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起读书特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1. 一起读书特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00:00
16:12

一、思维导图



二、原文文稿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是我们的特别节目“一起来读书”的第一期,我选的第一本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美籍华人,教授、学者。


2018年625日是黄仁宇诞辰一百周年,这天,我的朋友圈被黄仁宇和《万历十五年》刷了屏。各路名家,各大人文公号,皆有文章,讲述黄仁宇生平和《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以及他的“大历史”。在这大片文章之中,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黄仁宇,他在战乱不断的中国出生长大,在美国成长为一个历史学者,以中国明朝历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他一生坎坷,生命之中最大的耻辱是中年失去教职,最大的光荣是出版了《万历十五年》。


第二是“大历史”,这是黄仁宇本人所推崇的历史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


第三,《万历十五年》,这是黄仁宇最重要的著作,英文原著出版于1979年,出版之前曾经被质疑非驴非马,既不像纯学术,也不像通俗读物,但出版之后相当畅销,而且最终还是得到了美国学界的承认;中文版则由作者本人译写,相当于二次创作,中文版为黄仁宇带来一个历史学者的荣耀。可以说,如果没有《万历十五年》,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黄仁宇和他的“大历史”了。


所以在这三个关键词当中,关键的关键,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绝对是中文历史著作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1982年一经出版,便洛阳纸贵,不仅在大陆专业历史圈得到好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吸引了众多普通读者,各种版本的《万历十五年》一共卖了300万册。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现象级的书。那么,《万历十五年》究竟写了什么?它为什么会那么火?


我们先来看内容。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是明朝历史上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年号,它的英文书名直译就是《1587,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明朝在崩溃》(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从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年号出发,黄仁宇向前追溯、向后延展,详细描述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


这一年, 24岁的万历已经当了15年皇帝了,他曾经努力学习,信任、尊重并支持首辅张居正,但是,张居正死后被揭露出来的两面性格,让他感到彻底的失望。作为一个人,他爱郑贵妃和郑贵妃所生的老三常洵;可是作为皇帝,礼法制度却要求他立庶长子常洛为皇太子。立储问题引发了万历与文官集团的对抗,最终,心灰意冷的万历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对策,搁置了立储,也搁置了朝政。


三年以前,曾经显赫一时的前任首辅张居正已经被抄了家。张居正遭到攻击的真正原因,却是他得罪了文官集团。文官集团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张居正有心清除积弊,但是他的做法却是高压加权术,因此,他遭到反对和清算都是必然的。


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试图充当和事佬,与全体文官协调合作,并希望皇帝以身作则,重建诚信,可是,申时行推广诚意的方式却是不断地举行礼仪和讲书,万历当然不肯配合。申时行也是两头不讨好,难免下台的命运。


在万历十五年的年尾,有两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去世,一个是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另一个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两个人死得都很惨。海瑞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连自己的葬礼都无法应付。尽管海瑞在民间记忆中成为敢于对抗权势的英雄,但在他的皇帝和同僚的眼里,海瑞却像是一个笑话,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道德符号。


戚继光的墓志铭里写到他的死的时候说:“腊日(十二月十二日),鸡三号,将星陨矣”,仿佛那是举国哀悼的大事件。可是事实上,皇帝和朝廷压根儿都没有理会戚继光的死。三年之前,他已经被革职。皇帝再也不想听到他的名字。


同样在万历十五年过世的,还有一个被丈夫遗弃在老家的可怜的女人——思想家李贽的夫人。第二年,61岁的李贽剃度为僧,决心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四年之后,他被控告“邪说惑众,罪大恶极”,下锦衣卫狱,自刎而死。


这六个人,万历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张居正、申时行曾任首席内阁大学士,是政府实际上的行政首脑;海瑞是明朝首屈一指的清官;戚继光曾经是最成功的武将;李贽则是杰出的思想家。他们构成了“万历年间支撑帝国社会大厦的基石”。可是这六个人,没有一个人的生命不委屈,没有一个人的结局不失败。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的大致内容。黄仁宇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这本书的开端,他首先讲了一场礼仪乌龙的故事:万历十五年三月初二,忽然传来消息,说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慌忙赶奔皇城,却发现原来只是虚惊一场。皇帝龙颜不悦,下令所有在京供职的官员集体罚俸。


这场礼仪乌龙,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末端小节”。那么,黄仁宇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件小事来开始本书的叙事呢?黄仁宇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纵观全书,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这场礼仪乌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礼仪本应是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表现形式,追求的是内外一致;但是,堂堂帝国的午朝大典竟然可以演变成一场笑话,哪还有什么内容实质可言?!这说明什么?帝国的礼仪已经彻底虚伪化,完全丧失内容,违背了人性,变得假大空,但却又像紧箍咒一样套在人们头上。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被这套假大空的东西牢牢地罩着,总体来说,在黄仁宇的笔下,明帝国的政治就是假大空的礼仪加上人事斗争。


