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制度篇-礼制与情感:庶出皇帝的生母命运

10. 制度篇-礼制与情感:庶出皇帝的生母命运

00:00
15:41

一、思维导图


二、原文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皇帝的礼制与情感,这里的“礼制”是礼法制度的意思。


古人留下来的历史记载当中有很大篇幅的东西是有关礼法制度的,《史记》八书,第一就是礼书,后代纪传体正史,只要有“志书”的,通常都有礼志,专门谈礼法制度。唐代的杜佑创造了中国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专门谈古今制度之变。杜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家当中“最有出息”的,大部分杰出的史家都是政治斗争中失败者,“发愤”著书或者“闲居”著书,而杜佑成功地活跃在他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他当过岭南和淮南的节度使,还当过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是理财专家,一流的政治家。他的这部《通典》贯穿着积极的进取精神,目的就是为了经邦致用,直接服务于国家治理。很有意思的是,这部《通典》200卷,其中100卷,二分之一的篇幅是《礼典》,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通典》32开、2467页,专门谈礼法制度。


对于今天的读者——哪怕是历史专业的学者来说,礼法制度也是很难读的,因为生词太多了,字都认不全,或者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不明白。而且,现在历史研究,关注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礼法制度,好像懂不懂的,也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正史的“礼志”是跳过去不读的,读编年史,读到有关礼法制度的讨论,直接翻页,有时候一翻就是几页、十几页。翻页的时候偶尔还顺带着翻翻白眼,觉得古人好无聊啊,把那么多的时间用来讨论这些东西,比如,应该为母亲服什么等级的丧服、妾生的儿子要不要为生母服丧,又比如,从宗室入继大统的皇帝应当怎样称呼他的生身父母,叫不叫爹?有什么意思呢?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古人没意思,是因为自己不懂。一旦懂了,就会明白,那些“没意思”其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近二十年以来,有关礼法制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推进,我虽然自己不研究,靠着阅读别人,也能基本看懂礼法制度的讨论,理解礼法制度的意义了。那么,礼法制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是拿“最有出息的史家”杜佑的《通典》来说事儿。按照孔子的说法,礼的制定是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它最核心的功能是理顺、规范人的情感,让情感的表达符合天道,从而达到“正风俗”的目的,也就是端正社会风气,建立秩序。所以,“礼”之有无,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那么,礼是怎样建立秩序、端正风俗的呢?


《通典》把分为五大类,第一吉礼、第二嘉礼、第三宾礼、第四军礼、第五凶礼。这五大类的礼就是五种最重要的关系、秩序。吉礼简单的说就是各种祭祀礼,它规范的是皇帝-国家和各方神祇、列祖列宗以及国家的精神偶像——孔子之间的关系。嘉礼的内容从皇帝的成年礼、纳后礼一直到日常行政中的朝会礼仪和地方社会举行的乡饮酒礼,它的功能是在日常中建立秩序,比如,朝会礼仪规定了每一个臣子的站位。嘉礼是对国内秩序的规定。而宾礼则是对天下秩序的规定,具体的说,是四夷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军礼,简单,是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礼仪,比如登坛拜将,宣布胜利的消息等等。凶礼围绕死亡展开,从天子到庶民,在遭遇亲属死亡的时候,都要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不同等级的哀悼,每一桩死亡,都是一次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大展示,在哀悼中,每一个人都再次确认了自己是谁,与谁有关。


把嘉礼、凶礼和吉礼联系在一起,我们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日常运作的规则,从皇帝到平民,从出生到死亡,皇天后土,列祖列宗,子子孙孙,都在礼的规范之中。明白这些,谁又能否认礼的重要性呢?!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绝不是夸张。


礼最核心的东西是要用天之道来规范“人之情”,谁的人情最容易泛滥,最需要规范呢?当然是皇帝。拥有至高权力的皇帝,是最需要礼法制度规范的。而礼法制度能对皇帝产生多大的规范作用,或者说,皇帝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从礼法制度的规范、克制私人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对礼法秩序的尊重程度,从而塑造一个社会的面貌。


我对礼法制度的认识,就是从一个有关皇帝礼制与情感的小问题开始的。这个小问题就是:在帝制时期,庶子,也就是非皇后所生的皇子,继承皇位之后,他的生母是否自动升格为皇太后?


皇太后“以天下养”,是帝制时期全天下最尊贵的母亲。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亲生母亲呢?皇帝想要尊崇生母,这是人之常情。而在帝制时期,皇帝又是最有权势的人。一个全天下最有权势的男人,想要给赋予他生命的女人最尊贵的母亲称号,做不做得到?但是这个女人确实不是他父亲的妻子。如果让这个女人成为皇太后,从当今皇帝这儿说,讲孝道,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如果从先帝那头论,讲夫妻关系,就等于把妾当成了妻(硬塞给死去的老爹一个妻子),是不怎么说得过去的。说到底,皇帝生母能不能当皇太后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现实权势与礼法秩序哪一个更大的问题。再进一步说,这其实是一个关系到礼法制度的原则性问题。


那么,庶子即位,他的生母是否能自动升格为皇太后呢?


