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袈裟遮围传密法

12. 袈裟遮围传密法

00:00
18:59


五祖传法,为说《金刚经》。惠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惠能究竟悟到了什么,禅宗代代相传的“法”究竟奥意何在?听讲师娓娓道来,您是否也会“心有所悟”?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要传道,五祖就用袈裟把窗户给他遮起来,不让其他的徒弟看到。这不是公不公平的问题。因为这个法有力量,所以跟在身旁的徒弟虽然每天都很用心,但准备工作还没做好,自己的心性的工程还没做好,所以袈裟围起来不让别人看到。


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就帮他传道,传完之后,还有时间准备师徒两个要分离了,因为六祖命若游丝,可能今天传完明天如果没走就被杀了,也不一定!因为人心已经很叵测了。然后还有点时间,天还没亮,为他讲一点《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这一句,惠能言下大悟。


《金刚经》这一段的原文是出自《金刚经》的第十分,原文是这样: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是这样,那么刚刚那一段是把它给更简略化,只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把它点出来,实际上它是有前后文的。不可以住在色身香味触法生心,这是六尘,六尘中的任何一尘住在上面,罣碍在上面来生心都不行,应该对于六尘毫无所牵挂而还要生出心。这个“住”应无所住的住,“住”是捆绑或罣碍的意思,念念不舍就叫做住。


住色生心,我们先解这个。在内心气机起伏的当下,因攀附着色相而助长贪嗔罣碍,这种呢就叫做住色生心。好比公车一开过,然后一个很清凉的相片,有没有?然后内心怦然一动,内心怦然一动到底是什么动?气,有一股气在动。这股气如果动的很大,然后久久不能自已,你就感觉你的心一点都不能得到清静,满脑子想得都跟这个影像画面有关。住在色上面,在不断地奔波我们的心,叫做住色生心。同样的道理,没有心头的这一股气,没有地方可以住,住是住在哪里呀?寄托、攀附。在分别知见的那个力量罣碍都是从心头一股能量上,小小的动荡上面来展现的。


依此类推,声香味触法也是一样,都是闻到什么东西,吃到什么东西,内心感受也在动。这个感受不能自已,你就不能自已,都是一样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而生其心这个“生心”这两个字,意思是可以生心而不是不能生心,可以思想不是不能思想。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生心的,只是不该生出贪执罣碍的心而已。由生心这两个字也明白地指出,这个所有的贪执与罣碍乃生在心上,对吧?是从心生出来的,不是从外面生出来的,外面本来就自在,不是在外面的万法上面。检验内心处,在毫无执着的情况下而生出清静的心,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在每一个当下来检验的,在每一个内心气血动荡的情况下,是否毫无贪执色身香味触法等等的相,没有攀附你你我我高下得失等等的相在上面作祟,叫做应无所住而智慧清明,叫做而生其心。


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不应住身份地位而生心。当然这对我们来讲应该是容易的,对于很有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一举手一投足要跟身份地位完全切割是那么样自在的,会有一点困难。不应住贵践荣辱来生心,当然此刻这样听起来是容易的,但当你一刹那感觉到受尽委屈、屈辱的时候、误会的时候,当心头的那一股气正在张狂的时候,那一刹那你会发现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很显然是代表非常非常深的意思。不应住在宗派法门来生心。现在我们研究道理,一见面你哪一门哪一派?然后他不说则已,他一说我们内心芥蒂防线就开始筑起来了,有吧?然后他所说的,大家都不对,只有我们那一派才说的对,这就是对峙。我们说修行应该有很大的心量,大家都不照这样做。我们说修行都不要分别,然后从来也没有人这样做。大家都是从分别开始起家的,对吧?这就是它的困难处。


说无所住其实是无所不住。不应住在哀伤的经验来生心,不应住在任何成见来生心,不应住在正念邪念来生心,不这样做的,只是看着清静本来的面貌。而其最重要的是不应与心头感受有所罣碍攀缘而生心,最后挤垮你的倒不是外在的境遇,也不是你的地位,也不是那些荣辱,都不是,而是心头一气有所攀缘就把你给挤垮了。因为返观心头气机的真相,本无对错,本无你我,本无正邪,它只是一个能量!


