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制度篇-台谏官:皇帝与宰相之外的第三势力

17. 制度篇-台谏官:皇帝与宰相之外的第三势力

00:00
15:14

一、思维导图


二、原文文稿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我们来谈谈台谏官,台是御史台,谏是谏院,御史台的官和谏官合起来叫做台谏官,台谏官专门负责批评监督提意见。


这一集我们把重点放在宋朝。在宋朝,“谏官、御史权势气力乃与宰相等”,“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台谏官被认为是皇帝与宰相之外的第三势力,而台谏官群体的崛起,则是帝制国家在政权建设方面的一个伟大成就。这成就伟大在哪里?因为它让帝制国家有了相对稳定的纠错机制,而纠错机制的存在则让这个国家有可能避免矛盾激化,从而实现长治久安,跳出朝代更替的窠臼。


欧阳修曾经说过:“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做官,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为什么当不了宰相,就要当谏官?欧阳修有一番令人激动的精彩论述,在这里请允许我把欧阳修的论述直接翻译过来,与诸位共享,因为我肯定说不了他那么好。欧阳修说:


谏官的身上维系着天下的得失、一个时代的公论。(其他所有的机构、职位的职责都是被具体规定了的,各管一摊,否则就是越职。)而天下的得失,老百姓的福祉与疾苦,江山社稷的稳定,这是其他机构部门管不了的,唯独宰相可以管理,谏官可以批评。


谏官的级别虽然低,但在这个意义上,他和宰相是平等的。


皇帝说不行,宰相可以说行,皇帝说可以,宰相可以说不可以,坐在庙堂之上,跟皇帝讨论决策的,是宰相。皇帝说是,谏官可以说不是,皇帝说必须这样做,谏官可以说这样做绝对行不通,站在殿陛之前,跟皇帝争论是非曲直的,是谏官。宰相地位尊贵,践行他心中真理;谏官地位卑微,发表自己的言论,这言论中也承载着真理。


欧阳修只说到了谏官,因为上面这些文字选自他的一封信,而那封信是写给新任谏官范仲淹的。但是,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当时的台谏官具有这样的权力与责任。


欧阳修给范仲淹写信,如此高调赞美谏官,纯粹是为了祝贺范仲淹升官吗?如此狭隘,就不是欧阳修了。欧阳修写信的目的,是敦促范仲淹尽快发出正义的声音。类似的信,欧阳修的后辈司马光也给他的谏官朋友范镇写过。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高尚,朋友之间用道义、职责来互相激励。


那么,范仲淹有没有辜负欧阳修呢?范仲淹作谏官的时候,正赶上大旱,旱灾导致蝗灾,粮食减产,从山东到江南,都是重灾区。范仲淹打报告请求皇帝派使者去察访灾情。宋仁宗没有理他。范仲淹找了个机会,对仁宗说:如果是宫里头半天没有饭吃,会怎么样?宋仁宗无言以对,于是派范仲淹去江淮地区视察,开仓赈济,免除苛捐杂税。


后来,范仲淹因为激烈反对仁宗废郭皇后遭到贬谪——作为谏官,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之无愧。像范仲淹这样的台谏官员,在当时不是凤毛麟角,而是一时风气。他们或者单独上疏,或者共同行动,不放过朝廷的任何问题缺失,及时纠正错误。


台谏官的权力哪里来?来自职务规定,来自包容的政治传统,来自君臣上下以接纳鼓励批评的良好政治风气。宋朝制度规定,凡诏令(大政方针)不恰当、官员谋私利、政策措施有问题、刑罚和赏赐超过制度、税费征收无节制、冤情滥刑未得伸张,谏官、御史都要积极揭露、批评,对相关人员提出弹劾。对于谏官御史在行使职务中出现的失当言论,皇帝承诺一定会曲意周全,采取包容态度。


这一点宋朝皇帝基本上是做到了。宋朝政治传统,相传太祖誓碑中就有“不杀大臣,不杀言事官”的祖宗家法。“不杀”是底线,然而这底线之中蕴含着对士大夫的尊重,也蕴含着宋朝皇权的清醒与克制。手握生杀大权,面对激烈指责、坚决反对自己的台谏官,宋朝皇帝如何守得住“不杀”底线?基本上,宋朝皇帝有两个法子:第一是关起门来不见他,也不接收他的书面批评,第二就是,实在没辙了,把这人调离台谏官岗位,调到地方工作。这也是贬谪的一种。但是经过这种贬谪的台谏官会在整个官僚队伍中身价倍增,成为未来的领袖。皇帝与台谏官之间只有暂时的不同意,没有永久的怨恨。


