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叶生 半生沦落,非战之罪

16 叶生 半生沦落,非战之罪

00:00
24: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听马瑞芳讲聊斋。我们今天讲聊斋写读书人命运的代表作《叶生》。


小说写得巧妙,但读起来令人心酸。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名作《死魂灵》写投机取巧的乞乞科夫想靠收买死魂灵发财。果戈里通过乞乞科夫和几个地主的交往,写出好几个可以算典型的地主形象,写活了俄国世间百态,揭出了俄国社会的弊病。在果戈里的小说里,死魂灵并没有出现。而早于果戈理两个世纪,蒲松龄写为了功名,中国读书人的死魂灵从阴司走回人间,活着戴不上举人的帽子,死了也得戴上。唐传奇写过女子为爱情而游魂,蒲松龄写书生为功名而游魂是对古代小说题材的重要开拓。


《叶生》非常简短却惊心动魄。我们讲《娇娜》时,说过蒲松龄擅长在人物命名上做妙文章。《叶生》同样体现了蒲松龄高明的命名艺术,表现上看,小说的主角叫叶生,树叶的“叶”,实际的谐音是冤业的“业”,罪孽的“孽”,暗含的意思是读书人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罪孽所产生。红学家不是总津津乐道曹雪芹给秦可卿命名的深刻意义?秦可卿的谐音是感情可以被轻视。其实上用谐音取名、用谐音寓意的艺术,蒲松龄早就用得滚瓜烂熟。



叶生有才能却考不上举人,他教的有官宦背景的学生考上进士,叶生说:“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什么意思?我能叫我的学生高中,这就是叫天下人知道我总是考不上举人,并不是我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我的命运不好。“非战之罪”其实也是蒲松龄的心声,清代聊斋点评家早就指出,《叶生》是蒲松龄自作小传。“非战之罪”这句话很有名,它出自《史记》,项羽兵败时说:“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天要亡我项羽啊,不是我打仗水平比不过刘邦。“非战之罪”是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故。也是《叶生》这个小说的警世金句。



淮阳秀才叶生的文章词赋在当时数第一,但是总考不上举人,恰好有一位关东过来的丁乘鹤做淮阳县令,看到叶生的文章,很喜欢。请叶生来谈话,更喜欢。就告诉叶生,干脆在我的官衙里读书吧,还给了一些钱,帮助叶生养家。县令还去向主持秀才考试的学政推荐叶生,结果叶生在秀才考试中考了冠军,可以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考完乡试之后,丁县令拿了叶生的文章来看,一边看一边拍桌子叫好。但是没想到叶生文章写得好命运不好。“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乡试发榜,叶生还是落榜了,叶生的情绪非常不好,失魂落魄,觉得对不起知己。


小说用八个字写叶生落榜后的情态,“形销骨立,痴若木偶。”精神沮丧,骨瘦如柴,痴呆呆像个木偶。县令来慰问他。说,你可以跟着我一块到北方去,继续参加考试,但是叶生病入膏肓,闭门不出了。县令不断派人问候他,听说叶生吃吃了一百副药还没有好。一个很有才气的秀才就是不能通过举人考试。这是个什么现象?这是蒲松龄切身经历,蒲松龄就是十九岁,在淄川县、青州府、济南道三级考试中成为第一名秀才,此后他多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没考上。蒲松龄说过,“进士我所固有,所缺者一乡科耳。”我做个进士绰绰有余,只是我过不了乡试考举人这一关。


叶生被举人功名折磨得如痴如醉,如疯如傻,这种精神状态没有亲身经历很难写出来。县令自己得罪上级,罢官了,县令知道叶生生病,还是希望叶生能跟着自己走。他写信告诉叶生,我现在要回故乡,迟迟不走,就是等着您呀。您只要早上来,我晚上就出发。叶生哭着对送信的人说:我这个病好不了啦,请县令先走吧。但是丁县令还是不走,过了几天,忽然有人报告丁县令,叶生来了。县令很高兴。叶生已经病得那么重,他怎么忽然又来了?蒲松龄似乎不经意,埋下个伏笔。叶生对县令说,我病那么长时间,叫您等待我,实在很不安,现在我可以跟着您走了。丁县令带着叶生回到家乡,请叶生给儿子做老师。县令的儿子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特别聪明,叶生教给他写八股文,一篇文章教他两三遍,他就能记熟。


过了一年多,丁公子能写好文章了,再加上他爹的势力,他做了秀才。叶生把自己平时写好,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文章拿出来,叫丁公子读透背熟。丁公子去参加举人考试的时候,乡试头场是最关键的,而乡试头场的七道考题,全都和叶生教给丁公子、让他背诵下来的,完全一样,丁公子把叶生的文章照抄上,考中了第六名举人。丁县令非常感叹,对叶生说,先生,您拿出一小部分本事用到我儿子身上,他就考中举人了,您这么有才能却总是被埋没,真是黄钟长弃呀,怎么办呢?叶生说。这是命啊,我是借您儿子的福气和您的恩泽,为我的文章扬眉吐气,我就是叫天下的人,知道我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我考不上举人,不是文章写得不好,是命运不济。我能够得到你这样一个尝识我的知己,已经很满意了,又何必一定得金榜题名,做上举人,摆脱布衣的身份,才算走了好运呢?