如果这样听不懂,在有七情罣碍的时候你完全会听不懂,那就先站在河岸边先静静地看看水!这个水,你仔细这样子观察它,没有你我对错没有正没有邪,它就是尽情奔流,只有这个面貌。在我们的七情六欲正张狂的时候,内在的气机正奔驰的时候,也同样的见解,就可以因照见实相而得解脱。


我们看耶稣这一段:正念之心不可与真知之心混为一谈,正念跟真知是不同的。你可以有正念或妄念,这是我们常常有的,其间甚至还有程度的差别,多正多邪?还有程度的差别,你还可以列表区分,这显然不是真知的境界。所谓正念是专为修正妄念而设的,不是真知。好比哪一帖药非常有效,但那一帖药不能代表健康,各位对不对?对吧。健康不是药!一个正念是为了对治邪念,而正念不是真知,不是它本来的面貌。


细观而生其心四个字,已知内心必有感受跟智慧存在,并非顽空无知之边见。而无所住是内心感受起伏时,只见心头一窍内的真相,没有攀附好恶等等的罣碍,就是所谓的无所住。无所住之后,真心才发生的,智慧才圆满的,我们的心性才自由的,在同一刹那。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很庄严的地方,然后眼睛一转又看到一个很杂乱的地方,内心的感受必然是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你看到一个装潢很豪华的百货公司,旁边却是非常非常脏的臭水沟,这种景象在都市是常见到的。我们把很老很老的房子用最现代化、最高级、最明亮的装潢把它包起来,你看到它非常明亮你的心就会为之一亮,它生意就会变好了。如果它这样脏脏臭臭的就没有人上门了,对不对?可是你头一转可能在它旁边的臭水沟,死了一只老鼠,里面好多蟑螂,好恶心!看,明亮的、干净的那个感受,你可以想像,看到百货公司一楼化妆品橱窗窗明几净,可是旁边垃圾桶却这么脏!好恶心!那一刹那,哪里在变?内心的感受在变。


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看到庄严处跟杂乱处气机不同。智者觉知内在的气机一点点差异。看到肮脏的地方比较重、比较紧一点,但是对这个气机无所好恶跟分别,只是让它在里面发生而已。毕竟它只是一个感应,它是很自然的跟外在感应。但正在内在所发生的稍微比较沉、比较紧的气血并不代表垃圾,各位这样听的懂吗?没有错,我们看着垃圾的时候心头会比较紧,可是那个垃圾真的进了你的胸膛吗?没有。它在你的胸膛还是什么?非常清真的一股气。不过它目前的能量形态正在改变,所以于外行所当行,该整理的就去整理,该擦拭的就擦拭,于内毫无分别,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余的我们就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检验,以此类推。


反之若见庄严亲近处则对心中气机慢生贪爱,见杂乱处则对心中气机慢生嗔厌,你可以说我喜欢这个店面,我讨厌那个垃圾。但如果你那个喜欢讨厌是因对内在气机变化,贪爱在那个气血上,那显然你对无意义的气血已经开始生出分别。这个就是知见的一个所在。这个好恶乱了我们的气机,那么当下的性就失去了。对气血不能有好恶,对环境可以有取舍可以有应有的作为,对内在的气机只是当成它不同形态的水流,各种能量不同形态的变化如此而已。


看耶稣这一段,纯洁无罪就是智慧。看着内在的气一丁点厌恶都没有。因为它不是邪恶,因为它没有对待。没有对待懂什么是邪恶。看着水什么是邪恶?没有。小孩子赤子看着他的内心就像我们站在水边一样,哪一种的感觉叫做邪恶?没有。邪恶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气机没有这个意义,然而它却能完美地意识到一切真实之物,这就是它的智慧所在。它可以感觉,它可以感应就是我们内心的气,它本具的功能,但它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有住跟无住的差异必须在身心的当下,在心头处去比较去验证才能够有一个确切的着落。不然有住无住到底你怎么分判?


譬如说非常的愤怒或者是嫉妒,很恨的时候,跟真正的、宽恕的时候感觉一样吗?是完全不同的。那个感觉在哪里呀?一定在你身上。这个感觉都是有什么组织呢?气、能量。同一股气,很奇怪。就像我们在捏面团一样。这面包也是这个面团捏的,那面包也是这个面团捏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面包都是那个面团来捏的。同样的面团有什么意义?各位,面的本身没有意义。你可以捏一只小牛,你可以捏一只小羊,随便你。捏出来好像有意义,但是你仔细盯着它的实相看,它就是面包,对吧?就这个意思。


我们的内在它有无比的智慧,就像这个面团是这么好用,它有各种用途,一样的意思。我们气机是如此的充沛、如此的俱足,但是你仔细观察它,永远都是同一股能量。黄庭一点的气机感受与心情好恶之间的关系,若不能验之于你的内心,从胸口,黄庭禅的目的就在这里,则想要了解什么是无所住的面貌,直如面墙而立不能进寸步。听经典你可能听二十年还是搞不清楚无所住。字义上解释已懂了,七情六欲来的时候你完全不能用,你有没有发现?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你不能验之于你的心田一方寸之内。