那么,宰相呢?宋朝台谏官的很多批评是针对宰相的,因为宰相是政府首脑,事儿是在他领导下办的,有了错误他当然得承担领导责任。有时候,台谏官因为力谏皇帝不听,也会把批评的矛头转向宰相——这也是有认识依据的,宰相负有与皇帝论是非的第一责任,不能及时阻止皇帝做出荒唐决定,当然是宰相的错。台谏官批皇帝,毫不留情,批宰相更是如此。


举一个例子,我们不说包拯,说跟他同时的御史唐介。唐介先批评仁宗,仁宗让步,但是唐介觉得让步力度不够,于是将矛头转向宰相文彦博。仁宗大怒,把唐介的奏疏丢在一边不看,又扬言要贬谪唐介。唐介自己把奏疏拿起来,不慌不忙地读了一遍,说:我为忠义所激愤,下油锅都不怕,更别说贬谪了。仁宗心里冒火,当场召集宰相大臣开会,给他们看唐介的奏疏,说:唐介说别的事没问题。他说文彦博是靠着后宫妃嫔的关系当到宰相的,这是什么话?任命宰相这样大的事,后宫怎么可能参与呢?!文彦博就在对面站着听。仁宗说完,文彦博还没表态,唐介说文彦博应当自省,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就不要隐瞒。文彦博什么反应呢?拜谢不已。仁宗气恼,派人把唐介架出去。


唐介走了以后,文彦博对仁宗说:御史台官批评政事,是职责所系,希望陛下不要治唐介的罪。仁宗怒气未消,狠狠地贬了唐介。谏官、御史继续为唐介辩护,仁宗后悔,恐怕引起普遍性的恐慌,在朝堂贴出告示来,把唐介的贬谪地点改到条件好一点的地方。又生怕唐介半路上死了,引发群臣愤怒,派宦官护送唐介前往,加以保全。


这样的台谏官,这样的宰相,这样的皇帝,换一个朝代哪里有?民间戏曲和业余史学爱好者,特别喜欢鼓吹、赞美明朝那些冒死直言的官员,比如要去劝谏皇帝之前先预备好棺材的海瑞。


这样的故事我能讲出更感人的,比如明英宗的时候,大臣刘球和钟复相约共同上疏批评宦官专权,钟复被妻子拦住,刘球上疏遇害,钟复不久病死。钟复的妻子感到极度懊悔,一想到丈夫就哭着说:早知道是这样,不如让你和刘大人一起死。钟复的儿子后来做官,也因为直言极谏死在了廷杖之下。感人吧?的确感人,但是如果官员的不怕死只是导向了个人的惨死,而这死亡对于国事又毫无改善,那么,这死亡除了让皇权更嚣张,还有什么意义?!


魏征对唐太宗说请你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明朝的政治文化出产的,就是忠臣,以生命献祭给无所顾忌的皇权;而宋朝出产的,则是良臣,他们的聪明智慧、直言极谏会让国家机器运行得更好。


为了让台谏官能够尽职,宋朝赋予了台谏官一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一项是台谏官提交的书面批评报告,是密封直达皇帝的,中间环节,比如负责接收报告的部门不能打开来看,也不能要求台谏官提要报告其中的内容;还有一项就是风闻言事。什么叫风闻言事呢?“风闻”就是听说,台谏官进行批评弹劾,可以用臣风闻打头,而不必透露信息来源。台谏官的奏疏,在直达皇帝之后,如果皇帝觉得事情实在是难以推行,可以留中,留在宫里,那么,外界就只知道某台谏官给皇帝上疏了,可是这上疏是针对什么的,只有皇帝和台谏官本人知道。如果皇帝觉得台谏官所说的事情是可以讨论的,那他就会把台谏官的报告下发到宰相府、枢密院或者其他有关政府部门,这个时候,政府方面才知道哪一位台谏官说了什么。这些特权对台谏官来说,是有效的保护政策,在这种保护之下,台谏官才能有效批评。


在制度和文化保护下的宋朝台谏官,到了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时代,终于成长为一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势力,所以欧阳修才能对范仲淹说出“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的话来。任何一个群体,当它被赋予了特殊权力的时候,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那么,如何防止台谏官膨胀呢?宋朝有很小心的制度设计。第一,台谏官级别低,人数不多,独立于政府之外,直属皇帝。第二,台谏官的人选,是由高级官员推荐,然后由皇帝亲自选定的,皇帝代表着国家,象征意义上的皇帝,是帝制政治体制当中天然公正无私的存在。第三,台谏官的人选要避开宰相大臣的亲戚。第四,台谏官任职期间,不得与宰相大臣交往,这叫谒禁,司马光作谏官,自律极严,跟老同年范镇隔着一堵墙作邻居,竟然不交往,恩师庞籍退休在京,双方也只是书信往来。


