟”,这些都是后话。


说回当时,满族人志在中原,总不能一直这么原始。姓氏不能改,名字却可以自己起。皇太极就不那么喜欢土名字,他给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起名“福临”,意思是洪福降临,这就受到了很明显的汉化影响。


清初的满汉融合 

满清的汉化其实也基本是从皇太极、顺治帝开始的。


努尔哈赤:对汉族恨恨恨恨,恨不完

之前努尔哈赤对汉族的政策就是:敢反抗,就屠城!他宣布的讨明檄文《七大恨》,字里行间都是对汉族的痛恨,非常排斥汉文化。

《七大恨》主要是恨明朝杀害努尔哈赤父、祖,偏袒叶赫欺压建州等,《七大恨》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


皇太极:文教治国,长治久安

到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觉得不行,他觉得:自古长治久安的皇帝都以文教治国,咱们大清也不能光顾着打打杀杀,所以规定满族孩子凡是8岁以上、15岁以下的,都要学习汉语。这就是满族汉化的开始。


顺治:尊孔重儒,笼络人心

顺治入关之后,汉族人很不合作,天天有大儒、书生嚷嚷着要反清复明,要以身殉国。各地反清斗争就没间断过。

“韦小宝亮出左脚底,只见刻着‘清明’二字,康熙冷笑:好个天地会反贼,右脚一定刻着‘反复’二字,以示反清复明之意。”


《鹿鼎记》发生在康熙年间,但反清复明的民族矛盾在顺治朝甚至更尖锐。


顺治就想:来硬的行不通,那只好采取怀柔政策。所以他就开始提倡尊孔,提倡儒家的忠、孝。


康熙的文化政策 

到康熙的时期,满族皇帝对汉族士大夫们态度又不一样。怀柔的文化政策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民间的反清情绪没那么激烈了。所以康熙文治武功两手抓。


一方面,他有很强的民族的意识,下谕旨说:

“满洲以骑射为本,学习骑射原不妨碍读书。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

意思是:我们满族人,骑射、勇武才是根本,举人不能光读书,一定要全面发展,练习骑射。

满清的弓箭弓身较长,比较沉重,是为了增大拉距射重箭而设计的。


那时,康熙规定了八旗子弟每月练习骑射和步射的次数。由于这个政策,纳兰容若这样通过科考进入朝廷的大才子,也精于骑射,能够担任康熙侍卫这一武将官职。


另一方面,康熙很注重用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来拉拢汉族的明末遗老。首先他自己尊儒为师,还下令:八旗子弟中谁想要入朝为官的,都要先送到国子监读书,之后才可以授予官职。所以纳兰容若这种康熙朝的贵族子弟,从小就师从汉族的大思想家大学者,汉语好、能作词自然不奇怪。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不仅接纳国内读书人学习,还接待外国留学生哦。


康熙皇帝采用科举考试的方式拉拢儒生,有时甚至采用半强制的手段来分化明朝遗老。


例如:“博学鸿词”

“博学鸿词”其实就是推荐有名的大学问家参加科举考试。


康熙9年的时候,曾经到处派人张贴告示,通知士大夫们:现在朝廷要举办科举考试了,你们这些反对大清的、隐居山林的人,要是有进取心就来考试,朝廷都会录用的;继续隐居山林的,对不起,终身禁考!


虽然威逼加利诱对一些名家大儒作用不大,比如说顾炎武,他对上门劝他参加科举的人说“耿耿此心,始终不变”,宁死都不去给清朝效力。

抗清大家顾炎武最为人熟知的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主张坚持大义可以舍弃小节,因此清军入关,顾炎武痛快的剃了发,然后继续抗清。


但是其他绝大多数文人一看:好像清朝政策还可以!就去考试了。朝廷阅卷的时候非常宽松,随便就放他们去修《明史》了。这样康熙皇帝招安了很多儒生,社会更加安定,满汉民族文化也进一步融合。