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秀才要参加乡试,必须先得在故乡通过秀才的选拔,经过所谓“岁考”和“科考”。岁考前三等可参加科考。科考是为送乡试举行的考试。丁县令担心,叶生总在外地,不能参加淮阳例行的秀才岁考和科考,怎么能参加举人的考试呢?他对叶生说,您还是回淮阳去吧!一听说叫他回去,叶生惨然不乐。丁县令不忍心勉强叶生,丁公子要到京城参加会试,也就是最后一级科举考试,丁县令嘱咐丁公子,你到京城给你老师捐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资格,这样叶生就不必回故乡,可以直接参加京城的乡试。


丁公子通过会试又考中进士。获得一个“主事”的官位,他带着老师上任。师徒二人早晚都在一起,一年后,因为叶生有监生的资格,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丁公子恰好被派到南河河道办理公务,南河总督管着江南各省包括江苏、安徽等长江以北的水系,如黄河、运河。丁公子到南河总督手下办理公务,恰好要到淮阳一带去。丁公子对叶生说,我去的这个地方离您的家乡不远,先生奋斗多年,终于青云直上,现在是您衣锦还乡、快慰平生的时刻了。叶生听了也很高兴,跟着学生挑个黄道吉日回家。到了淮扬地界,丁公子先派人送叶生回家。


研究者经常引用叶生回家的这段话,写得确实生动真切:“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什么意思呢?叶生回到了家,看到自己的家非常萧条,心里很悲惨,犹犹豫豫走到院子当中,看到他的妻子拿着个簸箕从房间里出来。妻子一看到叶生,惊慌失措地丢下手中的簸箕回头就跑。叶生很奇怪,我的妻子怎么会见了我就跑呢?他凄惨地跟妻子说:“我现在是贵人了,三四年不见,你怎么会不认识我了?”他的妻子远远地离开他说:“你都死了好几年啦,你怎么可能成贵人呢?我们没有把你埋了,是因为我们家里很穷。儿子年龄还小,现在儿子长大了,不久就要选块墓地把你给埋葬了,你不要装神弄鬼地吓唬人!”


这一段人情写得多么精彩啊,叶生进入自己的家后,一直懵懵懂懂,怎么我衣锦还乡,家里却这么萧条啊?怎么我家里的人还害怕我呢?他感到不对头,但是到底什么不对头?原来是我自己不对头,我死了。听到他妻子说他死了,叶生很失意,很惆怅,心里还不大相信,难道我真死了?一步挪三指,慢慢走进自己的房间,哎呦,这不是我的棺材吗?我真的死了?果然死了!叶生倒在地上,突然消失。叶生的妻子看到丈夫在自己的灵柩前面扑地而灭,他的举人服装像蝉蜕下的壳一样堆在地上。


妻子非常伤心,丈夫纵然是个鬼,但毕竟是亲人重逢啊。现在连这个鬼都走了,妻子抱着叶生的衣服哭得非常伤心。叶生的儿子从学校回来了,看到有讲究的车马在自己家的门口,就问这些人,你们来干什么?这些人告诉他,我们送叶举人回家。叶生的儿子很害怕,赶快回去告诉母亲,我那个死了的爹回来了。他母亲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告诉他。我已经看到你爹了。母子两人又去问跟来的人,这才知道叶生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又跟着丁县令继续拼搏,终于考上了举人,回到了家。这些送他回来的人回去告诉丁公子,丁公子听了后满眼含泪,马上坐车来到他老师的家,到叶生的灵柩前哭了一场,拿出钱来安葬自己的老师。怎么安葬呢?葬以孝廉礼,按照举人应该享受的待遇把叶生安葬了。


《叶生》是聊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才能的叶生盖棺没有论定,死魂灵在有钱有势的人的帮助下,终于戴上了举人的帽子,真是可怜可叹。生不能得功名死了还得追求,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精神状态。叶生生前考不上举人病死了,是个悲剧,是社会不认识真才能的悲剧。叶生死了靠官员的帮助,靠捐钱做监生得到举人的功名,是个更大的悲剧,是读书人心灵遭到戕害的悲剧。更有甚者,叶生的儿子在丁公子的帮助下,做上秀才,新的一轮功名拼搏又拉开了序幕。


