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反驳】梁秋阳:最尖锐的反驳方式——用“归谬”展示对方的错误

031【反驳】梁秋阳:最尖锐的反驳方式——用“归谬”展示对方的错误

00:00
10:19

音频正文: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通常情况下,我们与人沟通都讲究和气生财,能好好说话,绝不开口呛人。但我相信你也一定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在交谈中,你明明已经好声好气地告诉了他,他说的东西可能有问题,对方却仿佛听不懂人话一样,翻来覆去还是说原来那一套。尤其是,开会讨论方案之类的时候遇到这种人,你简直烦得想掀桌子。

 

巧的是,辩论赛中也常见这种人。甚至有的对手还会用装作听不懂的方式来无视你的反驳。这样不管里子受了多少伤,至少面子上混过去了。你再怎么咬牙切齿,他看起来也浑不在意。到头来,如果评委不认真听内容,光看场面和表情,说不定还觉得是你吃了亏。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需要学会用归谬的方式,来展示他的错误。这也是在这节课里,我要与你分享的东西。



很多同学在进行反驳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找一个比对方更有道理的观点,来把他比下去。比如,对方说【我觉得特朗普是近十几年来最好的美国总统】。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不对吧,应该是奥巴马或者小布什呀。那对面只需要反过来问一句:你凭什么说奥巴马或者小布什更好呢?啊哦,咱们反而背上了不必要的举证责任,陷入被动。还不如一开始直接问对方:一个每天在Twitter上信口开河的总统,难道就是你心目中最好的总统?


是的,正如上面这两种不同的回应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想要反驳一个观点,思路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指出对方的想法和正确想法之间的距离,咱们反驳板块之前提到的很多内容,都属于这一种,它的重点在分析。


但还有一种反驳思路,它的重点则在于,找到观点谬误之后,如何清楚地,有时候甚至是尖锐地揭示出来,以收获最好的反驳效果。因为,对于很多原本就不够有说服力的观点来说,你只需要清晰地归纳出它的荒谬之处,将之暴露给所有人看,本身就是最尖锐、最直接的攻击


后者,就是所谓的「归谬」。


具体的做法,简单来说就两步:推导极端,演绎嘲讽。

 



先来看第一步,什么叫推导极端



任何一个观点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也就是它所适用的情景和程度。而一旦脱离这个舒适区,观点本身的片面和错漏之处就很容易被暴露出来,变得不那么合理了。比如我们都知道伤害他人是犯法的,但是在面对侵害的时候,我们也说要正当防卫,法律上也有所谓的紧急避险。文化习俗上,谦逊忍让被认为是东方人的美德,但真的到了大义当头,触犯原则的时候,孔子也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归谬的第一步,推导极端,就是让你把要归谬的观点拽出舒适区

 

其一,是在横向上,转换讨论情景。要知道,没有一个观点适用于所有的情景,因此,一旦脱离原本的语境,那些貌似有理观点说不定就荒腔走板了。例如,对于转基因技术这个议题,网络上相当一部分反对的意见,都是在强调转基因食品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产业,有潜在的社会风险,我们又了解——所以不靠谱。


可是,如果在社会运作、商业推广上存在可以质疑的空间,就代表转基因技术不可信的话,那市场上商品还能更新换代么?更何况,我们也很少人真的知道空调、冰箱、电视的运作原理,又为什么可以安心使用,而不担心它们有一天爆炸的呢


说到底,是因为市面上对转基因技术不成熟的这种担忧,多半笼罩了一层对全新技术的恐慌,以及我国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造成的阴谋论气氛。一旦换个大家熟悉的场景,「不了解就不可信」的这条逻辑,听起来就很可笑了

 

而推导极端的第二个方向,是在纵向上,抬升观点力度。是的,你没听错,不是削弱,是抬升。为什么呢?因为每个观点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立,话说得太满,则过犹不及。例如,在「懒是不是人性之光」这道辩题中,正方常见的说法是,正是因为人类想偷懒,才发明了那么多的工具来代替人力,顺便推动了文明的进步。某种程度上,这是有道理的,也的确有社会学学者认为,之所以工业革命出现在西欧,就是因为连续的瘟疫和战争极大地削减了欧洲的人口,使得资本家们不得不玩命研究出机器大生产,来节约人工。

但这个观点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因为一定程度上偷懒的欲望,确实可以激发出发明创造的「念想」,但将念想转化为现实,可不能继续靠偷懒来完成。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他原有的观点,在纵向上往前推导一步,就能形成有力的反讽:「看来184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还是不够懒;按照对方的讲法,他只要再懒一点,说不定AI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吧?」

