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什么真正塑造了中国并影响至今?

发刊词:什么真正塑造了中国并影响至今?

00:00
10:37

发刊词-什么真正塑造了中国并影响至今?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赵冬梅。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入学30周年。从1988年进北大,到1998年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我在未名湖边已经绕了30年,学历史也学了30年了。


我来做这个节目,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给我的同学们一个交代。基本上,差不多所有的八八级同学跟我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会热情洋溢地说:“啊,我可喜欢历史了!”一开始,我觉得这大概是跟历史学者打招呼的套路。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我慢慢地发现,同学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是真诚的,是严肃的。而这种对于过去历史的真诚、严肃的兴趣,其实不止我的同学们有,它在中国各个年龄层当中是广泛存在的。


于是我开始想,人们为什么喜欢历史。然后我就发现:第一,所有关注历史的人,都是真正的聪明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一颗谦卑的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会常常停下来回头看,总结自己走过的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历史机遇与个人命运之间的互动。可以说,他们从个人经历当中,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过去的重要性。历史重要,这是他们悟出来的。所以当他们说“我喜欢历史”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人们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60后、70后、80后,有机会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中国以外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种接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交流,比如去国外上学、工作、定居。而这些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深入骨髓,他们有家国情怀。所以,他们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所有的知识和刺激最终都会指向中国。他们了解世界越多,越是想回过头来看中国,越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因为我们爱中国,希望中国有更美好的明天。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历史专业的外行朋友对历史的兴趣,其严肃之程度,可能会超过很多靠历史吃饭的专业学者,因为它毫不掺杂功利追求。真诚的严肃的兴趣,应当获得真诚的严肃的回应。这个节目就是我的回应,在节目里,我想跟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探讨。


那么,我们要在一起探讨些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呢?


中国历史各位都不陌生了,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学下来,应当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大致脉络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朝代的兴衰更替、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等。再以同样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捋一遍,增加一些细节,你听着辛苦,我讲着心累,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要换个方式,以专题为线索,集中讨论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我们的课程分为三大专题:


第一,我们要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看政治得失。


为什么要讲制度?因为与成王败寇的政治兴衰成败相比,制度是更具结构性和根本性的东西。制度是更深刻的政治,制度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规定了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户口制度。1977年我在广东上小学,户口还在河北老家,学校肯要我靠的是邻居吴老师的面子。而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接纳我的时候是有附加条件的——“学习不好就不要了。我为什么学习好呢,就是因为怕人家不要了。制度关系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不同的制度背景之下,我们对于生命的预期、我们实际可能达到的生存状况,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把制度,放在第一个模块来讲。要透过制度审视政治得失。


第二,我们要探讨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


我们先简单的解释一下历史文化。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有的过去就过去了,不留痕迹;有的则不会,事儿虽然过去了,但事儿的影响还在,这种影响会沉淀下来,一事一事累积下来,影响我们的民族的集体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这就是历史文化。


打个比方,历史文化就像是民族的基因,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基因当然就有好有坏。但是,不管好坏,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们就在那里,而且它们会影响我们。如果我们积极地了解它,客观地认识它,择善而从,趋利避害,善自保养,历史文化就是我们的财富;如果我们忽视它,对它视而不见,那它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梦魇。所以,我们要探讨历史文化,透过历史文化深入我们民族的性格。


第三,我们要探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什么?就是你我每天都在过的,但是很少会去想一想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古代的日常生活变化速度很慢很慢,所以,从长时段上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里包涵着一种非常顽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超越政治兴衰,甚至跨越制度变迁。


我们要探讨衣食住行的变化原因,也要借鉴思考古人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焦虑,如果你愿意焦虑,简直可以焦虑到底:不要输在起跑线,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985211,到了年龄要结婚、要生娃、要生二胎,年轻人忧心找工作,老年人害怕死亡,中年人更是烦恼一火车了。那么古人呢?


焦虑,说白了都是因为对人生缺乏稳定的内在价值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于生命价值的追问,对于亲情、友情、美好关系的追求,则是古今相通的。如果说历史可以做一面镜子,我希望它也来照一照我们普通人的生命。 


好,这就是我们的三个专题:第一,从制度演变看政治得失,说的是国家的故事;第二,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说的是群体的故事;第三,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说的是普通人的历史,古代的你我他。每一个专题又分为若干小话题,每次讲15分钟左右,有人物,有故事,更重要的是有思考。我不能保证所有的话题都轻松愉快,因为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从不会回避真实,不论美丑。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会尽我的专业能力,和你一起认真地直面历史。


去年冬天,我突发奇想,要给一群十来岁的小朋友讲“历史为什么很重要”这么抽象的题目,但是那堂课效果还行。那我是怎么讲的呢?很简单,我让小朋友们做一个“跟过去没有任何联系的自我介绍”,结果谁也做不出来,然后大家就明白了,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未来。当然,未来会怎样,并不取决于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认识和理解,过去是历史事实,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是历史知识,其中包含着智慧。


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过去做过什么,从而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10-11页。)


来,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开启自我认识之旅吧!在进入专题的讲述之前,我们先用三讲的时间,来谈一谈历史中国的时间、空间和中国人,作为课程总序,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墨上荷香

    很喜欢赵老师!从《苏东坡》纪录片认识了老师,看到老师眼中闪动着的光就被深深吸引了。一直很喜欢历史,很希望能看看中华文明的脉络。感谢老师带来这样美好的知识享受。

    笑看风云_vyp 回复 @墨上荷香: 找不到赵老师的书,想看她的书

  • 1301319gprr

    喜欢冬梅!曾经在百家讲坛看过她讲司马光。

    阿炳_qf 回复 @1301319gprr: @来来来

  • 持之以恒_lwj

    焦虑,说白了其实都是对人生缺乏稳定的内在价值感

  • 邵翟

    你自然的讲,我自然的听,并且融入你的思想,挺默契的、但你突然搞出点杂七杂八的背景声音就破坏了这么美的景致,希望别搞一些花里胡梢的背景响声!朴实最好!

    可可过儿 回复 @邵翟: 36岁,喜欢上了历史

  • 桑小葵_sl

    老师声音真好听。要听要听。

  • 听友118445943

    冬梅加油!顶你

  • 兴盛建设远航

    我在16岁的时候就认识您,印象中只有小小年纪的您就有一副眼镜,还有打完招呼就给我推荐几本书让我读,当时觉得一个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的人还要读课外书就太没必要了,直到感叹时光飞逝,变老了才感叹自己知识的欠缺。您都是专家了,可是我们只是在叹息此生虚度。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兴盛建设远航: 任何时候开始读书都不晚

  • 喜马Vip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听友409506001 回复 @喜马Vip: 河南坠子

  • 1580155ualv

    这就是与马未都讨论过司马光砸缸的那个教授吗?

  • 阮军_3i

    讲得好。◕‿◕。让古老的历史有了一个年轻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