纳兰容若和顾贞观:友情不分年龄,也不分民族 

因为康熙的宽松文化政策,纳兰容若得以结交很多汉族布衣。最典型的比如说他的忘年交顾贞观↓

顾贞观是无锡人,生于崇祯10年,比好朋友纳兰性德年长18岁。他的曾祖父顾宪成是明朝东林学派的领袖。(什么?你不知道顾宪成?就是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那个)


顾贞观出生书香门第,家里的祖辈父辈在满清入关的时候纷纷以身殉节,表明与大清势不两立,家庭反清复明的情绪特别强烈。


但是到了康熙朝,顾家家道中落,顾贞观迫于生计,只好上京。

正巧,康熙又注重笼络文人,顾就被举荐去纳兰相国府当客卿。他的工作正是纳兰家大公子纳兰容若的家庭教师。


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老师博学多才,学生谦和有礼,而且都对诗词有兴趣,所以一见如故,经常通宵聊天。


后来,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件升华了友谊的重要事件:


这一天顾贞观对容若说:我有个好朋友,他被卷入了科举舞弊案。有人怀疑他们考场集体作弊,勒令考生带着镣铐重新考试,结果我的朋友交了白卷。他是江南人士,现在被发配到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好多年了。容若你和你阿玛在朝廷里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帮我朋友?


容若很为难,摇头婉拒。


后来有一天冬天,纳兰容若和顾贞观住在北京的千佛寺,顾贞观看着窗外冰天雪地,又想起了自己塞外的朋友,悲从中来,念到:

“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这就是顾贞观最脍炙人口的《金缕曲》。


纳兰容若听到这么悲伤的词,非常感动,哭的都不行了,于是也作了一首《金缕曲》回答顾贞观,说: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意思是:你这个忙我纳兰性德义不容辞!(诗中“吴季子”指吴兆骞,是顾贞观的朋友;“梁汾”是顾贞观的号)


为了这个承诺,清高的纳兰性德,求遍了所有能求的人,借助他不喜欢的父亲的高贵身份,终于让顾贞观的朋友平安归来。真正奠定了两人一生的友谊。


顾贞观和纳兰性德,一个是明末遗老的后人,一个满族八旗贵族子弟,两个人因为诗词结交,跨越民族仇恨共唱《金缕曲》,被后世传为佳话。


纳兰词中的表妹、娇妻和歌妓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能看出,纳兰容若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这也是他被我们现代人喜欢的最重要的原因。


纳兰容若很多情,爱情诗写得出神入化。例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再例如: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1.初恋:此情若是成追忆

纳兰容若的初恋是他的表妹,表妹才貌双全,两个人青梅竹马,情趣相投,还定下了婚约。但是后来,纳兰容若的表妹被选入宫中,一对有情人就活生生的被拆散了。


所以纳兰在《采桑子》里写:

“此情已是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梦一场。”

据说,纳兰词里关于宫怨的和怀念的,都跟这位初恋表妹有关系。


2.少年夫妻:当时只道是寻常

容若的第二段感情是在二十岁, 迎娶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为妻。卢氏温柔多情、俏丽佳人,一对少年夫妻、恩恩爱爱,婚姻美满。

电视剧《康熙秘史》中的纳兰性德和妻子卢氏。


纳兰词中有很多回忆他俩的小夫妻生活: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意思是:我们俩有很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在绣花躺椅上看红色桃花雨,在画栏深处一起观赏夕阳。


但是纳兰身为天子近侍,经常要扈从出巡,入宫当值,与妻子聚少离多,因此他也写了很多表达自己离愁、烦闷的思念家室的词。


更加不幸的是,纳兰性德与卢氏成婚第三年,卢氏因为分娩体弱,受了风寒,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纳兰性德非常心痛,尤其是每逢花前月下、七夕清明、祭日生日,就悲从中来,只能用诗词抒发心中悲痛。例如: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赌书泼茶是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的典故,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是一对伉俪,他俩学识都很渊博,玩的游戏也与众不同:


李赵两人拿出一本书,煮上一壶茶,夫妻俩中的一个就发问:“某某典故,某某句子,写在这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啊?”另一个人就回答,答对了,就可以先喝茶,但是往往答对的人因为太开心就把茶给泼了。

