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于去恶(下)高官厚禄,不学无术

142 于去恶(下)高官厚禄,不学无术

00:00
21:1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听马瑞芳讲聊斋,我们继续讲《于去恶》。


这篇描写科举制度的名篇充满和义愤也充满了谐趣,它用极巧妙又夸张的手法,把现实社会放到哈哈镜里呈现。用阴世两个鬼书生和一个阳世书生的交往,像交响乐一样,交替描写阴世和阳世,相得益彰地表现读书人的命运。已经明确说明自己是鬼,而且满怀希望要参加阴世的考官考试的于去恶遇到瞎眼试官,兜头一瓢冷水,感叹“文不可恃,不如休耳”,打算放弃考试,经陶圣俞劝解,勉为其难参加考试。


考试题目似乎与考官不学无文的身份不太一致,但颇有深意,这些题目是蒲松龄为构思小说拟出来,“策问”竟然问到:针对现在奸僻世风,是否建议上帝在十八层地狱之外再增加一两层?这样的“试题”不过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借题发挥。于去恶诚惶诚恐、兢兢业业参加了瞎眼试官主持的考试,只要能取得功名,管它什么鸟吏鳖官担任房师!一起参加考试的方子晋却拍案而起:这位亭亭玉立、意度谦婉的学人,本已写完一半考卷,一听说考官姓名,毫不犹豫,“裹具而出”!宁可不要“前程”,也不和不学无术者同流合污!


方子晋一露面就给人留下不同凡响的印象。他既爱惜羽毛,又对黑暗时世有清醒的认识。当于去恶沉迷于功名之想、津津乐道“自谓场中无两”时,方子晋淡然笑曰:“此时快心,放兄独步矣;数辰后,不痛哭始为男子矣。”他看透考场把戏,深知有才能的于去恶肯定不会得到瞎眼财迷试官的赏识。


天快亮了,方子晋想告别,陶圣俞留他一起住,方子晋没有同意,表示:我晚上再来。


三天时间,陶圣俞不见方子晋的人影,叫于去恶寻找,于去恶说:不需要,子晋讲朋友交情,他不是不挂念朋友的人。第三天太阳快落山时,方子晋来了,拿出一卷文稿交给陶圣俞,说:三天没来,敬录了我百余篇旧作,请老兄指正品题。陶圣俞读子晋的文章,高兴极了,念一句赞一声,读了一两篇就放到书箱里珍藏。跟子晋谈至更深,方子晋留了下来,和于去恶同榻。从此,方子晋每晚都来,陶圣俞见不到子晋就不高兴。


有一天晚上,方子晋仓皇地跑来,对陶圣俞说:地府已经张榜,于五兄落第啦!于去恶正躺在床上,听说后惊讶地爬起来,伤心流泪。陶圣俞和方子晋千方百计安慰他,他才不哭了。三个人相对无言,愁闷得难受。方子晋说:听说大巡环张桓候张飞将军快来了,是不是没考上的人造谣?如果他真来检查,这次的结果肯定会被否定。于去恶一听,喜上眉梢。陶圣俞问:怎么回事?于去恶说:桓侯张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阴世阳世两个地方的不平事,都等待此老消除。


于去恶拉着方子晋离去,两天后回来,方子晋对陶圣俞说:您不祝贺于五兄吗?张桓侯前天晚上果然来了,他裂碎了地榜,榜上录取的名字只保留三分之一。他亲自检查落榜考卷,看到于五兄的文章,非常高兴,推荐于五兄做交南巡海使,不久就有车马来接于五兄上任啦。陶圣俞大喜,摆酒给于去恶庆贺。酒喝了几轮,于去恶问陶圣俞:您家有闲着的房子吗?陶圣俞问:您问这个做什么?于去恶说:子晋孤苦无依无家可归,他又跟您亲热,我想向您家借房子给他住,叫他依靠在您身边。


陶圣俞高兴地说:这样太好啦。即使我们家没有多余的房子,我跟子晋同榻有何不可?但我家有严父在,得先向他秉报。于去恶说:我早就知道令尊大人慈厚可依。陶兄马上要参加考试,子晋如果不能等待陶兄考完,自己先回陶家,如何?陶圣俞说:留下子晋在这儿陪我,考完一块回家吧。


