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制度篇-权力特点:为何帝制终将结束

5. 制度篇-权力特点:为何帝制终将结束

00:00
15:10

一、思维导图


二、原文文稿


权力特点:帝制的终结是否历史的必然


1912年2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同一天,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他的誓词说:“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帝制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虽然,后来袁世凯曾经妄想复辟帝制,做过83天皇帝梦,但他说的是对的:末代皇帝的退位表明,统治中国2132年的帝制宣告终结,中国迈入共和时代,君主政体将永不再行于中国。那么,帝制的终结是否历史的必然?一般历史书上都会这么说。如果是纪录片,那这时候会有磅礴大气的交响乐响起,渲染历史洪流之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但是,在这儿,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思考一下,帝制的终结是否必然,历史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君主立宪


其实在共和之前,清朝的统治和帝制都曾经有过通过改良继续存在的机会,而且这机会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一次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一次是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如果这两次机会有一次被抓住,立宪成功,那么,中国也许就进入了君主立宪时代,清朝统治继续,皇帝从专制君主变成立宪君主。但是,那两次机会都从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政治改革和君主立宪失败,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帝制终结。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看起来似乎都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先说1898年光绪皇帝用康有为等人进行的维新运动。如果皇帝本人和康有为稍微有一些政治经验,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的不是那么急迫激进;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样一个浅陋自私、唯利是图的老太太,如果老太太的势力没那么大,手腕没那么强硬;如果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能够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都可能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再说立宪运动,如果满洲贵族的私心不是那样的畸形膨胀,他们略微懂一点同舟共济的道理,让渡一些权力给汉人精英,比如“皇族内阁”13名阁员不是8个满人(5个皇族)1个蒙古旗人4个汉人,而是倒过来,那么,民族矛盾就不会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孙中山的反满宣传就不会那么具有煽动力。再退一步说,如果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不是非汉民族满洲人建立的,那么,也许共和未必能取代帝制。


慈禧太后与光绪-康有为组合的实力悬殊的对阵,袁世凯的叛变,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凑巧是非汉人统治,而满人在最后关头却表现出了最狭隘的一面。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偶然。


然而,在所有这些偶然的背后,却有着令人悲伤的必然,这就是皇帝制度的权力特点。慈禧太后那个自私蛮横的老太太,她的权力那么大,怎么来的?皇太后是摄政,皇权的代理人;慈禧的权力来源就是皇权。而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皇帝权力的特征,就是大到不能更大,也不会更小。从总体上讲,没有任何强制力可以约束皇帝,所以,当一个皇帝决心要做昏君的时候,除非废了他,囚禁他,或者干脆杀了他,没有别的办法;而废立,既需要实力,又需要突破道德束缚的勇气,其实是并不容易发生的。


就具体的朝廷国家军国大政的决策而言,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是有宰相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宰相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跑偏,让大政方针基本符合王朝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明清两代就没有宰相了,明朝有内阁、清代有军机处,但无论内阁还是军机处都只是秘书咨询机构,在制度上不享有决策权,比宰相弱多了。没有了宰相,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一身兼二任。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权力就是责任,皇帝在军国大政和政府行政中所承担的责任其实是空前巨大。


朕即国家。这样的权力结构对于皇帝个人素质的要求应当是非常非常高的。怎样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他应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有大局观,富有政治智慧,并且要熟悉政府运作的得失利弊。这当然是最高标准、理想状态。那么,在实际中,什么样的人才会坐到皇帝的宝座上呢?


在皇帝制度下,同一个王朝历代皇帝的能力水平是有规律可循的——越到后来越平庸!雄才大略的皇帝基本上只存在于王朝初期,清朝算是很不错的,康熙、雍正、乾隆连续三代都基本合乎最高标准,但是,嘉庆以下基本上就一蟹不如一蟹了。通常情况下,开国之君能力水平较高,而后来的守成之主最多、最好也就能做到“中主”,能够稍微克制个人私欲、遵守祖宗法度、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很不错了。“雄才大略”?想都不用想。为什么?


皇位的继承实行世袭制,通常来说,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做皇帝,选择余地有限;而皇帝的成长空间狭窄,这就是俗话说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经过风雨、见过世面,除了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其他的政治历练基本阙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皇位继承人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类的品质取胜的——不管是发自真心的,还是老师教的。比如两位皇位候选人在一块玩,都是小男孩,凑巧过来一只猫,胖男孩过去踢了那猫一脚,瘦男孩乖乖地没动,皇帝看见就觉得还是那个乖的好,最终,瘦男孩被选中,成了皇帝,就是南宋的宋孝宗。欺负猫咪当然不好,可是用这一类的纯道德(甚至是性格)标准来选择治理国家的人,是不是离得也太远了?


所以,最终登上皇位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实孩子,能力、精力这些是不论的。但是,不管你能力有没有、精力够不够,只要坐在那个宝座上,就被赋予了无边无沿的权力。朕即国家呀!


