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种梨 私心重,损人不利己

08 种梨 私心重,损人不利己

00:00
14:2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听马瑞芳讲聊斋。


我们今天讲一个非常有趣,而且是最早走向世界的聊斋故事《种梨》。这个故事带有训诫性质,讽刺和教育吝啬鬼。蒲松龄对吝啬鬼的精彩描写和巧妙讽刺,远远早于世界其他著名作家。


世界文学当中讽刺吝啬鬼比较早的小说是十八世纪中国《儒林外史》里面的严监生,他临终的时候一直不咽气,伸着两个手指头,谁都猜不出来是怎么回事。有的说是两个家人没见到,有的说是两笔钱财没交代,最后是他的妾说,我知道他是看到那点这两个灯芯,他不放心,他的小老婆挑掉一个灯芯,严监生就咽气了。这是中国文学非常著名的典型情节。


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有两个吝啬鬼的典型,一个出自戏剧家莫里哀,一个出自小说家巴尔扎克。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出现一个阿巴公,他爱财如命,明明知道儿子和女儿各有所爱,还要逼着儿子娶有钱的寡妇,逼着女儿嫁给有钱的老爷。


巴尔扎克在《高利贷者》里面创造了一个家财巨万却捡垃圾为生的吝啬鬼。巴尔扎克另一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也创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典型。阿巴公和葛朗台成为世界文学对吝啬鬼的代指或统称。葛朗台一块方糖要切成四块来用,这也是非常著名的小情节。而不管是中国的严监生还是欧洲的葛郎台,他们都是蒲松龄的后来者了。


蒲松龄借《种梨》这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劝戒大家,一个人,不管多么有钱,有地位,只要心存吝啬之念,你就像这个昏头昏脑的乡下人一样愚蠢可笑,最后难免要家财散尽,竹篮打水一场空。


《种梨》最后有这样的话:“乡人愦愦,憨态可掬,其见笑于世人有以哉。”乡下人昏头昏脑,财迷心窍,让大家感到可笑,这是很自然的。《种梨》1848年就由传教士卫三畏翻译成了英文,发表在《中国报道》这个英文刊物上,成为最早进入西方的聊斋故事。


这个故事写的是有一个乡下人在市面上卖梨。他的梨特别好吃,卖得也很贵,小说是这样写的:“颇甘芳,价腾贵”,梨好吃,卖得贵,可以理解。但是价腾贵,就说明卖梨的人有点财迷了。


他把梨定得太高了,贵得离谱,这个时候来了个道士,我们讲《画皮》的时候说过,聊斋里面经常出现真人不露相的仙人,他们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却担负着道德教化的任务,这个道士也是这样的人物。他出来的时候,“破巾絮衣”,戴着个破头巾,梨都成熟了,他还穿着破棉袄。道士在卖梨的人的车前请求,你给我一个梨吧。乡人什么表现呢?“走开!”


道士不走,乡人就斥骂他。这更不好了,你不给梨也就算了,这么可怜的穷道士,你怎么还忍心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有几百颗梨,我只要一个,并没有损害到你。你生什么气呀?围观的人说,你把那个最小的不好的给他算了。卖梨的仍然不干,坚决不干。


这个时候有一个店铺的伙计看到吵得太不像样了,自己拿了一文钱交给道士,叫道士去买梨,道士拜谢,跟围观的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啬,我有很好的梨呢,我要拿出来请大家的客。大家就说,你自己有梨,你为什么你不自己吃啊?道士说,我需要这个种啊?拿起这个梨来三口两口吃净了,拿着梨核,从肩上解下一个铁铲,在地上挖了几寸深的一个坑,把梨种放到里面敷上土。对围观的人说,谁给我拿点水来浇一下?