读书人的功名之路真是前仆后继。叶生的故事有蒲松龄经历的影子。在这个故事的篇末,蒲松龄用几乎占三分之一篇幅的“异史氏曰”发了很长一段议论,这段议论用了很多典故,我在课程所附的《聊斋志异》原文都做了注解。现在把“异史氏曰”大体上用白话文跟大家介绍一下。小说家说:“灵魂跟随着知己朋友,竟然可以忘记自己已经死亡吗?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怀疑,我却深信不疑。痴心的倩女追随情郎,可以灵魂离开躯体;真挚的朋友,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梦里相会也不会认错了路。何况锦绣文章是读书人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是否得到知己的赏识,决定读书人的命运穷通、关乎到我们的性命。唉!才学得到赏识是难以期望的;遭遇坎坷,埋没人才,是常有的事。一个人独往独来,只能空对着镜子发愁;生就一身傲骨,唯有自爱自怜;可叹考不上举人的秀才那穷酸的面目,连鬼都来嘲笑。一次一次处于落榜境地,每根头发和胡子都显得格外丑陋。


读书人一旦名落孙山,文章就处处都有错误。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人,都像发现和氏璧、却不被承认的卞和一样痛苦。颠倒千里马说它是劣马,伯乐在什么地方呢?像弥衡那样,怀揣着名片,三年找不到肯接见的人,名片上的字迹都磨掉了;侧身张望,四海茫茫,无处可以存身。人生在世,看来就只能合上眼睛信步而行,听凭老天爷的安排算了。天下像叶生这样有才学而潦倒终生的人,还真是不少。但是怎么可能都遇上丁令威这样的神话人物来,以便随他漫游、远离这没天理的人间呢?”


 蒲松龄最后提出丁令威的名字,是有深意的。陶渊明《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来化鹤飞去。欣赏叶生的县令既姓丁,又是从关东来的,这就在暗示,真应该离开这个不识人才的时世,学仙变鹤飞走算了。


关于《叶生》,我们再总结两点,第一,死魂灵参加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对古代小说的重要开拓。但此时的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做更深的思考,所以《叶生》人物形象精彩,悲剧气息强,比起后来的《司文郎》《于去恶》《贾奉雉》思想锋芒还要差一点;第二,《叶生》的“异史氏曰”是精彩散文,也是蒲松龄抒发内心感慨,它和正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除了读书人的命运,蒲松龄还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我们下次讲《成仙》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要说当官的都是不拿刀枪的强盗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原文】 

淮阳(1)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2),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受灯火,时赐钱谷恤其家。值科试(3),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4)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5),文章憎命(6),榜既放,依然(shā)羽(注7)。生(dā)丧(8)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闻,召之来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怜之,相期考满(9)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10)。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chài)(11),请先发。”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曰:“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凡文艺三两过,辄无遗忘。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xiáng)(12)。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闱(13)中七题,并无脱漏,中亚魁(14)。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15),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16)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紵,乃谓之利市哉(17)?”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18),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19)。公子又捷南宫(20),授部中主政(20),携生赴监(21),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22),竟领乡荐(23)。会公子差南河典务(24),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25)为快。”


生亦喜,择吉就道。抵淮阳界,命仆马送生归。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生凄然曰:“我今贵矣。三四年不(dí)(26),何遂顿不相识?”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将卜(zhūn)(xī)(27),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xì)如脱委(28)焉,大恸,抱衣悲哭。


子自塾中归,见结驷于门,审所自来,骇奔告母。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从者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tuó)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29)。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30);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31)。而况茧丝蝇迹(31),呕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呼!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32)。频居康了之中(33),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抱刺于怀,三年灭字(34);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35)而已。天下之昂藏沦落(36)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37)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注释】

(1)淮阳:河南县名。

2)所如不偶:命运不好。

3)科试:清代制度,每次乡试前,各省学政到各州府巡查,通过考试选拔参加乡试的秀才。

4)闱后:乡试后。闱,科举考试中乡试的考场,乡试即举人考试,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

5)时数限人:受命运限制。

6)文章憎命:好文章妨害好命运。

7)铩羽:飞鸿折羽,比喻考试落榜。

8)嗒丧:失魂落魄。

9)考满:清代官制规定,地方官员用三年考满制,由吏部进行政绩考察,谓之“大计”,根据考核等级决定赏罚。

10)寝疾:病重不起。

11)疾革难遽瘥:病重一时好不了。

12)入邑庠:成为秀才,入县学读书。邑庠,县学。

13)出馀绪:拿出很少一部分才学。

14)何必抛却白紵,乃谓之利市:何必一定要取得功名才算走运?白紵,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穿的夏布衣服;利市,发迹。