第二天天刚黑,有车马来到陶圣俞的门口,接于去恶上任。于去恶起来跟陶圣俞握手说:从此分手啦。有句话想告诉您,又怕阻碍您的上进之心。陶圣俞问:有什么话?于去恶说:您的命运不好,生不逢时,这次考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下一次张桓候到阳世巡查,有了点儿公道,您有十分之三考中的可能;到第三科您才可以考中。陶圣俞一听,表示:那我前两科干脆不考啦。于去恶说:不成。这都是天命,就是明知考不上,您也得经过这两次磨难。回头对方子晋说,不要再拖延啦,今天的年、月、日、时都好,我现在就用车马送您去陶家。我自己骑一匹马上任就成。


方子晋高高兴兴地与二人告别。陶圣俞因为两个朋友都离开,心里迷乱得很,不知道对两个朋友嘱咐些什么,只是抹着眼泪送他们走。只见于去恶骑着马,方子晋坐着豪华的车,顷刻都不见了。他这才后悔方子晋到他家去,他却没嘱咐一句话,想追,来不及了。



陶圣俞考完三场,不太满意,风尘仆仆赶回家。一进门就问家人:我的好朋友方子晋来了没有?家里没人知道这事。陶圣俞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如果是这样,他早就来了。


原来,陶翁睡午觉时,梦到一辆豪华的车辆来到家门口,一个美少年从车里出来,登堂向陶翁行礼。陶翁惊讶地问:客人从哪里来?美少年回答:大哥答应借我间房子住,因为大哥参加考试不能来,我自己先来了。说完,请求进去拜见母亲。陶翁正跟他谦让,恰好家里的老女仆进来报告:夫人生了一个公子。陶父梦醒,觉得很奇怪。听了陶圣俞的话,知道刚出生的小儿子就是方子晋托生的。父子两人都很高兴,就给小宝宝起名小晋


小晋刚出生时特别爱哭,母亲很犯愁。陶圣俞说:如果弟弟是子晋托生,我看看他,他就不哭了。按照习俗,刚出生的婴儿不能见生人,陶母不肯让陶圣俞进房看弟弟,但小娃娃哭个没完,只好让陶圣俞进屋。陶圣俞对婴儿叫道:子晋不要哭啦!我来啦!哭得正厉害的婴儿,一听到陶圣俞的声音,马上就不哭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哥哥,陶圣俞伸手摸摸婴儿的脑袋,婴儿竟从此不哭了。婴儿长到几个月,陶圣俞总不敢见他,婴儿一见哥哥就扑过来要抱,哥哥走了,他就哭。


陶圣俞也爱这个小弟弟。小晋四岁就离开母亲跟哥哥睡一张床。哥哥外出,他就不睡觉等哥哥回来。哥哥在枕头上教他读《诗经》,他牙牙学语地跟着背,一晚上能背诵四十多行。拿方子晋生前写的文章给他学,他念一篇就能背诵,拿其他人的文章给他看,就不成了。小晋长到八、九岁,眉清目秀,宛然子晋重生。陶圣俞两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


顺治十四年,乡试舞弊案被揭发出来,不少考官被杀,科举考试的秩序得到初步整顿,这靠的就是张桓侯巡查阳间科场的力量。陶圣俞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的副榜,后来做了贡生,他没了进一步取得功名的意志。隐居教弟弟读书,对人说:我能教弟弟好好读书,给我个翰林大学士也不换啊。


当现实中考官糊眼冬烘只认钱,想象就要虚构慧眼识才、扭转乾坤的铁腕人物。《司文郎》中,孔子说服阎罗王,为有才能的考生主持公道;《于去恶》中,瞎眼试官取中的地榜为张桓侯裂碎,于去恶等有才能的得到重用。真实历史人物、儒家之祖孔子成了蒲松龄心目中的救世主,武艺高强的小说人物张飞,也跨越文武界限管文场是非!“文昌事繁,须侯(张巡环)多矣。”管文事者管不过来,武将张飞成了阴世、阳世读书人唯一获救希望。


张飞三十年一临阴世,三十五年一临阳世,届时,文场不合理现象会得到清理。陶生后来参加三次乡试,丁酉年没考中,下一科中副榜。丁酉即清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江南、山东等地发生科场舞弊,顺天乡试房官及江南主考被杀,考中的举人要到太和门复试。小说将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张飞联系在一起:“丁酉文场事发,帘官多遭诛遣,贡举之途一肃,乃张巡环力也。”蒲松龄想象,陶生能在举业上略有进步,就是因为科场得到张飞清肃。


张飞管科场,多么奇异、多么荒唐、多么无奈的想象!这想象偏偏和真实历史事件揉杂,像确实存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相形,真幻相生。“异史氏曰”还感叹:“三十五年,来何暮也!”殷切盼望张飞巡视阳世科场,看来,对科举考试既恨且怕又寄飞黄腾达期望的老秀才,仍希望能够中举!张飞管文场,是异想天开,蒲松龄的功名,也永远是镜中月水中花。


