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基础篇-历史上的中国人

4. 基础篇-历史上的中国人

00:00
14:37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的故事。


华夏族起源、繁衍生息的地方就是中原,但是中原并不为华夏族所独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许多其他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比如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从东北深山密林里走出来的乌桓、鲜卑、女真和满洲,来自西北的羌人、羯人、回鹘人和党项人。这些曾经称雄中国北方甚至统治过整个大中国的其他民族,有的西迁进入欧洲,比如匈奴、突厥,有的仍然存在于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比如蒙古族、满族。但还有一些,却似乎像沙漠中的河流一样,流着、流着,就消失不见了,比如契丹。


十世纪初期(916),契丹人一度成为东亚的霸主,他们建立了庞大的草原帝国——辽,领土扩张到长城以南。辽一共存在了210年,1125年,辽被金所灭。辽亡之后,部分契丹贵族逃亡到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问题是,那些留在中国的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


从史书的记载上,我们能够看到,辽的宗室后裔耶律氏有一支留在了金朝,继续做官。到了13世纪蒙古人崛起之后,这一支耶律氏里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耶律楚才,他的一席话救了华北千千万万汉人的性命。当时,有蒙古贵族觉得汉人没有用,想要把汉人杀了,把汉人的土地变成牧场,放牧牛羊。幸好有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汗进言,才阻止了屠杀。耶律楚材的祠堂就在颐和园里面,我每年上通史课,都鼓励学生去参观、拍照留念,照片发给我,可以加1分。这个人值得敬佩。


那么,再后来呢?现在呢?今天,那些契丹人的后裔究竟在哪里呢?


某天晚上,那时候我们家还有电视。三更半夜,我正昏昏欲睡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一个充满了磁性的男声说:“那么,最后的契丹人究竟到了哪里呢?”这深沉的疑问,简直就像是从我心里发出的。我顿时就不困了。纪录片所提示的信息应该是这样的,广西有一个什么村子的人自述跟契丹人有关系,于是,有学者就从内蒙的契丹出土墓葬里取了一些人骨做样本,要和广西那个村子的人进行DNA比对。用DNA比对来确定亲缘关系。思路很对啊。我充满了兴趣。结果怎么样呢?在大段的广告、翻来覆去的铺陈之后,那个充满磁性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那么,最后的契丹人究竟到了哪里呢?”但是,我想要的答案始终没有出现。人骨样本中DNA的含量太低了,根本无法比对。最后,我满怀愤怒地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起,我又想这件事,想着想着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笑呢?我笑的不是这个纪录片,而是我自己。纪录片要故弄玄虚,吸引观众,也是它应该做的,而且它能够把一个资深历史学者套住,可见忽悠的本事高明。但是我一个学历史的人,竟然想要从纪录片知道“最后的契丹人究竟到了哪里”,实在是太可笑了。


最后的契丹人究竟到了哪里呢?这答案其实是明明白白的呀。他们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所有那些曾经在历史中国活跃一时的其他民族,如果后来没有西迁或者北归,留在了中国,其实都消失在了现代中国人的血液当中了。


著名的哲学家梁漱溟先生,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他姓梁,应该是汉族人,对吗?但是梁先生自己说,他是蒙古人,而且是蒙古皇帝的同宗。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逃回北方的时候,他们家没有走,留在了河南汝阳,把自己的姓也从一看就是蒙古人的“也先帖木儿”改成了一看就是汉人的“梁”。500年之后,周围的人已经没有人知道梁家原来是蒙古人,幸好有家谱的记载,自己家里人还是知道自家来历的。梁先生说:“几百年来,(他家)和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自然是具有中间的气质的。”这个“中间的气质”,换句话说,就是混血气质。


历史地看,不止梁漱溟先生,“中国人都是混血儿。”混血儿,这是一个比较客气、比较文明的说法。它还有一个同义词,那就是“杂种”。我本来题目里想用,喜马的编辑朋友不让,说是不雅。但是,这个词真不是我要“标题党”。而是我们北大历史系的老系主任翦伯赞先生说的。翦伯赞是著名历史学家,文章也写得漂亮,他的《内蒙访古》曾经入选语文课本,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翦伯赞先生是湖南桃源人,可是你知道他的民族吗?翦伯赞先生是维族,不是现代新疆的维族人,而是元朝时候从中亚过来的色目人后裔,所以翦伯赞先生是高鼻深目的,的确长得特别。翦伯赞先生说:“我们都是杂种。”


这个话虽然你听了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历史上,不断的有来自北和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进入中原,他们和中原的华夏民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改造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改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一次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隋朝建立,也就是从2世纪末到6世纪末,四百年的时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民族在中原的北部先后建立政权,最终,鲜卑人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这四百年间,不仅有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有汉人的鲜卑化。那个时代的中国北方,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熔炉。作为这一次大融合的结果,隋唐的皇室都是汉人和鲜卑人的混血。唐太宗的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血统。唐朝宰相369人,胡族血统的36人,占到十分之一。唐代在民族问题上呈现出空前的包容性,许多异族人在长安做官,而唐代后期基本上是靠所谓“番将”守边。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是12世纪初到14世纪,也就是从金朝崛起到元朝退守塞外,差不多三个世纪。这一时期,先是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金朝,统一中国北方,逐渐汉化。之后,蒙古崛起,统一草原各部,首先向西把势力发展到中亚,接着回师中国,灭西夏、灭金,南下灭大理,包围夹击灭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长城南北的大统一。在战争与和平的变奏中,首先是契丹、女真与北方汉人深度融合成为新的“汉人”;然后是大批的“色目人”,包括西夏人、中亚、西亚各族人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回回,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成为回族的祖先;最后,是大理和南宋被征服,大理人和宋人被纳入了元朝统治,而蒙古人、色目人也进入了南方的广大地域。