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很有趣的人。蒲松龄写“好事者”,这是喜欢看点热闹、出点洋相的人,道士是要凉水呀。好事者跑到旁边的店里面端了碗开水来,按说拿开水来浇灌梨种,岂不得烫死了,道士接过来,浇到他挖的那个坑里,万目攒视,大家都看啊,

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结果,一会儿,冒出来一个嫩芽。嫩芽渐渐地长大了,一会的功夫,长成树了,枝叶扶疏,一会儿功夫开花了,一会儿功夫,结果了。结出来的梨子个头又大,又飘洒着香气,长满了树。聊斋的文字太漂亮,八个字,“硕大芳馥,累累满树”又大又香的梨长满了一棵树。道士把树上的梨一个一个摘下来。你们不是围观吗?请吃梨!一会儿功夫,分完了,吃完了,道士就拿他的小铲子丁丁咚咚砍梨树,砍了好一会,梨树断了,带着树叶把树干扛到肩头,从容的徐步而去。


这一段写得多么好玩啊?当这个道士做法的时候,卖梨的人,他也很好奇呀,怎么会能种出梨树来呢?他就伸着脖子在哪看,忘了自己的梨了。等道士把树上的梨全部分光,卖梨的人再回来看自己的车,啊,一个梨也没有了,他才知道,哦,刚才散给大家吃,不拿一分钱就可以吃的梨,竟然都是我的车梨呀。


这一看呢,自己的车把断了一根,是刚刚凿断的,他知道,原来我的车把就是他那个梨树啊。卖梨的非常愤恨,赶快去赶道士,转过墙角,看到自己的车上的车把断了的那一段,在墙角下丢着呢,唉,这就是那个梨树了。而道士呢,早就不知道哪去了。整个市场的人看着这么有趣这么好玩的事情,什么表现呢?大家哈哈大笑,放声大笑。实在是太好玩了。



蒲松龄写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讽刺教育吝啬成性的人。他似乎觉得他描写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可能还没有理解得很透。他又在“异史氏曰”发表了很长一段议论,把他的这段议论变成白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异史氏说,这个乡下人昏头昏脑,财迷心窍,憨态可笑。他受到世上的人嘲弄,那是有道理的,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在乡里被称作有钱人的人,好朋友借他点米,他就满脸不高兴,说,这可是我好几天自己可以吃的呀。有人劝他,你去救济下街上那些身处危难没饭吃的人吧,他又愤愤不平。说,这可是够我们家五个人十个人吃的呀,甚至在父子之间,在兄弟之间也会计较到分毫不差的地步。等到这种人被赌博被嫖.娼迷了心窍,他就挥金如土了,等到他犯了罪,面临杀头的时候,他又赶快交出所有的钱来赎命,像这样的人实在是说也说不完啊。这个愚蠢的乡下人,这个卖梨的人,这样的糊涂,这样的财迷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这段““异史氏曰”进一步阐述了蒲松龄在这个故事当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说《聊斋志异》它并不是一个劲地收集奇异古怪的事,蒲松龄是借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宣扬他所钟爱的中华传统美德,他要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他要惩恶扬善。


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种梨》是蒲松龄借鉴前人做出的进一步的创造。蒲松龄曾经说过“才非干宝雅爱搜神“。什么意思呢?我没有干宝的才气,但是我也喜欢写像《搜神记》那样的文章。干宝是东晋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干宝也成为蒲松龄开始创作《聊斋志异》时候的偶像。他立了这个坐标,要以干宝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也把干宝《搜神记》里面的一些非常简要的故事进一步加工,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加工。


《种梨》就是这样的一篇。《搜神记》有个《徐光种瓜》的故事,写的是有一个叫徐光的人,在市场找人要瓜吃,卖瓜的人不给他,他就要瓜种,要了瓜种之后,种到地上,一会功夫,长出来瓜苗,蔓延开花结瓜,徐光就把瓜一个一个摘下来给围观的人吃。卖瓜的人回头一看,自己卖的瓜全都没了。


原文写得非常简练,是这样说的:“吴时有徐光者,尝行术于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勿与,便从索瓣,杖地种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鬻者及视所出卖,皆亡耗矣。”这个故事几乎和《种梨》情节内容完全一样,但是蒲松龄就能够做到学习经典,超越经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写的《种梨》妙趣横生,对吝啬鬼的挖苦讽刺巧妙之极。所以我们说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是要站在前人的肩上的,他要学习前人,还要不拘泥于前人,这就是蒲松龄能够博览群书,后来居上的原因了。


我们下次讲《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考城隍》,里边提出了蒲松龄鲜明的道德观念。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原文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1)止丐其一,于居士(2)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大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chán),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3),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shū)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4)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封(5)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6),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7)。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huáng)。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注释】