赌书泼茶的典故是形容夫妻俩感情好,玩得来。


纳兰容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遥想当年我跟我老婆感情多好,赌书泼出的茶香还依稀犹在,当时以为这样美好的日子是平常事,现在你走了,我一个人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


3.江南歌妓:何如薄幸锦衣郎

卢氏离世之后,纳兰性德娶了一位满族官宦人家的女儿做续贤,但是诗词中,这位夫人很少被提及。因为同时,纳兰还娶了一位江南歌妓为妾。


这位歌妓名叫沈宛,颇有才情。但是由于身份低微,纳兰家不愿意让大公子与歌妓厮混,于是百般胁迫。纳兰容若不得已,把她休了。

休了之后,纳兰容若很后悔,写:

“而今才道当时错”

“何如薄幸锦衣郎”

电视剧《烟花三月》中高圆圆饰演的名妓沈宛。


为什么有人说:纳兰容若是贾宝玉的原型? 

后世有一批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认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

这批红学家叫做“索隐派”,他们试图找到《红楼梦》背后的“真事”。当然,研究《红楼梦》的流派很多,考证派、评点派看法各不相同。


索隐派就有人认为《红楼梦》是纳兰家的故事。因为当时乾隆帝看了这本书,对给他献书的和珅说:

“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确实,纳兰家和红楼梦里的贾家有相似之处:


第一,纳兰家和贾家都是盛极而衰。纳兰明珠权倾朝野,遭到朝臣弹劾,后来他的次子、也就是纳兰容若的弟弟卷入了康熙朝九子夺嫡的纷争中,雍正继位之后就直截了当的下令抄家,“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形容纳兰家似乎也是合理的。


第二,纳兰性德和贾宝玉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性格清高的多情公子,都才华横溢;贾政跟贾宝玉的父子关系对比明珠和容若,也有相似;对照着来,有的红学家就猜测金陵十二钗其实原型是纳兰家结交的十二位汉族的大儒,所以书里把女孩子们写的都文采斐然。


当然这些原型对照都是猜测,有对的上的也有对不上的,所以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见仁见智,郭论只给大家提供一种说法,仅供参考。


当然,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跟纳兰容若从小就认识,少年时一起当康熙的伴读,长大后一起当康熙的侍卫,是同学兼同事,两人都性格风雅,经常一起吟诗作对,关系很好。


后来曹寅管理江宁织造,容若还写诗赠他:

“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

《楝亭图》曹寅作画,纳兰性德题词,现存于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内。


所以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收到了一些纳兰词的影响,《红楼梦》里词作跟纳兰词风格神似。最影响红楼梦的一句词是: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这是容若在妻子忌日做的悼亡诗,“葬花”一词就是出自于此。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作,爱恨别离,缱绻深情,一字一啜,感人肺腑。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温柔只娶意中人

    听你说纳兰性德,突然想听听你讲仓央嘉措了。俩人若能相遇是否是知己

    兮颜丶永驻 回复 @温柔只娶意中人: 仓央嘉措真的不是什么情僧。。。都是后人牵强附会

  • 略微悠咸的唔西迪西

    自从郭大爷开始“郭论”后,总觉着郭大爷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超级制作 回复 @略微悠咸的唔西迪西: 更接地气了

  • 听友53107909

    野猪皮獾子

  • CIB卓凯

    于老师家事的源头,就是纳兰性德

    超级制作 回复 @CIB卓凯: 又是于老师

  • 长夜漫漫m7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超级制作 回复 @长夜漫漫m7: 有研究

  • 帅气的钱老板

    这八卦都扒到清朝了 好开心 比大牌八卦杂志都高大上。八卦最高境界

    超级制作 回复 @帅气的钱老板: 哈哈哈,八卦扒深了,可不就是历史了嘛

  • 沁鹿

    怎么救出来的就不讲给我们郭论也挖坑果然是坑王

  • 两颗柳树扭两扭

    叶赫那拉改姓拉,住在皮条胡同的谦大爷

  • 但存颜色在

    孔家2000多年不倒这就是根本

  • 自由客白某

    努尔哈赤还真不是野猪皮,比较准确的翻译是能喝黄酒的人,现在翻译就是酒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