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交锋】梁秋阳:怎样在质询中获得优势——信息差理论

047【交锋】梁秋阳:怎样在质询中获得优势——信息差理论

00:00
11:26

音频全文: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呢,天生说话就很有压迫感。同一个问题,别人问感觉没什么压力,听他问出来,就会觉得很难回答。他们可能是你最怕的那个老师、老板,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难道只是因为他说话比较凶吗?


同样的,辩论场上也有这种人,比如在质询环节,有的人就可以把对方「问懵」,有的问题就会显得特别「尖锐」


这些情况,你想必多多少少都见过,那么今天咱们接着聊质询,就让我来为你逆向工程一下,言语交锋中的优势本质上是什么,用怎样的方式来提问,会更有杀伤力、更容易帮助你在质询中取得优势,以及你可以通过练习哪些技巧来做到这一点。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道辩题中,正方经常会问反方的一个问题是,「取消死刑是大势所趋,难道您方还要坚持不废除死刑吗?」这是一种问法。但是呢,我还听过有一场比赛的正方,他是这么问的:「对方辩友,荷兰、法国、德国、美国的部分州等105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废除了死刑,也就是说,近年来已经有几乎一半的国家陆续废除了死刑。你说中国不应该废除,是出于跟这些国家的哪些差别呢?」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代入反方去想一想,很容易发现,第二种问法给人的压迫感要强得多。一方面它将模糊的「趋势」具象化成了明确105个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是堵上了你的后路,逼迫你必须给出「中国不同于这些国家之处」作为解释。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量。准确地说,是通过提供更多信息的方式,制造出了一种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落差感。而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给你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我把它称之为质询中的「信息差理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提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怎样让你的问题更加尖锐、有攻击性,是什么决定了你提问人的强度?其实主要靠的不是你洪亮的嗓门、强大的气场和刁难的语气,而是通过制造出这种信息量上的落差感,让观众自然形成期待,感觉到此时对方应该给出回应,让对方无法逃避,但同样由于你已经事先铺垫好了很多信息,又会难以回答。这个时候,交锋中的优势也就形成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形势比人强」。很多时候你并不是没道理可讲,但对方的势头一起来,你就很难有条理地应对。在提问时创造信息差,就是累积这个「势」能的过程。比如,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都有过交不上作业的经历。如果老师问你,「为什么不交作业呀?」通常我们都会说,忘带了,或者找不到了,之类的。可是如果老师问的是,「为什么别人都交了,你却没有交呀?」这个时候,很多借口就说不出口了——因为你和观众都会同时想到,对呀,大家都是学生,为什么别人不会忘带你却会忘带?为什么别人不会弄丢就你找不到?这个时候,恐怕你就得说出一些真正的特殊情况,才能不显得理亏地回答上这个问题了。重要的是,两相对比之下,老师并没有说出什么特别犀利的观点,仅仅是因为多提供的一条信息,就能让问题陡然变得尖锐起来。这也是构筑信息差,让质询更有杀伤力的情况。

 


好,观念说完了,那么我们在具体设计问题的时候,或是执行质询的时候,怎样填充内容,能让自己说的东西听起来更有信息量?要营造落差感,怎么去问效果才最好?

接下来,我为你介绍3个可供使用的具体技巧。

 

第一个,是精确表达,让你的问题听起来更有信息量。什么叫提供更多信息,我相信你一定懂,就是在提问时更多地描述背景、论据等等。然而,很多有一定辩论经验的同学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拽大词儿,说起话来像政治课本一样。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势所趋、势所必然、难以为继这种词。如果你希望你的问题有杀伤力,就应该讲清楚,大势所趋,是多大的势?势所必然,有多必然?难以为继,难到什么程度?