1)老衲:道士自称,意即“老道”。佛教教义规定,僧尼的衣服应由常人捐赠的碎片缝缀而成,名“百纳衣”,老和尚常自称“老衲”,道士借用。


(2)居士:在家修行者,此为道士对乡人的尊称。


(3)沸沈:开水。沈,汁水。


(4)俵散:分发,散发。


(5)素封:没有做官而家庭富有的人。


(6)茕独:孤苦无依的人。


(7)较尽锱铢:斤斤计较,连最微小的钱财也不放过。锱、铢,古代最小的计量单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佚名散人

    这个故事我觉得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卖梨的只是不愿意施舍,就被道士施法搞怪,把他的梨都弄没了,围观者反而成了坐收渔利的人。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宣传的道理,难道有钱人就该散尽家财吗,那穷苦的人岂不是可以坐等天上掉馅饼,被人接济就好了?那怎么还会有人去劳动呢。还有那个心里使坏给浇热水的人最后也没有收到惩戒。我觉得这个故事是讽刺旁观者人心险恶,置身事外,最终却有梨(理)的社会怪像。

    马瑞芳 回复 @lxq_73: 很有见解。小格局不成大事。

  • 小葵爱朗读

    一直不喜欢《种梨》这个故事。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觉得卖梨人有权不施舍。可能是现代思维的不同吧。你可怜,可是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可怜你,必须帮助你。还是那句话,帮人是情分,不是本分。不帮不应该被惩罚和嘲笑。

    马瑞芳 回复 @小葵爱朗读: 有些道理。

  • 咏而归660

    这篇太有意思了。大家很多观点,再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很多人都是可能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解读的【没有道德问题,我自己也是有自己的立场】 1.挺卖梨人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财产【梨】有权利不施舍道士,这个我认为施舍不施舍是个人权利,施舍会给人以好名声【道德】 但是这里大家忽略了一个大前提,你卖的梨价格高的离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阿。所以道士惩罚了这个人我觉得是从这里一方面理解较好,不是说你不施舍我就惩罚你。 2.挺道士,怎么说呢,我也不知道算不算这一派,论语说以直报怨,这里道士用自己的方法惩罚了卖梨人【可能官府不管这样事,也不符合道士高深形象】把梨分给众人,寓意那被他坑了的人的补偿吧

    马瑞芳 回复 @咏而归660:

  • 本土桂子本尊

    这个道士做的有点过了,把他的梨分完就已经起到惩罚和警示作用了,为什么还要破坏东西呢,多浪费

    马瑞芳 回复 @本土桂子本尊: 您特别善良

  • 迅行

    人家辛苦劳动种的梨,一个道士招摇撞骗,什么本事没有,凭啥拿人家梨

  • 1375129nvgq

    马老师太感谢您了!刚听完您讲的《红楼梦》,又来听《聊斋志异》啦

  • 葬雪_f6

    欧洲三大吝啬鬼,有个一个吝啬鬼不应该是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吗

  • 佚名散人

    今天又听了一遍这个,所谓善财难舍,如今这个社会的主流思维可能很难接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美德了,这也是为什么长在这个社会里,多少会觉得卖梨的可怜,作为卖梨的,必然是想你觉得我卖的贵你不买我的就是了,搞这么一出砸我的买卖不行。放在当今社会,自我意识强的情况下,卖梨的思维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众积善成德则家有余庆,在缺少了传统家族荣辱观和“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之心的当今社会,却难以产生共鸣。我感叹自己之前听到这个故事也为卖梨的一呼,却没有反思到故事背后借古讽今的意趣。

  • sophia_yying

    现在去问问市场里卖梨的要梨且不给钱,人肯定也不给

    马瑞芳 回复 @sophia_yying: 哈哈哈

  • 失落法老王

    蒲松龄是想借此来告诫世人“为富不能不仁”,当然卖梨者不算富者,但是几百个梨他也不肯拿出一个小的来施舍,对方还是个道士,说他吝啬不为过。道士的做法虽然过份,这也是在度人。《西游记》中文殊菩萨报复乌鸡国王的手段不也是过份的吗?度人有善度有恶度,这里道士算是恶度了。

    马瑞芳 回复 @失落法老王: 联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