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讲.《相见欢》|朱敦儒:家国天下 文人心绪

第三十九讲.《相见欢》|朱敦儒:家国天下 文人心绪

00:00
15:17

课本内外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知识拓展

朱敦儒,字希真,其传世《樵歌》以二百四十余首词位居南渡词人创作榜首。


在后人心目中,他似乎是一位世外高人。陆游当年与朋友一块拜访朱敦儒时,闻见到的是:“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顷之,耀小舟而至。”晚年的陆游看到朱的手迹时,仍不免感慨“公今度世为飞仙,开卷使我心凛然”。李曾伯在得到朱敦儒别墅后作有《识岩壑旧隐》一文,有云:“惟先生以此客寓是邦,脱展轩冕,萧然如遗世独立。”并感叹说:“高山仰止,神交心会,对此足以使人尽释鄙怀。”而“飘逸高妙”,“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清气自不可没”,则是对与朱敦儒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趣味相关的词风的评价。誉之者如陈如江在《唐宋五十名家词》中那样称朱氏为“词仙”,当然也有斥之者认为朱氏是在软弱的灵魂外披着潇洒出尘的外衣。


朱敦儒词之所以在当时“别是一家”,其实是与朱敦儒人生历程截然不可分的。朱敦儒生活于南北宋过渡时期,他的生命历程必然与宋氏王朝的命运相牵连。独特的生存年代、独行的词风,促使自宋以来的研究者把他的生命历程分成南渡逃难、南宋为官和嘉禾隐居三个时期,其词风也具有了从“空阔淡远的境界”至“单纯统一的意象”再至“辞浅意深”的嬗变过程。


从靖康之变(1127)到绍兴三年(1133)应诏赴行在之间的五年,是朱敦儒一生最辛酸沉痛的时期,也是他创作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他的词中有了国耻家恨、民族感情,也融进了自己深深的悲哀和叹息,过去那种没有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繁饰错雕的着意之词,百无聊赖的无病呻吟,得形遗神的模仿之笔,一下子都不见了;痛苦的回忆、多难的生活、强烈的耻辱和刺激,使朱敦儒词中的感情变深沉了,眼界变开阔了,因此,词风也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两宋为我国封建文化极盛期,应运而生了一大批全面型的艺术人才,朱敦儒便是其中之一。


宋代绘画艺术高度发达,整个朝野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嗜画的热潮。特别是文人画的勃兴,渐与院体画分庭并峙。知识分子陶醉于自然风景山水花鸟世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为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和繁荣提供了绝好的契机。朱敦儒对各种绘画门派皆有所造诣,并以绘画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诗意心灵的栖居场所。他对绘画的这种酷爱,使他在自觉不自觉中以“如画”的意识审视眼前景物,并将其转化为词中的画境画意。


郦师点拨

朱敦儒词作中有着大量的清空意境,尤其登临望远之类俯拾即是,其取境的触角常常追求空阔与远大,忽视眼前近景而着意于天际的远景,借此衬托出词人滔滔不竭的企求和情思,其中饱含着一种人生感、历史感,使人倍感惆怅,忽忽若有所失。


在这首《相见欢》里,词人高屋建瓴,将视角立足于百尺楼上,粗粗勾勒出一幅简洁的空间全景构图:一轮夕阳,一条大江,相交于天尽头的地平线上。这种富于气势和震撼力的意象组合,让我们的想象也随之趋于无限。词人那种感愤国事、今古茫茫的哀伤心情,受此触发,喷薄而出。而充沛真挚的情感,反过来又引进版渲染了词中所构造的整幅图画。清陈廷悼《词则•放歌集》中,便赞许说,“笔力雄大,气韵苍凉,短调中具有万千气象”。


朱敦儒的这首词作,在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仅写景气象万千,而且保有壮怀激烈之情,被视为“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足以使懦夫有立志”之作。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这一句苍凉、哀怨,为赵宋王朝国运危急的生动写照,后来辛弃疾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可以说是与它一脉踪连。


“中原乱,替缨散”,根据朱敦儒的经历,建炎二年(1126)春他尚在淮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深秋时节已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遥想一下,具体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建炎元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洛阳已沦陷。秋天,金人闻听宗泽已死后,又两路入侵,朱敦儒于是从淮西辗转金陵,其后再从金陵漂泊到江西。这样看来,这首词无疑为建炎二年(1127)所作,恰是篇中所说的“中原乱,替缨散”之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化自李白《秋浦歌》其一:“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朱敦儒写下这一句是意在高宗赵构,对他一即位就放弃中原而逃往东南的行径深致不满,但又不便明言,所以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慨并透出抑塞不舒之气。


思考探究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而非囚禁徽、钦二帝的辽海以北,也不是沦亡的中州故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想必先生于清秋时也有同样的情思吧,正如钱锺书先生说,“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和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不同的时代或时期注定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命历程和风格,一个人的情感,他人又岂能全部读懂?故有誉有谤,不奇怪。“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先生所言,“‘痛’是照见‘我’的一面镜子”,多么痛的领悟!“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是后世无法超越的高峰,想想当今一大批“美盲”,真是悲哀。“文人画”的概念还是苏东坡明确提出来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可爱的东坡,可爱的先生

  • 可人_xn

    作者是想着浴血奋战的前线战士们,想着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怎么就为了自己逃命,而不管不顾国家和为保卫国家的战士们呢?

  • Ivy20180129

    这样一首词被编排在课外诵读里,有些可惜了,不知有多少学生会错过…🍀🐾🌸

  • 花开两朵_3f

    先生您好!我在此再请教一下吧,您在讲解十九课刘祯《赠从弟》时,提到诗经大雅卷阿,其中卷阿两个字,我记得带孩子去参观周公庙,当时听到的讲解是这两字应该读quan wo?今天听您的课,好像您读quan e?我不知道会不会是我记忆有误。另,我和孩子都非常非常喜欢您的课程,五年级的小家伙是您的粉丝哈,谢谢您所有的分享!

  • 许我青宁之小酒窝

    先生,要早些休息,不要太晚哦

  • 小尤皎洁的月亮

    先生晚上好

  • 剑阁酿月

    先生您好,课文中说"倩"要读成qing四声,为什么,谢谢先生

    听友191033153 回复 @剑阁酿月: 我也有点儿晕。是读qian四声,还是读qing四声。

  • 锦瑟2007

    先生好,今天孩子听着您的课睡着了。您辛苦了,先生冬安

  • 一棵木又寸

    郦老师好,说到“家国天下,文人心绪”这让我想到弃医从文的鲁迅,他的诗《自嘲》中最后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想问郦老师:冬夏与春秋,能否改为春秋与冬夏?

  • 陈思成csc

    请问先生《愚公移山》中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是读zēng吗?它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的意思和用法一样吗?望解答,谢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