也许在总结性的场合,什么都讲清楚会略嫌啰嗦,但在一个点一个点的交锋过程中,只有把一件事情的细节讲清楚,才能让听的人对这部分信息有充分的把握,随之而来的追问,才能给对手以压力。好比前面举的例子里,如果你能举出具体的国家,就应该讲清楚是「荷兰、法国、德国、美国的部分州等105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废除了死刑」,而非泛泛而谈地说「有些国家」。

 

第二个技巧,则是引发联想。听完前面的内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那按这个说法,我像玩游戏积攒能量一样,附加大量信息,问出一个问题,岂不是信息差爆棚,一下可以问懵别人?然而,之所以我们通常不这么做,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信息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信息量一大,就很容易模糊你问题的焦点,而且质询毕竟不是长陈词,它是一问一答的快速交互,你很难用大段时间来讲一个长长的故事,把所有人代入你的语境当中;或是完整地援引某一篇论文,在事实层面建立起绝对的优势。


所以,我们除了自己从外部提供信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地增加提问的信息量吗?有!那就是用典型的案例,或是贴近大多数人过往体验的描述,引发听众的联想,从内部补充信息量。

就好比,你在为反对战争的立场发言时,你说「对方辩友,你有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看到那些扭曲挣扎的塑像,和馆内一片黑暗中高悬的三十万死者姓名吗?如果你有,为什么还想容忍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的可能呢?」,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或许会比任何学术报告都更直击人心;在讨论将生命与其他价值作衡量的伦理类辩题的时候,坦然而坚定地问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价值,但我永远不会用父母、孩子或伴侣的生命去交换再珍贵的东西,我很好奇,对方辩友跟我有什么差别,以至于您居然能做得出这种事?」,想必也能引发所有人共情。


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任何立场的讨论时,我们都要先准备几个核心案例,它们的作用除了阐明观点,更在于自带语境信息,在提问时只需要同时抛出,就能引出联想,形成落差。

 

第三,延伸观点,在最终提出问题的时候,对对方的立场作合理拓展,以聚焦冲突,增加落差感。比如,在讨论死刑误判的问题时,正方通常会提出许多误判后执行死刑,导致冤假错案无法挽回的悲剧,然后问反方,难道这时候还不应该废除死刑吗?如果想要让问题变得更尖锐,你可以主动帮对方延伸观点,跳过对态度的确认,而直接问下一个问题,「在如此之多的误判案件发生之后,您方依然坚持不要废除死刑,请问配套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老实说,从实际上讲,如果误判问题能解决,早就解决了,因此你这么问重点已经不在于真的问出一个方案,而在于用更进一步的冲突来形成逼问。就好像最早的例子里,质询者如果问,「为什么这些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中国却没有废除」,那么还是止于确认——杀伤力没有那么强;可是如果跳过此处,直接问更深一步的问题,「这些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中国却没有废除,请问是出于中国跟它们的什么差别?」由于聚焦,落差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最后,总结一下。

以上三个技巧,第一精确表达,是教你用具象化的方式,让自己填充进去的内容有实实在在的信息量;第二引发联想,则是告诉你在适当的时候,找到好的切入点,使用自带语境的素材,能够事半功倍地构建信息差;而第三延伸观点,则是在提问中附带信息量之后,通过延伸对方的立场,聚焦冲突点,用这样的一种提问方式来增加对方回答的难度,拉大落差感。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技巧之所以能形成场面优势具有压迫感的效果,核心还是由于创造出了信息上的落差感。因此,如果有时候你希望自己的提问能显得更尖锐、更有杀伤力,不妨先想一想,怎样提问,能制造你和回答者间的最大的信息差?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在这里留个小作业:

在之前的39课《质询的分类》中,我提到过质询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请问今天教给你的,通过制造信息差来获得交锋优势的质询,属于哪一种呢?它为什么不属于另外几种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回答,与我交流。


我是梁秋阳,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级辩手

    参考答案: 可以是第二类,也可以是第三类。 当你援引大量常识,试图对对方提出质疑的时候,目的是削弱观点,这时候信息差是为了增加力度。 当你用己方材料,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大家的思维拉到你想要讨论的问题的时候,是在植入观点,这个时候制造信息差,是给对方跳出你设定的语境增加难度。

  • Jennifer_qd

    第三类质询,通过附带信息量来植入想法,显然不是第一类确认共识,也不是第二类削弱观点,消弱观点应该是质疑对方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