著名的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这个大雪球滚了四千年,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进来,到


在大雪球的形成过程当中,很多曾经称雄一时的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名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华夏,成为了华夏的一部分。而华夏,也就是我们的今天通常说的汉族,在历史过程中杂合了那么多的不同民族的血液,当然是混血的,杂种的。生物学上有“杂交优势”这一说,意思是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只不过这种杂交优势往往只能保持一代。但是,华夏民族的“杂交优势”却是长期性的,不需要其他证据了,华夏民族的长期存在本身就是证据。


那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这个“大雪球”是怎样保证它仍然是华夏、而不是变成了其他的呢?首先,因为我们有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只要这个文化在,凡为此文化所化之人,无论肤色、种族,都可以成为华夏。就这点来说,秦始皇统一文字绝对是功在千秋的。其次,华夏民族的人口基数大,一直都超过进入中原的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人多力量大,这话在这儿是没错的。最后,多数民族又掌握着相对先进成熟的文化,那么,那些入主中原的其他民族,只要开始接受、理解这种文化,早晚会被它同化。当然,同化之后的文化已经是一种新文化了。


在这一讲结束之前,我要再说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看待金、元和满清。这大概是中国人讲中国史和外国人讲中国史可能产生的最大分歧之一。这三个王朝都不是华夏族或者说汉人建立的,金-女真人;元-蒙古人;清-满洲人。当中国被非华夏族统治,有些西方学者会说,中国被征服了,这些王朝叫做“征服王朝”。这种说法,中国人会觉得扎耳朵。它刺激了我们的民族神经。我们怎么看?我们觉得,女真、蒙古、满洲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所以,他们建立的王朝当然也是中国王朝,有什么好商量的呢?!我当然不同意“征服王朝”的说法,但是,我也不赞成拿今天的民族观来看古代。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美国学者费正清的解释是最有说服力,这位费老怎么说呢?他说:

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比民族主义更具根本性。……肤色和语言都不重要,只要一个人懂得(儒家)经典并身体力行。成功的异族君王是那些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们成了刻苦的儒家学者、书法家和鉴赏家。他们引用子曰、举行典礼、发布大赦、开科取士、任命官吏、像前朝天子那样颁布诏敕,由此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

用中国的方式统治中国,这就让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哪怕他在北京城里也情愿搭帐篷住。至于乾隆爷究竟有多爱写诗题字,您在北京周边随便转一转,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我们不认“征服民族”,我们相信,金元清都是中国王朝。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海纳百川而不失自我,在吐纳百川的过程中,中华的自我也在不断的蜕变中获得新生。杂种优势长存。这就是今天的内容。谢谢大家。



三、名词解释


1、混血儿:是指种族不同的男女婚育的子女,以及不同种族父母的后裔,也用以比喻某种混合物。父母双方中一方为混血儿,所生育的孩子仍然是混血儿,且根据另一方的种族,其生育的孩子可能增加一个或多个混血基因。同一民族内部的子女不是混血儿。例如美籍汉人和中国汉人结合。另外属于同一人种的两个民族结合所生的孩子也不是混血儿,如汉族和蒙古族,蒙古族和满族,汉族和满族,汉族人和韩国人,汉族人和日本人、日本人和韩国人等。

2、色目人: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广义上的来讲,一切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蒙古帝国的中亚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中亚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亚突厥人最高,波斯人次之。

3、杂交优势: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这称之为杂交优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霓安霓

    赵老师的观点非常中肯,让人感觉到严谨历史学家的胸怀与包容。狭隘民族主义者喜欢说“崖山之后无华夏”,读完这一章就明白此类说法从历史学角度而言是站不住的。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安霓安霓: 谢谢您愿意听

  • 卡卡真的是卡卡

    老师讲的太棒了👏👏👏 蒙 金 满 是我国民族的融合 而不是入侵!我们的民族如同滚雪球 我们是混血的 杂交的。

  • 风行者_NW

    非常好!真的受益匪浅!开车时,做饭时,睡觉前……赵教授的课,大大补充了我历史方面的知识。好!

    赵冬梅老师 回复 @风行者_NW: 下饭吧

  • 齹扄葭夎

    中华民族确实就是大杂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不断融入其中,才成就了今天这个伟大并庞大的民族。 ————听了赵老师的讲授,我是这样理解的。

    唯蓝1997 回复 @齹扄葭夎: 很对

  • 大便超人爱听书

    老师声音确动听,在享受中涨知识,很美好!纪律片那段,我能笑出一道彩虹🌈

  • 锦洋洋_52

    赵冬梅老师的解读含金量高值得反复听,细细領悟!

  • 洪博_0b

    金、元、清是民族征服和国家征服,不是文化征服和制度征服,鸦片战争是文化征服和制度征服。

  • 沉_甸_甸

    明天可以从历史角度去完美回答孩子的问题了:为什么全家老小都是汉族,可基因检测却说只有百分之八十汉族基因,剩下的哪来的。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沉_甸_甸: 太荣幸了

  • 听友406091770

    世界上没有不是杂种的人了吧

  • 1862666aaig

    给会员额外收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