 



到这一步,通过横向和纵向上将对方的观点推向极端,归谬中的「归纳」这个动作,就算是完成了。这个时候你需要进行的是第二步:演绎嘲讽。有时候,第二步甚至比第一步还重要,因为说到底,归谬的重点,不在于剖析原理,更在于凸显谬误。



在这方面,马薇薇女士大概是华语辩坛的第一高手。任何一句原本可能平平无奇的反驳,被她说出来总是刀刀入肉,尖锐无比,原因之一,就在于「嘲讽」二字。她是怎么做的呢?教你两句话:要场景不要理论,用直接代替间接。


第一点,要场景,不要理论,意思是在归谬对方观点的时候,最好用具体的场景,而不要用抽象的理论。


比如,在“让是不是美德”这道辩题里,正方通常会强调谦让背后所体现的“尊重”。而往往忽略了,在高效率运转的现代社会,如果一味讲求谦让,场景有时候反而不会太好。这个道理很好懂,但光说理论,难免略显平淡。可如果配上一个具体的场景,例如说:“如果让就是美德,那想象一下,公交车上两个老人家互相谦让,你让我,我让你,直到地老天荒……你们是互相尊重了,看起来很有道德。但考虑过我们这些被你们挡住没法走动的人的感受嘛?”这样演绎之后,更容易体现出归谬的力度。


那什么叫用直接代替间接呢?也很简单,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刚才那句话的最后,我质问的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而不是“这些人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我是直接在以受害者的姿态发言。


是的,如果你观察一下生活中或辩论场上的对话,会发现很多缺乏力度的表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总是试图站在第三方进行看似客观的叙述。这样做好像比较安全稳妥,但也因此失去了感染力和嘲讽效果。就好像在「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这道辩题里,正方支持“没有爱了可以离婚”,当然也可以客观地描述反方观点的漏洞:例如获得陪伴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单纯为了陪伴就将没有爱的伴侣继续绑在自己身边。但在嘲讽的力度上,间接地说再多,都不如直接的一句“你想要陪伴?养条狗啊!”更有杀伤力。


说到底,直接、具体地讽刺,才是最真切、最有力度的。以上这两条思路,其实就是在教你如何将自己代入这样一个吐槽者的角色。有空多进行一些类似的练习,既能帮助你提升辩论场上归谬的力度,也有助于摆脱说话太“隔”的毛病,学会在某些时候率真地表达。

 


好了,简单总结一下,如何归谬呢?分两步:

先通过横向上转换情景,纵向上抬升力度,将对方的观点推导极端,再用情景化的直接的演绎嘲讽确保反驳的力度。

 

最后,这里要提醒一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归谬,可以说是最尖锐的反驳方式之一,但希望你能理解,学会归谬,重点不在于用来言语伤人,而在于掌握一种把反对意见说透彻的方法。


在辩论场上,这可以是为了避免因为说话太温吞,而被不敏感的评委错过你的观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候,用这种方式点醒,甚至是稍稍刺一下听不进人话的对方,把球踢到他那里,让他品一品自己想法中可能有问题的地方,既能让周围人更清楚你的反对所自何来,也是沟通时的应有之义。

 

以上,就是今天的超级辩手,

我是梁秋阳,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级辩手

    课后分享: 今天这节课,向大家分享2014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之表演赛,「让是/不是美德」的这场比赛。无论是马薇薇山呼海啸般的驳论,还是罗淼的质询爆破,都堪称归谬的典范。

  • 0o了尘o0

    我想反驳一下瓦特不够懒的观点,地球给了地球生命,因为它不仅给了光还给了热。懒确实是人类之光,带给启迪,而后面的发明的努力应该是人类之“热”。

    叶秋_pe 回复 @0o了尘o0: 哈哈哈哈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拆解!

  • 君平_帕特里克

    归缪这个方法好。不要把举证责任揽在了自己这边,推向极端,演绎(想起了如晶讲的那期:用表演),用直接代替间接则是诉诸情感争取第三方的同情认可。更换场景,不要讨论理论,因为没有一个理论适用于所有场景。

  • 李知操

    归谬:1.横向归谬2.纵向归谬二.演绎嘲讽

  • 超级辩手

    课后分享: 今天这节课,向大家分享2014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之表演赛,「让是/不是美德」的这场比赛。无论是马薇薇山呼海啸般的驳论,还是罗淼的质询爆破,都堪称归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