于去恶愤世嫉俗,方子晋洁身自好,陶圣俞善良仁厚。三个读书人形象栩栩如生,三人友谊感人至深。他们都在科场中讨生活,都千方百计提高写作水平以求闻达,他们惺惺相惜,相濡以沫。当于去恶沉迷于科场得失不能自拔时,陶圣俞和方子晋极力劝导之;当陶圣俞听说方子晋在科场“裹具而出”,立即“煽炉进酒”表示敬佩;陶圣俞读方子晋文章,“一句一赞”,珍藏笥中。“方无夕不至,陶亦无方不欢”。


于去恶得冥世功名后,不立即上任,而是细心周到地安排方子晋的托生为人。他对陶圣俞表示“子晋孤无乡土”,“意欲假馆相依”,陶欣然同意且表示“同榻何碍”。于去恶用接自己上任的车马送方子晋去陶家,陶“中心迷乱,不知所嘱,但挥涕送之。”待子晋走后,马上后悔没写信告知父亲……于去恶和陶圣俞,一鬼一人,都像兄长一样关怀方子晋。方子晋投胎给陶圣俞做弟弟,奇想奔驰,温馨浪漫。


陶圣俞与方子晋的朋友之情变成兄弟之情,陶圣俞功名无望、心灰意懒,将希望寄托弟弟身上,隐居教弟,小晋从幼年就复习前世写的文章,又一轮功名拼搏从童稚时期拉开序幕,读书人的功名之求,前仆后继,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于去恶》诡异情节和熙熙人情交融,曲曲折折,真幻相生,是聊斋著名佳作之一。 


科举是影响男人命运的制度,女子会怎么样跟它发生联系,我们下次讲的《凤仙》就是富有谐趣描写这种社会状态的作品,而这个作品被美国人抄袭了百年。


原文

天明,方欲辞去。陶留与同寓,方不可,但期暮至。三日,竟不复来,陶使于往寻之。于曰:“无须。子晋拳拳,非无意者。”日既西,方果至。出一卷授陶,曰:“三日失约。敬录旧艺百余作,求一品题。”陶捧读大喜,一句一赞,略尽一二首,遂藏诸笥。谈至更深,方遂留,与于共榻寝。自此为常。方无夕不至,陶亦无方不欢也。


一夕,仓皇而入,向陶曰:“地榜已揭,于五兄落第矣!”于方卧,闻言惊起,泫然流涕。二人极意慰藉,涕始止。然相对默默,殊不可堪。方曰:“适闻大巡环张桓候(1)将至,恐失志者之造言(2)也;不然,文场尚有翻覆。”于闻之,色喜。陶询其故,曰:“桓侯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两间之不平,待此老而一消也。”乃起,拉方俱去。两夜始返,方谓陶曰:“君不贺五兄耶?桓侯前夕至,裂碎地榜,榜上名字,止存三之一。遍阅遗卷,得五兄,甚喜,荐作交南巡海使(3),旦晚舆马可到。”陶大喜,置酒称贺。


【注释】

1)大巡环张桓候:负责巡查冥世的张飞。

2)造言:造谣。

3)交南巡海使:巡海史,生造的官名。交南,交州之南,交州在广东、广西之间。


酒数行,于问陶曰:君家有闲舍否?问:将何为?曰:子晋孤无乡土,又不忍恝然于兄。弟意欲假馆相依。陶喜曰:如此,为幸多矣。即无多屋宇,同榻何碍。但有严君,须先关白。于曰:审知尊大人慈厚可依。兄场闱有日,子晋如不能待,先归何如?陶留伴逆旅,以待同归。


次日方暮,有车马至门,接于莅任。于起,握手曰:从此别矣。一言欲告,又恐阻锐进之志。问:何言?曰:君命淹蹇,生非其时。此科之分十之一;后科桓候临世,公道初彰,十之三;三科始可望也。陶闻,欲中止。于曰:不然,此皆天数。即明知不可,而注定之艰若,亦要历尽耳。又顾方曰:勿淹滞。今朝年、月、日、时皆良,即以舆盖送君归。仆驰马自去。方忻然拜别。陶中心迷乱,不知所嘱,但挥涕送之。见舆马分途,顷刻都散。始悔子晋北旋,未致一字,而已无及矣。


