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立论】王肇麟:确立比较标准——破解“谁更重要”的千古难题

004【立论】王肇麟:确立比较标准——破解“谁更重要”的千古难题

00:00
08:40

音频文稿:


大家好,我是王肇麟。


比较无处不在:这期《歌手》谁的发挥最耀眼出众?《三国》《水浒》哪本是更伟大的小说?以及所有男生的千古一问——妈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了应该优先救谁,本质上都是在选择和比较。站边只是个偏好问题,人人都会,但是要捍卫自己支持的事物,就需要学会如何将两件看似不能直接通分的事物放置到一个天平上。而在辩论赛中,求真还是求善更重要,沉默还是愚昧更可怕,等等,就是所谓的比较性辩题。


在进行比较性辩题的辩论时,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两类,对应的是两个极端。极端的一头是没有比较的意识,说出的话不能说错,可是最终却不能完成比较。比如你认为三国是比水浒更伟大的小说,那么只是说“三国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场面宏大,还不伟大吗?”也许就有欠考虑,因为它很容易遭至对方的诘问:“可是水浒的人物不也同样众多、情节不也同样曲折、场面不也同样宏大吗?”所以我们在构思比较的说服时,不能只顾自己,还要问一问这个比较标准能不能让双方的立场分出高下,避免让对方借力打力、反将一军。极端的另一头则是设置的标准看起来太过“量身定做”,因此有失公允,比如三国更伟大,是因为这是段关于三国的故事!听者不仅会一头雾水,什么时段的故事和伟大有何关系?更会觉得你是爱屋及乌,为了替自己喜爱的小说辩护才生造标准。


所以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在比较性的辩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思路,可以帮我们构筑一个既高下立判、完成比较,同时又能被接受、进行讨论的好标准。


第一式我叫它“无懈可击”,即不要轻易放过辩题中的任何一个字眼,因为它们都有可能为你提供构思有利标准的基石。比如“孔孟思想比老庄思想更有利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孔孟、老庄都是古代圣贤,其学说各有璀璨,直接想要一分高下当然显得困难重重,若强行褒贬,还显得辩者恃才傲物。对于这种题目,不要轻易放过“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几个字,“当代”限定了讨论的时间,是浮躁过度还是缺乏活力?“年轻人”限定了讨论的对象,在这个阶段是应该力求入世还是清心寡欲?“成长”限定了讨论的标的,老庄思想固然是种可以教人全身毕性、独善其身的伟大智慧,但那究竟算不算是成长的过程?因此对正方而言,可以透过对成长一词的琢磨,强调今天的比较标准,必须落脚在年轻人的社会化进程,那又有什么,比强调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更能融入社会、助力成长的呢?反之,对反方而言,也许能从“当代”二字突破,行诉当代年轻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无奈与迷失,进而去争抢标准,让标准停在“哪种思想更能帮助年轻人张扬个性、自我解放”,后续的论证,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式我叫它“无中生有”。有的题目比较简练,没有这么多的额外信息,又该怎么办呢?其实原理别无二致,只不过需要多一个步骤,那就是把辩题的言外之意和潜台词主动脑补出来。比如“交友应该吾友不如己者”还是“吾友己不如者”,交朋友时应该交比自己更强的朋友还是不如自己强的朋友,乍看两种交友模式都有优劣,如何比较,似乎没有头绪。这时不妨主动还原场景:什么人会在什么情况下问出这样的问题呢?比如,我们是“交友应吾友不如己者”这一方,我们可以考虑做这样的铺展:“交朋友,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原则,有人看重气味相投,有人看重一时眼缘,都无可厚非。不过辩题给出的两个选项可以看出来,提问人只关心一件事情:朋友的实力强弱,这其实是一种比较世俗、把朋友当工具的交友观。虽然这样的交友观未必值得提倡,不过来人既然有此一问,我们也只好答其所问:如果冲着积攒人脉、以图助己为目的去交友,那么到底是强者还是弱者更能实现目标?”题干本身并没有限定提问人的身份,提问人是一个功利世俗的人,是辩手的解读,当然,也仍然还有被挑战的空间。不过,主动还原场景、补齐辩题中缺少的提问者、主语、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语境”的过程。孔子所谓有教无类,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答案。故而,在开始辩论前,不妨下一番功夫,来利用有限的信息构建对自己有利的语境,如果成功,那么接下来的说服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第三式我叫它“过河拆桥”,即以攻代守,主动进攻。前面说的两种方法大家听下来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我可以利用题干、还原语境,那对方岂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吗?如果两人都这么做、最后构建了两套截然相反的语境,那又该如何是好呢?这边,其实就已经涉及到反驳的内容了,我们之后会有专门的课程再做讲解。不过,在构思立论的阶段,我要提醒各位一点,就如同定义之争不会有绝对的完美一样,标准之争其实也是一个两方各自比较的过程。有些时候,固然要对己方的标准反复譬喻、多做讲解,说明其合理性,但有些题目、持方和标准下,一位自卖自夸就不如以攻代守,多花时间说明“为何对方的标准不合理”,若能成功,则哪怕自己的标准可能未必尽善尽美,但至少行之有效,可堪一用。比如“审时度势比坚守原则更可贵”,“可贵”可以有多种比法,既可以比对社会、对他人的利好,也可以所谓“难能可贵”去比难度。如果我们看重前一条标准,觉得赢面更大,也许不需要花大力气去力陈为何“以社会效益做比较标准”最为合理,多花些功夫,告诉各位其他的标准,如“难度”,两者其实半斤八两、审时度势有绞尽脑汁之难、坚守原则有持之以恒之难,在这个维度上难分伯仲,可能更为轻盈有效。毕竟要反驳一个标准,总是比构建和捍卫一个标准要更为省力的。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