把这样一些人放到皇位上,朝廷政治必然是越来越僵化的、越来越腐朽的,关键就是缺乏应变的能力。周围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你要他来守成,马马虎虎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他来应对鸦片战争之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则完全无能为力。所以,晚清即使没有慈禧这么个自私浅陋的老太太,即使光绪皇帝自己能当家,他的能力、意志力和领导力也是靠不住,你就看他选的队友康有为就知道了。而死到临头还要整出一个“皇族内阁”来的摄政王大人,就更加的愚昧无知、不知死活了。


所以,清王朝的灭亡与帝制的终结,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为什么会这样?“皇帝终身制,皇位世袭制”,骨子里是家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家”。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吊儿郎当,不好好种田经营家业,老被他爸呲儿。他爸觉得他不如他哥。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得意洋洋地对老爹说:“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全天下,都是他的家业。所以,当然得由他的后世子孙来享用。


那么,皇帝拥有天下的自信和治理天下的权力来自哪里呢?当然是打下来的,但是理论上,他们说是来自上天。中国的皇帝是人间的君主,但同时兼具神的品格,秉天命治理人间,直接沟通天地,所以又称“天子”。


皇帝这个名号当中也包含着神性。这秘密就藏在“帝”字当中。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亲自制定皇帝名号的故事。秦始皇以四十虚龄混一天下,成就了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功业,下令群臣制定新名号。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们商量之后,提交的新名号方案是泰皇。为什么是泰皇呢?因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是古代最尊贵的君主的称号。秦始皇并没有接纳“泰皇”,他自作主张,“去泰,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字?“帝”原来是神的尊称。秦始皇看重的,就是字的神性。


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秦的玉玺上就有受命于天四个字。后代的皇帝也都强调天命的的统治权来自天命。比如,刘邦就觉得,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后世皇帝为了证明天命的存在,最喜欢编造皇帝的出生神话,最普通的,是他妈妈怀孕时“梦日入怀


中国的皇帝是以人君为天子,自己来充当世界秩序的核心和枢轴,协调贯通人与宇宙。比如说,皇帝祭天,就是要亲自与天沟通。我每次去天坛,站到最上面一层的时候,都会想,那就是皇帝和上天进行电话连线的地方。中国皇帝的权力来自天,因此无远弗届,无所不包。这一点,在元朝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元朝皇帝诏书的开头是这样的,“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一大嘟噜是从蒙古文硬译过来的,诸位可能觉得陌生,那下面这个明朝的圣旨开头大家就绝不陌生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电视剧里经常搞错时代,把这个开头放在明以前去随时随地把天、运挂在嘴上,声称天命。这就是中国的皇帝。


我们比较一下罗马的皇帝,就知道这个差别在哪里了。罗马的皇帝和中国的皇帝虽然在英文里都译作“Emperor”,但区别是极大的。举一个小例子,哈德良皇帝在旅途,被一个女人拦住。哈德良跟她说没空,这女人说:那么,你就不要当皇帝了。闻听此言,哈德良赶紧就停下来听她说了。罗马的皇帝是第一公民。第一但也是公民。罗马的主权属于元老院和全体公民。罗马皇帝在形式上需要元老院任命,一年一次。权力是被授予的。看得到他权力扩大的过程。罗马皇帝要接近人民,与民同乐。而这样的故事是断然不会发生在中国皇帝身上的。而中国的皇帝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仪式(我们后面会讲),但骨子里是高高在上,与民隔离的。紫禁城的高墙、宫殿建筑的高台、皇帝身边包围环绕的仪仗、宦官、宫女,都把皇帝打扮成神秘崇高的样子,像神一样。


中国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以天下为家,皇帝终身制,皇位世袭制,天下所有的权力向皇帝集中,朕即国家。这种权力结构决定了满清帝国无法灵活转身,走上现代化道路,也决定了帝制必然终结的历史宿命。


但是,话又说回来,帝制毕竟统治了中国2132年。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最大的制度因素。那么,两千年帝制为什么能够延续如此之久呢?简单的说,第一,这两千年年不是一姓统治的万世一系,帝制与改朝换代相配合,改朝换代是帝制的存在方式;第二,两千年之中,中华文明一直都是领先于东亚世界,没有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它。帝制自有其存在价值。在制度当中的皇帝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下一次,我们就要谈谈“谁能约束皇帝”。



三、名词解释:


1.共和: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republic),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和这样统治的国家),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公民的公共事务”。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共和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政体。

2.君主立宪制:(英语: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从定义上就已经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这是君主与一些其他元首如独裁者的一个区别),往往君主属于一个特别的阶层(贵族),此外世袭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个特点。

君主虽然是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但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也各不相同。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妥协性,落后性,局限性。英国在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首先确定。

3. 朕即国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国家”(l’etat, c’est moi)。代表这时法国正处于绝对君主制时代。

4. 梦日入怀:《汉武故事》称:隐瞒婚史的王娡在太子宫被封美人,王美人怀孕的时候,梦见太阳滚动到自己的怀中。她悄悄地告诉了太子刘启。太子说:“这可是贵不可言的征兆啊。”刘启登基为帝后,也梦见汉高祖告诉自己:“王美人生的儿子,可取名为彘。”等到王美人生下孩子,果真是个男孩,因此刘启将王美人之子取名刘彘,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永达2

    老师讲的很好,生动活泼。如何没有音乐就更好了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永达2: 这音乐是我们编辑当初花了不少力气才找到的。根据我的收听经验,音乐特别影响睡眠收听,所以,还请容纳包涵

  • 主播尘嚣

    其实,现在更多的人会认为,慈禧太后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更大的可能性是康有为他们要造反逼宫的无奈之举╮(╯_╰)╭

  • 董小颖6688

    老师的声音好好听

  • 为安图

    今天才发现结尾音乐是《肖申克的救赎》片尾曲

  • 明凡书苑

    乾隆皇帝更多的是坐享他爷他爹的成果,达不到皇帝的最高标准吧! 正是乾隆皇帝时代把中国带歪了!

    李健不是歌手 回复 @明凡书苑: 任何历史都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

  • 星光慢一点吧

    重复来听老师讲课了👍🏻

  • 心有萌虎喵呜

    建议不要有背景音乐

  • 义西江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听友231462842

    第一次听赵老师讲历史,每讲一段都有知识点的拓展和举例说明,将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融汇贯通,老师讲的深入浅出,让人很容易理解

  • 藏兰珊瑚

    公元1912年2月12日帝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