清宫戏看得多的朋友肯定会脱口而出,哪儿那么多问题啊,当然是啦。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嘛。但是,我要很负责任的告诉诸位,答案要复杂的多。有的朝代是,有的朝代不是。


庶子即位,生母自动升格为皇太后的朝代,除了清朝以外,还有汉、唐和明朝。而且,唐朝从玄宗以后有一个很狗血的现象,那就是,大部分皇帝都没有立过皇后,这就等于说,唐朝后期大部分皇帝其实一辈子都只有女人,没有妻子。后人批评唐朝不讲礼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没有皇后,所以也就无所谓嫡子,当皇帝驾崩之后,哪个庶子取得皇位,哪个庶子的妈就是皇太后。谁能当皇太后,拼的是阴谋、实力和运气,无所谓秩序,无所谓规矩。


而且,这后边还有更狗血的剧情。一旦皇帝死了,他的神主(牌位)进入太庙,那就必须有一个妻子,这叫做配享皇后。太庙里的皇帝不能打光棍。那么,谁来做这个配享皇后呢?仍然是拼实力——谁的儿子当了皇帝,就可以把自己的妈配给老爸当配享皇后。于是,荒唐剧情就此展开:唐穆宗有三个儿子先后当了皇帝——敬宗、文宗和武宗,这三位各有各的妈,当然也就产生了三位皇太后。而最终进入太庙,成为穆宗在太庙中的妻子的是谁呢?武宗的生母韦女士。为什么是这位女士呢?因为只有这位女士很凑巧地死在了自己儿子当皇帝的时候!要拼势力拼运气,那咱就拼到底。


庶子即位,生母不能升格为皇太后的,是宋朝。比如,一直到宋哲宗驾崩,他的生母朱氏的名号都是皇太妃。“皇太后”则另有其人,谁呢?宋哲宗的父亲——先帝宋神宗的向皇后。只有先帝的皇后才有资格成为皇太后,其他的女人,哪怕是当今皇帝的亲生母亲,也无法获得这一崇高的名号!这就是宋朝,它最看重的是什么?礼法秩序,皇后作为皇帝的妻子,地位至高无上,不可动摇,她是皇帝所有儿女的母亲,哪怕没有一个是她亲生的!而庶子出身的皇帝哪怕多么热爱他的母亲,也无法逾越礼法的界限,给她太后的尊衔。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皇帝生母当不当皇太后这件事情?


庶子即位,皇帝的生母能否自然升格为皇太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选择。庶子即位,皇帝生母自然升格为皇太后,这是现实权势主导型的。皇太后的名号只属于先帝皇后,皇帝生母不能自然升格为皇太后,这是礼法秩序主导型的。现实权势主导,还是礼法秩序主导,反应在政治实践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现实权势主导,等于变相鼓励后妃与亲生儿子之间结成联盟,争夺皇位,因为这对母亲和儿子都有好处。汉代可以说是最极端的典型,后妃的命运牢牢和儿子捆在一起。比如说,东汉光武帝废了郭皇后之后,封郭皇后的一个儿子去河北做中山王,郭皇后也被封为中山王太后——意思是中山王的母亲、“中山国的太后”,跟着儿子去了中山国;后来,这个儿子改封沛王,郭皇后的封号也变成了沛太后。母亲与儿子捆绑、联动,结成命运共同体,皇帝爸爸反而成了外人。这样的结构,其实是很不安全的。


相比之下,“礼法秩序主导型”才是更安全的选择:皇帝再爱自己的生母,也只能尊父亲的妻子作皇太后现实权势受到限制约束,尽管不免压抑了皇帝对生母的私人感情,但是对皇室大家族的稳定大有好处,可以避免国家的内乱。


庶子即位,皇帝生母是否自然升格为皇太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答案。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所谓古代。在礼制与情感之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皇帝做出的,是最为“克己复礼”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所带来的,是一个对礼法秩序有着真正尊重的国家与社会。汉、唐、明、清,最高层所做的,其实都是势力至上的选择,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官僚和社会会对礼法制度产生深刻的尊重。


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谢谢大家,我们下一次谈谈皇帝身边的另外一个附属人群——宦官。


三、 名词解释


1.  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2.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作为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也是《仪礼》的篇名。乡饮酒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3.  克己复礼: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花菜和波波菜

    为什么一说到宋朝都是大加赞赏,别的朝代就那么不堪?希望主播可以客观多角度分析各个朝代制度优劣,而不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你偏爱宋朝就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客观公正!

    老杨7263 回复 @花花菜和波波菜: 这是一个学者的学术倾向和学术自由

  • 畏德

    哈哈哈!翻页的时候顺带翻翻白眼!赵老师卖萌啦哈!

  • 刘老板她娘

    请问下赵老师,无嫡立长,是指最大的儿子还是地位最高的妃子的儿子?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刘老板她娘: 最大

  • 润物无声mf

    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更需要礼法的约束。唐朝在礼法上就比较乱一些,宋朝更看重礼法秩序。

  • nc9weg8eoak4o6dcduwm

    好好

  • 两闲月

    喜欢

  • 喜欢听雨声_4g

    后来的历史学者,中国的,拿得出比黄仁宇更有说服力,或者鲜明的,自已的,观点吗?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喜欢听雨声_4g: 哈哈,这位同学,我们包括我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是什么? 其实黄仁宇的书比《叫魂》就差很多。还是在进步的。

  • 书非读不看也

    古代的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制!其中就是 吏户礼兵刑工,其中的礼!特例设立出一个独立的部门来!可见其中的重要性

  • 老杨7263

    翻书时顺带翻白眼,哈哈,老师太帅了

  • 小白团长

    从制度读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