15)岁试:明清学官对所属府、州、县定期举行的考试。检查秀才的学业,岁试考到好的等级才可以参加举人考试。秀才岁试必须回家乡参加。

16)非战之罪:《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垓下兵败后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意即不是本事不行,是命运不好。

17)纳粟:交钱成为国子监监生。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不必参加秀才例行的岁试。

18)捷南宫:考中进士。清代称礼部为“南宫”,选拔进士的会试由礼部主持。

19)纳粟:交钱。秀才向朝廷交钱后享受监生待遇。

20)部中主政:清代六部中设主事若干员,“主事”又称“主政”,正六品。

21)携生赴监,带着叶生,让他到国子监读书。

22)北闱:明代在顺天府(北京)举行的乡试称“北闱”。

23)领乡荐:乡试中考中举人。

24)差南河典务:派到南河河道衙门办理公务。

25)锦还:衣锦还乡。

26)觌:见面。

27)卜窀穸:选择墓地安葬。

28)脱委:衣服像蝉蜕皮一样脱落于地。

29)游泮:进学成为秀才。泮,泮宫;周代所设学校,后代指县学。

30)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唐传奇《离魂记》写张倩女与表兄王宙相恋,受到父亲阻挠。倩女离魂追随表兄,五年后夫妇回娘家,倩女的灵魂与床上的病体合而为一。

31)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真挚的友谊可让相隔千里的好朋友在梦中相会。

31)茧丝蝇迹:工整地写文章。

32)鬼物之揶揄:受到鬼的挖苦。比喻受到势利小人的嘲笑。

33)频居康了之中:总是处在落榜境地。宋代范正敏《遁斋闲览》:唐代柳冕参加科学考试有许多忌讳,尤忌“落字,甚至将安乐说成安康。发榜时他让仆人探看,仆人回来告诉秀才康了(落榜)

34)抱刺于怀,三年灭字:当年祢衡把名片放在怀里想求见名人,结果三年投递不出,上边字都磨得看不清了。

35)听造物之低昂:听从造物主任意摆布。

(36)昂藏沦落:气慨不凡却总不得志。

37)令威:《搜神后记》写关东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此处借指关东县令丁乘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荆溪琴川

    科举考试,条条框框就在那,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的问题。本来就是万里选一,你走这条路,就得有心理准备。。。。。蒲松龄作为老考生,总是犯格式上的低级错误,难不成高考填错答题卡,还要怪高考。蒲松龄连基本的考场规则都不能适应,压根不适合当官,有可能考上当了官,反而是灾难。

    马瑞芳 回复 @荆溪琴川: 一点不错

  • 1397856ztcp

    我好喜欢马老师讲《聊斋志异》,获益匪浅。感谢马老师!

    马瑞芳 回复 @1397856ztcp: 还请多看聊斋原文。文言美!

  • Foodie_nc

    鬼很可爱 人很可怕

    马瑞芳 回复 @Foodie_nc: 一点不错

  • 无念无相

    每个人真的有自己的命,天命难违

    马瑞芳 回复 @无念无相: 和制度有关

  • 何安之啊

    马老师的声音低沉温润,讲故事的时候娓娓道来,听着真的好舒服啊。

    马瑞芳 回复 @何安之啊: 这是因为老了,声音有沧桑了

  • 爱菲儿_啦啦啦

    听完之后落泪了,不忍心叶生、蒲松龄这样的人才苦苦被科举制度残害……非常喜欢听马老师讲课,能学到很多知识!

    马瑞芳 回复 @爱菲儿_啦啦啦: 还是要谢谢济南贡院,挡住了一个可能的官吏,造就一位伟大小说家。

  • 张桐林_

    我觉得秦可卿是清朝在贾府的客卿

    马瑞芳 回复 @张桐林_: 哈哈,受刘心武影响了

  • 灬逆鳞丿

    马老师,昨天听您说红楼梦发现您说错了一个地名,在贾母带刘姥姥一行人去妙玉那喝茶的时候,贾母说:我不喝六安茶。这里的“六安”应该读作“陆安”。

    马瑞芳 回复 @灬逆鳞丿: 谢谢!

  • 点妈_6o

    马老师:您好。听您讲解非常受益,想请教您给12岁的孩子看聊斋,您推荐哪个版本呢。谢谢您。

    马瑞芳 回复 @点妈_6o: 国家图书馆我的书十二岁完全可以读

  • 君如砚

    老师经常提及的原文注释,在哪里能看到?

    马瑞芳 回复 @君如砚: 商务印书馆正在印我的全本聊斋。国家图书馆有我的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