试看耶稣几则话,我们来谈谈内心这个方寸地的重要。上祖的天荫是由你内在的祭坛上达到他那里的,你跟老天爷是怎么沟通的?心。你的心一动它就知道了。这类祭坛并非有形之物而是奉献的心。说内在的祭坛到底是什么东西?指的是你的心,宽恕的心可以上达到上天那里。真知乃是源自于内在的祭坛,就是你的一方寸之内。除非你已经看出自己祭坛已经受到污损了,这个修炼第一步。


先看出你内心的贪嗔痴爱发生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否则你的处境会变得加倍的危急,因为你对自己毫无认识。只要你肯让圣灵瞧一眼那个被污损了的祭坛,只要你肯闭上眼睛开始观照心田一方寸内的真相,它就能够当下看出救赎之径,它就能够发现都是气。不论什么样的情势都是同一股气,不论什么样的清净,也是同一股气,它发现里面有一条救赎的正路。真正的神圣性在于内在的祭坛,真正重要的地方就在那个方寸之地。救赎位于内在祭坛的核心,一个方寸而已,才能够发挥最圆满的效力。这就是如来佛所说直指人心,就是那一方寸。往那一方寸里面观照,在那儿解除了分裂状态,恢复心灵的完整。


所以要解脱你的所有的贪嗔罣碍的烦恼,要从哪里开始?就这个祭坛,就是你奉献的心。它讲的是一个很小的范围,位于祭坛那么大还有一个核心。我们每次问到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手一拍就在胸脯上,还有一个核心大概一方寸而已。所以想要体验无所住又要能够生其心,必得由心田一方寸来入手,来得其效,这个就是我们提倡黄庭禅的责任所在。


惠能言下大悟,他讲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言下大悟。他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是他感叹所说的啦。惠能此刻在内心深处验到方寸内无所住的实相,并言因这一方寸的觉悟而体验到明心只是为了见性。因为心是性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全部。本性才是修行的这件事最终的主角所在。但性是什么?要在全身找不容易,直接进入那个祭坛的核心,要去了解性就会变得非常快。明心的那一刹那其实也就是可以见性的一刹那。只是把知见拿开,看到清真畅然的本来面貌,那就是性的所在。只有本性能够启动迈向成佛之路的神奇造化。此刻它了解到心是个媒介,性才是它的主角。只有本性的造化能够净化我们的法身,只有本性的造化能够促成我们的返本还原,只有本性才能够给予我们精准无比的指引。


好像种芭乐树长出来它一定是芭乐嘛,谁给它指引呢?芭乐树的性。还有谁?没有了。是你吗?你种的,是你指引的吗?不是。你丝毫没有这个能力。谁指引的?芭乐树的性。只有本性能够带领我们去先圣先贤所去过的地方。因为先圣先贤所经历的只有本性带他去,只有靠这一条。我们放任本性带我们去,其它什么都别做,你就会到达那里。本性里不仅含藏所有精密造化。我们的任何心意作用也是本性一丁点的作用之一而已。


千佛万法尽通的所有大能,那些法术法力也是本性的一丁点儿作用而已。本性里已经无所不包。世上那么多的经典,每一章每一句都是为了要协助我们找回自己的本性,不论它用什么样的办法。顿法也好渐法也好。像佛法像这种讲经说法的办法多半直接讲本性,像《论语》,它就是用渐法的方式,先告诉你怎么做。你讲本性讲那么多要不要生活?要。生活的时候怎么活可以维护你的本性?那就是《论语》《孟子》它们见地所在,所以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内内外外一切的法。我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博大?无论多博大它都源自于哪里而来?本性。河图洛书就讲本性,讲你胸膛内的事,把你的河图,把它画一画,把它背在你的背上,你就会知道它在讲什么,就在你身上,洛书也是一样。后面贴一张河图,前胸给他贴个八卦,你就知道它在讲什么,都在你身上。


所以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包含你的心念,包含成佛者的法力,包含经典里所写的八万四千多法,所以它才说一切万法原来都离不开自性。也就是说了解了自性之后,就会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法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欧益成

    听得此番讲解,如沐春风,心中充满欢喜

  • 陆丰_az

    当贪嗔痴涌现的时候,停止思维用回到当下的心念,达到无所住,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624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2

  • 海中小鱼儿

    听得畅快淋漓

  • 爱吃素的使者

    检验内心处,在毫无执着的情况下而生出清静的心,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司玥

    心、性、本性...感恩

  • 1883556ordi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泥丸v

    当年的秘传如今唾手可得,何其幸运!啥也不说了,好好练习。

  • 1569375orjm

    这一集反复听了好几遍,才对"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悟,真是悟性太差!

  • 听友227966479

    把知见拿开,看到清真畅然的本来面貌,那就是性的所在。药不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