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交锋】彭弼君:像「戏精」那样质询——举重若轻的演绎式提问

049【交锋】彭弼君:像「戏精」那样质询——举重若轻的演绎式提问

00:00
08:09

音频全文:

盘问有戏靠演技

 

你好,我是彭弼君。

 

如果你是一个综艺节目爱好者,大概会注意到,近年来非常流行一种人设,叫做「戏精」,他们的特质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演起来。看似浮夸,然而,在需要公开表达的场合,这样带着几分表演性的表达,往往比鞭辟入里的观点表现力更强,更能在一开始就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我说这番话不是要你真的去当戏精,但从中吸取值得思考的表达技巧,确实是值得我一聊的主题。

 

在之前关于质询的课程中,我们更多在围绕内容作分享,但内容之外的演绎能力,也是话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坦白说,很多时候我回想一场辩论比赛的高光时刻,映入脑海的,很有可能也并不是那些深刻沉重的逻辑道理,而是某段巧妙的场景演绎。甚至很多明明可以用一段话说出来的内容,我们偏偏要设计成质询,为的就是那份无与伦比的展示效果。

 

那么,如何用演绎式的提问,让你的质询充满戏剧张力呢?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两个原则和一个技巧。

 



第一个原则,叫做高表达,不如低表达


很多同学在质询的时候有一个偏好,就是喜欢用文学性的表达。比如,「这年头不需要英雄」这句话,从他们嘴里出来就变成了

「当代个人英雄主义叙事的破产」。

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有一种高于我们日常用语的疏离感,便于建立权威、引发思考,但同时,不利于听者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你希望让你的提问有戏剧性和冲击力,就最好用一些不需要那么高理解成本的表达。能用「为啥」问出来的问题,就不要大费周章地说「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


在第一届星辩公开赛上,有一道辩题讨论的是「如果非要你选一个,你会更愿意当伪君子,还是真小人」。你很容易会发现,这道辩题中的「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非常容易让双方产生分歧。大家都很熟悉的颜如晶同学,有一次打这道题的时候,问对方什么叫小人,得到的答案是「明明是朋友,却不借钱给你」,只见她瞪大了眼睛,冲口而出「朋友之间不借钱?朋友就一定要借你钱?如果他没有钱?」对方还没来得及进一步解释,比赛就被观众的欢笑和掌声打断了。


你会发现,如晶这几句追问甚至语法上都未必完整,但正因为质朴简单,所以容易让观众借着这几个问题,体会到她听了对方定义后心中产生的荒谬感,这就是「低表达」的好处——你使用的事例越贴合生活,观众越容易听懂,共情的门槛也就越低很多略带点方言口音、说话耿直的质询者讨喜之所以讨喜,也是因为,如果单从戏剧性来考虑,无论是辩论比赛还是开会过程中,突然蹦出一句带点东北味儿的「为蛤呀」,比任何文绉绉的对白,或是复杂委婉的提问,都更带有情绪张力,更能让观众们不知不觉站到质询者那边,去一起饶有兴致地期待回答者怎么接下这个问题。




接着,我们来聊聊第二个原则:间接问,不如直接问


什么意思?如果你留意一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在公开场合的发言,都是用第三人称视角在说话,辩论场上也一样。比如,在「要不要看伴侣的手机」这道辩题里,如果质询中要问

「窥私欲本来是人的正常欲求,难道不应该合理接纳吗」

这个问题,一般人会怎么说呢?对,就是像我刚才这句话这样,站在一个外部第三方的角度来问。这样做的好处,是显得中立、客观、清晰,坏处则是隔,隔靴搔痒的隔。


这就是为什么,《奇葩说》里的范湉湉一句咆哮体的「你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天性?看呐!」就能让所有人记住了她。因为在这一刻,她的姿态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把你拽入情境中,直接对着你表达。


很多同学问我,为什么自己在质询的时候,提的问题总显得没有力道?抛开内容不谈,恐怕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间接地发问——你都没把自己当成局中人,自然只能隔靴搔痒。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年的那句呼告式的名言,改成质询一样掷地有声:「对方辩友,在问国家为你做过什么之前,你有问过自己为国家做过什么吗?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但如果你换成第三人称的间接表述,

「有的人总想着国家为自己做点什么,却不想想自己为国家做过什么,对方辩友,你觉得这合理吗?」,其中的情绪、感染力弱了何止一点。


说到底,要制造戏剧张力,你需要养成直接而非间接的表达习惯,把论点里的逻辑,敌我双方,够造成场景中的角色来进行提问,这样一来观众的情绪好酝酿随时可以入戏。




好了,说完了原则,最后,我来与你分享一个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在质询中制造戏剧性效果的小技巧:唱反调,不如戴高帽


在第一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有一道辩题讨论的是「网络舆论能否提升民主觉醒」。当时的反方试图强调,许多中东国家的案例都显示,即使网络舆论可以在知情权、监督权上对民众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就已经觉醒了。对于这个观点,正方在质询中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假装同意反方的解释,诱导反方一步步说出,「没错,即使网络舆论帮助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言论自由、发现了自己的监督权、明确了自己抗争的权利且知道了国家应该保护我免于暴力和威胁,都不算提升了民主」,然后质询方微笑着感慨道,「很好,您方刚才这四次表态,恰好推翻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民主这四大基本自由的意义,您方太了不起了!」全场轰然大笑,掌声雷动。这里他使用的技巧,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戴高帽,或者说激化观点、捧杀。


要知道,戏剧性要求的是失衡,越是四平八稳的你来我往,就越容易显得枯燥乏味。但是两方辩论,相比于敌意明显的反驳,对方对于你的肯定和承认往往抵触心理会小很多,因此通过一步一步激化对方的观点,很容易制造出悬念和落差,再通过最后的包袱把对方观点中无意义的部分撕开,就能收获强烈的戏剧效果,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常我们能见到的语言中的戏剧冲突,很多都来自这种先扬后抑的捧杀,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唱反调,不如戴高帽。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

掌握质询中的演绎能力,能让你在内容之外,制造戏剧效果,让你的表达更抓人。

具体而言,你需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能用清楚直给的低表达,就不要用复杂委婉的高表达,二是能直抒胸臆地问问题,就不要间接迂回地绕圈子。

最后,可以通过激化观点,也就是戴高帽这种最常见的手法,来在言语交锋中制造戏剧张力。

 

当然,论及表演,方法还有很多,我今天分享给你的只是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思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非要用演的呢?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存在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损耗,有时你把想说的话说得DRAMA一点,在听的人那里才会是刚刚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心理剧大师Johannes Galli会说,「表演中才有真实」吧。

 

希望今天我分享的辩论,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趣。

我是彭弼君,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级辩手

    课后分享: 说起辩论中的戏剧性展示,马薇薇女士无疑是首屈一指。今天向大家推荐2013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表演赛,马薇薇女士与郑秋桦女士两位的对决。其中,薇薇姐在质询中使用的诸多制造戏剧张力的技巧,都能与今天彭弼君老师的课程相互印证。

  • 听友11682034

    给女神打电话

  • 超人归来_z2

    彭队更新啦,撒花

  • YCyong

    戏剧性辩论。可遇不可练。。。

  • 月巴月半_wn

    哇,学姐又更新了

  • 科版的樱木花道

    声音很尖,听的不了很舒服,可以调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