三场毕,不甚满志,奔波而归。入门问子晋,家中并无知者。因为父述之,父喜曰:若然,则客至久矣。


先是,陶翁昼卧,梦舆盖止于其门,一美少年自车中出,登堂展拜。讶问所来,答云:大哥许假一舍,以入闱不得偕来。我先至矣。言已,请入拜母。翁方谦却,适家媪入曰:夫人产公子矣。恍然而醒,大奇之。是日陶言,适与梦符,乃知儿即子晋后身也。父子各喜,名之小晋。


儿初生,善夜啼,母苦之。陶曰:倘是子晋,我见之,啼当止。俗忌客忤,故不令陶见。母患啼不可止,乃呼陶入。陶呼之曰:子晋勿尔!我来矣!儿啼正急,闻声辄止,停睇不瞬,如审顾状。陶摩顶而去。自是竟不复啼。数月后,陶不敢见之,一见则折腰索抱,走去,则啼不可止。陶亦狎爱之。四岁离母,辄就兄眠;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兄于枕上教毛诗,诵声呢喃,夜尽四十余行。以子晋遗文授之,欣然乐读,过口成诵;试之他文,不能也。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子晋矣。


陶两入闱,皆不第。丁酉,文场事发(1),帘官多遭诛遣,贡举之途一肃,乃张巡环力也。陶下科中副车(2),寻贡(3)。遂灰志前途,隐居教弟。尝语人曰:吾有此乐,翰苑不易也。


【注释】

1)丁酉,文场事发:指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科举案。江南、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都发生科场舞弊案,形成清代著名的大案。主考及贿买功名若干人被杀。

2)中副车:取中举人副榜。

3)寻贡:不久成为贡生。


异史氏曰:余每至张夫子庙堂,瞻其须眉,凛凛有生气。又其生平(yīn)(yǎ)如霹雳声,矛马所至,无不大快,出人意表。世以将军好武,遂置与绛,灌伍(1),宁知文昌事繁,须侯固多哉!呜呼!三十五年,来何暮也!


王阮亭云:数科来关节公行,非噉名即垄断,脱有桓侯,亦无如何矣。悲哉!


【注释】

(1) 置与绛,灌伍:认为张飞勇武无文,把他放在与汉代周勃、灌婴同等的位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鹿苑_飞鸿

    老师的课程受益良多,谢谢!但百密一疏,智者千虑,此文中的“和峤”当时曹魏西晋时期之人,为人爱钱,世人评价却不低。

    马瑞芳 回复 @鹿苑_飞鸿: 晋国人

  • 麦花_Uu

    虽然蒲松龄没考上功名,但世界有了短篇小说之王,作品流芳百世;要是他考上了,只是中国多了一名普通的封建官员。

    马瑞芳 回复 @麦花_Uu: 蒲松龄墓地有人写诗:失却青云道,留仙发牢骚,倘若中状元,哪有此宇宙。

  • 煮石斋主

    两个不学无术碰在一起,就变成了满分作文

    马瑞芳 回复 @煮石斋主: 哈哈哈妙论。

  • 13808440tti

    真是好故事,谢谢马老师讲得这么细致

  • 浅瑶指月

    我很喜欢做鬼时候的方子晋,他的身上有一种文人应该有的风骨。至于张飞巡科场,这想象也是绝了。可能蒲松龄觉得,科场的诸多黑暗乱像,就需要张飞这种快刀斩乱麻的人物来予以肃清吧。不过可惜,现实中毕竟不是小说,想必蒲松龄写下这些篇章的时候,也是心中诸多感慨吧。

    马瑞芳 回复 @浅瑶指月: 回复@浅瑶指月聊斋男鬼新形象-一读书人。

  • 小染读书

    师旷莫名被黑

    马瑞芳 回复 @小染读书: 信手拈来

  • 1757069qeqw

    好故事,去看文本

  • 花神月a

    这几集故事好听,幸好坚持听下来了。

  • 1398022无求

    毛毛头“一见则折腰索抱,走去,则啼不可止”,“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把毛毛头对大人的依恋情状写得太简洁生动了!蒲公之笔,何其传神!正在带奶婴的我,佩服之至!

    马瑞芳 回复 @1398022无求: 给娃娃晒太阳啊

  • 我是书生q

    美其名曰“康乾盛世”的时代,蒲松龄笔下的社会都这样的黑暗污浊,其它时代百姓的日子该是怎样一种水深火热?怀念古代人生活的人,该来看看聊斋故事,该来好好听听马瑞芳讲聊斋。

    马瑞芳 回复 @我是书生q: 红楼梦是乾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