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失乐园 | 维舟 1014

父亲的失乐园 | 维舟 1014

00:00
29:44

如何完成身份的认同和血脉的和解?

书名:《父亲的失乐园》

作者:[美]阿里埃勒·萨巴尔

今日主讲:维舟

主讲人简介:77年生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出版作品《大地上所有的河流》、《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


01 听前思考

二战的犹太移民状况是怎样的?

上海的苏北人往往费很大力气来掩盖其身份?

如何完成身份的认同问题?


02 书中金句

父亲的人生奠基在一个概念上:过去比什么都重要。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自己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但我儿子的诞生仿佛是个因果轮回,他存在的事实冷酷地提醒我,生命是一种连续;我们不只是我们让自己变成的那个人,也是自己的根源所系的那个人。


美国让人可以当自己想当的人,这是美国的惊人之处。不过,自由和接受一切的结果就是你很容易忘记自己来自何方。


03 精华笔记

一、书与作者

美国犹太裔作家阿里埃勒·萨巴尔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曾为《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等媒体撰稿,目前任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创意写作。

《父亲的失乐园》是一个库尔德犹太家族四代历经六十年,横跨伊拉克、以色列、美国三地的真实传奇。同时获得过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首奖。


二、第一个话题——代沟

美国犹太裔作家阿里埃勒·萨巴尔在《父亲的失乐园》中写的,大体正是一个代沟的故事——但还不止如此。因为作者阿里埃勒·萨巴尔的父亲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加州大学亚拉姆语教授,也是世上仍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极少数人之一。


1. 家族与语言背景

在1950年之前,萨巴尔家族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群山环抱的角落里世世代代生存了两千七百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离散犹太人群体。完好地保留了祖先传下来的亚拉姆语。在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前的两千年里,亚拉姆语曾是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的通用语,耶稣及其门徒说的就是这种语言,一部分《圣经》最早也是以它写成的,因而有人戏称这是“天堂的官方语言”,亚拉姆字母甚至还是蒙古文、满文的源头。


2. 父子身份抗拒

父亲所代表的身份正是儿子竭力想要拒绝的,他在书中说得明白,“我是萨巴尔家族的家庭故事看守人,是家族荣誉的护卫,是家族传统的捍卫者。身为一名库尔德父亲的长子,大家说这些都是我的职责。但我打从出生前就开始抗拒这份责任。”原因很简单,在美国这样一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可以(甚至必须)忘掉自己的过去,重新开始,而在儿子看来,父亲所珍视的“过去”,对他迎接美国式的现代生活往好里说是个包袱,往坏里说则是个障碍。


三、第二个话题——移民导致的身份认同问题

1. 二战与犹太人迁移背景

二战期间犹太民族在欧洲遭遇过惨痛的大屠杀。这一批欧洲犹太移民与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北非和中东地区的85万犹太人汇集到了1948年宣告成立的以色列国。很多在1948年后移民到以色列的犹太人都经历了这样痛苦的心理转变。虽然很多宣传资料上将那时以色列从伊拉克、也门、非洲等地接回犹太人的举动渲染为史诗般的壮举,但令人触目惊心的真相是:以色列虽然自视为所有犹太人的祖国,宣称对这些离散已久的子民一视同仁,其实却仍然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


2. 身份认同:犹太人还是美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出身自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身份就仿佛成了家族的耻辱,他们原本在故乡没怎么受到周围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邻居的歧视,现在鼓足勇气、抛下财产移民到了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反倒变成了二等公民,很多人不是陷入忧郁就是为生活忙碌得失去自我。对约拿·萨巴尔来说讽刺的是:真正的“应许之地”被证明不是以色列,反倒是美国,他在这里才得到了尊严、自由和被人平等对待的权利。但曾经的痛苦并没有完全过去,实际上,儿子对待他的态度,很像是以色列人对他们这个群体的歧视,都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某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烙印。


四、第三个话题——父辈的礼物

1.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过去有什么价值?

那可能仍然代表着某种情感上的纽带,但在一个奔向未来的全新国度里,却可能处处显得格格不入。正如书中说的,在当时正依据欧洲理想塑造新认同的以色列,“故乡的一切仿佛无谓的重担,不如抛诸脑后”。


2. 父子和解的机会

在于重新认识那个他们共同所属的“过去”。2000年初,儿子写了一篇“我父亲为好莱坞提供亚拉姆语参考”的报道,因为好莱坞一旦要拍摄诸如所罗门王宝藏、波斯帝国甚至耶稣事迹这样的题材,总不免要用到亚拉姆语,这时就需要请专业的语言学家出马。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报道所激起的反响,竟然比他当记者五年来写过的谋杀案、飞机失事、政治丑闻、贪污腐败等事件还要大。


五、主笔观点

现代生活给了人们充足的自由,一个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行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书中所说的,“美国让人可以当自己想当的人,这是美国的惊人之处。不过,自由和接受一切的结果就是你很容易忘记自己来自何方。”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而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是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份认同的:木匠的儿子只能是木匠,而不要妄想成为银行家或教授。在这一点上,如今的人们的确比祖辈自由得多,也正因此,我们应该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与生俱来所接受的礼物:既然作为传统它已经无法有效束缚我们,那么何妨坦率承认它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六、延伸阅读推荐

1. 美国犹太裔作家欧文·豪写的《父辈的世界》,讲述的是移民美国的东欧犹太人的生活,包括父子之间的隔膜与和解;


2. 以色列作家阿里·沙维特写的《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讲述作者从祖辈到以色列之后,撷取这个国家历史上的几个片段来看它的发展与一代代人之间的不同价值观冲突;


3. 以色列作家施罗德·桑德写的《虚构的犹太民族》,作者祖上是法国犹太人,但他却认为现代以色列的主体犹太人并不像它一贯宣扬的那样是同一个血脉繁衍下来的,而只是“虚构”的。他反感以色列对不同族群的内部歧视,而主张把公民权一视同仁地授予生活在以色列的所有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典_45

    #我要做大咖#谢老师分享!外来文化吸引年轻人注意,另一方面,从自己的文化历史与传承中却能更认清自己。老师声音好听,学识渊博,讲解深入浅出,甚吸引。

  • 跳出来看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迷失了自己以后,回头来才觉得父辈的格调才真正是自己的雏形和底板!痛惜!

  • 小学狗传奇

    好听

  • 风之袖

    真是维舟在讲还是主播讲维舟的文稿?

  • 听友68992659

    拉勾的勾?,那是亚勾母啊

  • 丁巴什罗

    请问讲主是“维舟试望故国”的维舟老师么?

  • 瓦片公子

    我爸也是,我爷爷也是,说起他们年轻的故事时眉飞色舞,如果我们愿意倾听,他们越说越开心

  • 琦琦故事屋

  • 白禾苗

    我的困惑

  • 听友75152537

    成熟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