说一套,做一套,阴一套,阳一套,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正常状态。人是这样,言行不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私人利益。自以为掌握着儒家真理的文官集团,“名义上任职于各部员寺,各有其官方组织,但是背后又各有各的私人派系。”人是这样,国家制度也是这样,什么都是两张皮,比如关系重大的税收制度“往往只是一个理想”,税额分配与现实的土地占有状况严重脱节,根本执行不下去,必须依靠“惯例”,制度规定是阳,实际做法是阴。


当虚伪变成了正常,那么,正常就不再正常。而教育当然是积极的正面的,只谈仁义道德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一旦接触到世界的阴面,那就离崩溃不远了。万历皇帝的世界的崩塌应当就是这样发生的。他九岁即位,在严厉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的内外教导下成长。他尊重张居正,称他为“张先生”。1578年,张居正的父亲过世,按礼仪应当丁忧守制,可是,万历离不开张先生,朝廷离不开张先生。所以,最终,是由万历下旨,让张居正夺情,化孝道为忠诚,继续为朝廷服务。


这一明显违背礼仪的行为,遭到了文官集团的猛烈攻击,而万历则坚定地站在了张居正这边,严厉地处罚了那些攻击张居正的官员。在那个时候,万历肯定是相信张居正的一切美德的。然而,就在1582年张居正去世半年之后,万历就发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地占尽了实利!”经过张居正事件之后,万历发现每个人都是说管说,做管做,两不相干,他开始对一切都取怀疑态度。所以,当虚伪的官员们要求万历做出符合礼法制度的选择,舍弃所爱,立长子常洛为皇太子的时候,他就干脆大撒把,什么都不管了,政府的职位空出来也不补,就让它那么空着,然而,这个政府竟然也能继续运转,只是,它不再有能力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在这个虚伪的体制当中,符合国家利益的正义的事情,也是需要通过卑劣的手段来进行的。比如戚继光整顿北部边防的工作,就需要他跟内阁首辅张居正之间的私人关系来支持;而张居正支持戚继光的很多做法,严格追究起来,也逃不掉“结党营私”的指责。李贽看透了体制和文官的虚伪,转而倡导和实践一种表里一致的生活方式。海瑞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要把别人挂在嘴上的教条变成现实。最终,他们殊途同归,都被时代所抛弃。


在万历十五年,哪一条路都是死路。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人则身败兼名裂”。黄仁宇笔下的万历十五年,和明朝的其他年份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全没有希望的时代。正如黄仁宇所说,“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


而这场大失败的原因,是“中国两千年以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会那么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史学界还无法贡献出如此细节丰富、思想自由的作品,而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人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希望了解过去,了解来自外面的信息,倾听不同的声音。


作为《万历十五年》的一名粉丝、黄仁宇的后辈历史学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经过这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学界已经可以向大家提供比《万历十五年》更丰富的知识面向。我们今天知道,金元以后,中华帝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的水平,都走了下坡路,而明朝水平特别低。相关内容,我们会在文化板块中专门讲述。从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万历十五年》的总体叙述,带有强烈的先入色彩和情感代入,黄仁宇的“大历史”概念也不是很清楚,他的一些叙述流于模糊的印象,缺乏严肃的论证。毫无疑问,我们比《万历十五年》进步了。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损于《万历十五年》曾经的历史荣光。好,这就是我的《万历十五年》阅读分享。我们欢迎大家留言,交流阅读心得。


三、历史人物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声的船长

    谢谢

  • 沉_甸_甸

    当虚伪变成了正常,那么,正常就不再正常。而教育当然是积极的正面的,只谈仁义道德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一旦接触到世界的阴面,那就离崩溃不远了。 总觉得,这段话放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唉…

  • 巣谷

    当仁义道德成为社会衡量的最高标准,人们就生出了两张面孔,对外的道德批判和自我标榜,对内的欲望变态和心理失衡。和汉唐一样,人性并没有变,但因为社会评价脱离人性而无限拔高道德修养后,社会也跟着变态了

  • 会Fei的耗子

    抓紧时间听完了黄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有点明白什么是从技术层面讲历史了。感谢赵老师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归纳。受益!

  • 贵泷

    听赵老师讲历史,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剖析深刻,专业与通俗兼有,雅俗共赏

  • 我是李逍遥李大侠

    讲的👌!这!这样你说了你

  • 大唐尚书左仆射

    黄仁宇先生对明代财政远研究比这本书更出色

  • 无我_1pz

    中国哲学简史

  • 佛心诗语

    《人民的名义》里,育良书记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

    赵冬梅老师 回复 @佛心诗语: 在万历十五年,哪一条路都是死路。

  • 会Fei的耗子

    终于知道了个大概。原来是这样的。大历史的精准含义还是没太弄明白。什么是从技术的层面看历史?!

    赵冬梅老师 回复 @会Fei的耗子: 问得好。老实说,我认为黄先生并没有给“大历史”做一个明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