可惜的是,到王安石作宰相,这些制度就开始纷纷遭到破坏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大舅子谢景温被任命为御史台的副长官。王安石亲自推荐李定做谏官,遭到抵制之后,李定最终还是做了御史。负责批评政府的御史台从此布满了王安石的爪牙,这样做,对于王安石推行阻力重重的新法,当然很有效。但是,台谏官成了宰相的人,宋朝的台谏制度从此就被搞坏了。急功近利的皇帝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合力,阉割了宋朝政治中最伟大的成就——台谏纠错机制。


由此以降,以至南宋,台谏制度的元气再也没能恢复到范仲淹、欧阳修时代的样子,倒是越来越像明朝,当然,比明朝还是好得多,最起码,宋朝“不杀”。


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谢谢大家,下一次,我们谈谈帝制时代君臣关系的软肋——信任。


三、名词解释


1.  窠臼:读音是kējiù,是指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出处《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众人一齐动手,乒乒乓乓将遮堂乱打,那遮堂已是离了窠臼的,不消几下,一扇扇都倒下去。


2.  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凤毛 :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3.指人子。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 麟角 : 1.麒麟之角。《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后因以"麟角"指宗藩之盛。2.比喻稀罕而又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3.  风闻言事:指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也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四、历史人物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介:北宋著名谏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槐荫满庭

    宋代的台谏有地位,能有效的行使监督权,和皇权的节制有很大的关系。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实有赖于其组成部分的协调合作,换句话说,一方的作为取决于另一方的作为,互相作用又彼此共生。明代的“士风”很盛,士大夫彼此砥砺,以敢言相期许,或许不亚于宋代,但当时的政治环境显然要比宋黑暗很多,厂卫特务,梃杖昭狱,通过肉体上的摧残来打击士大夫的君臣共治。到清犹甚,士大夫已到为奴才而不得的地步,概只有满人才配称奴才,本朝既无名臣又无奸臣,只靠皇帝乾纲独断。传统士大夫绵延千年的这股“气”,在明虽迭遭打压,犹愈挫愈奋,舍生取义,至此终于被大清的精神凌迟彻底斩断,而缺了这股气的专制皇权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 eekeepol

    客观来说看评论,有些人并没有真的理解赵老师在讲什么。赵老师是就具体的课题入手,如丞相制度、宦官问题、权力集中及授权等,分别站在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置于时间和空间维度,也分别考虑国家意志和人性格局等诸多因素,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综合的拆解并还原我们这千百年来的国家机器运行方式及平衡体系。所以不仅是需要看赵老师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搞懂这里面的论据和论证方式,否则就是学而不思则惘,也可能听不出有些老师想说但没说的话。

  • 矮凸凸

    我觉得每个王朝都是受制于当时各种因素而形成自我独特的方式,从来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屁股决定脑袋到惯性毁灭,这也是我和明粉间最大的分歧。但老师这种狂夸宋朝狂贬明朝的做法和明粉有什么区别?每个朝代,即使最烂的也能找出很多亮点夸很多缺点黑。这说来说去无非还是西方自由民主那套东西吗?但人类历史从来没有绝对的集权或自由,这是一直在受制于现实情况的条件下在两者之间试图找到并维护一个平衡点,直到再也坚持不住只能从钢丝上掉下去,明朝如此,宋朝亦然。每种选择方式有他的好处必然也有坏处,没有完美。如此单方面强调某种形式的好处而忽视成本,不就和福山一样狭隘可笑吗?

    赵冬梅老师 回复 @矮凸凸: 竟然犯了跟跟福山一样低级的错误啊,可恼

  • 仲世英

    非常喜欢冬梅老师讲史。很棒!

  • sueyunxin

    听老师批判明朝太痛快了!实在不喜欢明朝

  • 1337219zmmq

    请问赵老师,您讲的内容有已经出版的书吗?

  • 半坡斜月_轩图

    冬梅老师,我越听越着急,你纵论古今旁征博引。怎么提都不提魏晋南北朝?你提汉推宋贬明清,不管正面反面好歹捎带一下魏晋嘛。莫非是嫌避如狗屎么?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半坡斜月_轩图: 哈哈哈,替你着急

  • 八面风来

    冬梅老师的语言风格听久了,感觉有些枯燥

  • 1382910kwyz

    冬梅老师柔中带刚,主观性强;口齿伶俐,逻辑性强。学习了,谢谢老师!㊗️老师新年快乐!

  • 雪子玉295

    恩,宋就这么好:明,就这么差吗?关键是文人掌握话语权,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