比较辩题,标准为先。能分高下,公允不偏。

挖掘题干,背景还原。歧见莫惧,攻守两全。


结束今天的教程前,我们最后给大家留一道练习题,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思考:被排斥还是被同化更可悲,如果是你的话,你各会替双方寻找什么标准呢?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了。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咿呀学语123

    这个专栏每周更新三次,希望老师在一定周期内给一下思考问题的参考答案,可以借鉴一下老师的思路,觉得有必要的赞一下,让老师看到我们的呼声。

  • 超级辩手

    参考答案: 对正方“被排斥”而言,可以相对简单粗暴一点,去争抢:被同化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一旦同化的阵痛过后,个体就可以获得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可以从“前途光明”的角度去论证“被排斥”将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和打击的状态,未来更灰暗;对反方“被同化”而言,则可以去还原“被排斥”和“被同化”这两个策略背后的潜台词:被排斥说明这一族裔至少自己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被同化则意味着连自己都放弃了原有的坚持,进而将标准定在“何者更体现了自身的放弃”来论述己方立场。

    蓝色妖姬_6k 回复 @超级辩手: 感觉这道辩题讨论的是,外界给予的痛苦和自己内心的痛苦之间,何者更可悲。

  • 听友110909851

    课后作业:辩题中缺少“被”字的施体与受体,就题目而言,受体易达成一致——即环境中的人类个体;施体则需讨论。 双方施体一定具有相同的特性:与受体存在差异。因而双方辩题中的排斥或同化是施体面对个体的差异时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基于此,正方比较标准可以放在“施体对于具有差异的受体选择的排斥策略或同化策略,何者对于受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从负面结果论述排斥更可悲。 反方则更宜从题干定义和达成一致的受体切入,比较排斥与同化本身与个人的关系。抓住人类个体理应具有的差异特性(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在差异等),以“同样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排斥/同化何者更能维护人类个体的差异性”,从积极结果论述同化更不可悲。

    超级辩手 回复 @听友110909851: 有答案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回答啦~

  • 红袖添香a1

    首先,什么是可悲?比较可悲应该从谁方的视角出发来判定?这是需要理清或思考的第一重问题;其次,世间万物是否存在一个状态,就是任何事情都很可悲。抑或是否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什么事情是可悲的。不悲不喜(语出2017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哲理辩论,熊浩语);如果存在无事可悲的情况,两者又该创造什么语境来对比呢?

    王肇麟 回复 @红袖添香a1: 要不要试着先自己回答一下自己的问题呢

  • dtmc

    前提:最终的状态都不得以而成为的状态,(自己最初讨厌的状态。)1.被排斥:排斥的可怕之处在于强烈的外界刺激,以及自己不被认同,一个人独自面对的孤独与空虚。而被同化是逐渐转化的过程,不仅没有强烈的外界刺激,而且会获得足够的外界认可,以及对于之前所讨厌状态的新认知。2.被同化:迷失自我,成为自己讨厌的人,虽然少了肉体上的痛苦,但精神上的迷失与堕落才更为可悲。被排斥,外在虽然痛苦,但精神上的清晰与自信,更能保证自己是个独立的人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lml~~~2018.4.16.17.05

  • 咿呀学语123

    正方:这是一个强调合作与协作的时代,只有融入入社会,才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相比被 排斥,被同化的人更有竞争力,竞争力相对匮乏的人更可悲。(这个标准建立在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 反方:被同化,意味着丧失了健全个人人格的机会,意味着迎合世俗,不能保持自我的人更可悲,不能追求精神上的超脱和坚持的人更可悲。(这个标准建立在价值追求上)

  • xiexinning

    在我的定义中可悲是自我评价,少有人会评价别人用可悲这个词,一般都是可怜或者可恨这种形容词。所以,内心强大,特立独行的人不会觉得自己被排斥。善于交际,圆滑世故的人很少觉得被同化。那么辩题面向的人群是指,想融入集体却无法融入,想保持自我却不够坚定的人。都是挣扎中的人。所以我认为排斥的标准可以是无法坚持自我的人更可悲。同化的标准可以是 没有能力(社交能力等)的人更可悲。

  • Panda男士

    被排斥更可悲: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属性能够很大程度决定人生能否幸福。如果一个人被现有生活体系所排斥,则他的灵魂孤独无助,物质生活举步维艰。作为一个寻求幸福的人,没有比这样的处境更可悲的了。 被同化更可悲:人之所以区别于只懂得捕食与繁衍的动物,就在于人类有自己突破天性的独特品质,在于创新和创造,而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点,茫然于万物之中,只懂得循规蹈矩以苟活性命,这样的生活与捕食和繁衍的野兽无异。作为人,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

  • 马尾莫七

    被同化更可悲:有没有保持自我真我 被排斥更可悲:有没有融入社会 个体性和社会性谁更重要

    王肇麟 回复 @马尾莫七: 听起来“有没有保持自我真我”和“有没有融入社会”稍微有一点点量身定做的嫌疑哦

  • 淡然浓烈

    可悲是主观的感受,是没有达到自己所设立的目标而感到惋惜,难过。显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首先是要融入这个群体,大家已经建立的共同氛围。如果你的言行举止都无法让对方接纳而被排斥,当然比同化是更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