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奇葩锦囊】赵帅:怎样让你说的话被人记住——表达的黏性

086【奇葩锦囊】赵帅:怎样让你说的话被人记住——表达的黏性

00:00
10:04

音频全文:

怎样让你说的话被人记住——表达的黏性

你好,我是第五季《奇葩说》辩手赵帅。

很开心在这一节超级辩手的音频课里与你相遇。

 

今天呢,我来聊一聊怎样让你的表达能被人记住。

无论是在综艺节目中,还是辩论赛,又或者是人际交往的时候,除了说得好以外,恐怕最值钱的表达能力,就是能给人留下印象,让人记住你。

 

然后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尤其是,如果你经常看奇葩说,大概会发现,奇葩说的辩题都比较极端。因为它大都是生活中的一个血淋淋的抉择,非此即彼,中间不存在和稀泥的空间。也因此,正方或者反方要立论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立场太鲜明,能说的东西,能延展的方向,一望而知,大家都大同小异。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执中学长那样以观点著称的大神,或许可以「想」到很多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说」得精彩,一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要靠表达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就从我的视角,与你分享三点见解:简单,细节和意外。

 


让人记住的第一点,是要够「简单」。

 

很多人,尤其是肚子里有点货的人,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东西说得复杂无比。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特别。却忽视了,那些理解起来需要太高门槛的真知灼见,在大众听起来往往并不新颖独特,他们会觉得——这不就是常见的那些我听不太懂的东西嘛! 

 

是的,如果你回想一下过往几季《奇葩说》的金句,无论是薇薇姐的「水可以熄灭火,但无法改变火」,还是马东老师的那句「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其实都非常简洁。为什么呢?是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是在学术探讨的场合,你说得多深,一定都不缺乏知音但在对人说话的时候,你需要的,是用足够简洁的表达,来降低听你说话的人的认知成本。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但凡有一点深度的东西都不能讲,而是说,如果你讲的观点越复杂,你就需要让它的出口,给得越简单。而且,这里的简单主要针对的是语言本身,但不妨碍你通过肢体、表情,增加其他维度的信息量,让你的表达更容易被记住。

 

什么意思呢?还记得在这一季《奇葩说》的第三期队长战里,讨论了一道辩题,是「要不要设立一项法律,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超过12小时,就取消他的爸爸称号」。在这场比赛里,正方,也就是支持剥夺爸爸称号的一方,有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说

爸爸不陪孩子,妈妈受苦受累,结果距离产生美,反而孩子更喜欢的是爸爸,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论点的逻辑绕了2层,本身并不简单,场上也确实铺陈了一段时间。但是首尔姐通过最后目露凶光、恶狠狠的一句:「恨也要共同分担」,一下子突出重围,让它清晰透彻地呈现了出来,堪称画龙点睛。

 

如果说,一个足够复杂的观点,像一个装满了东西的袋子,那么一个简单的出口,就像是在袋子上装了两根绳子,这样听你说话的人,一下子就能把整个内容给清清楚楚地拎起来,也就自然更容易留下印象了。

 


第二点,则是「细节」。

 

我们通常会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意思是对于一件事情,光知道它是怎样的,没用,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于是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也特别喜欢讲道理。他们总觉,道理才是说服人的东西啊不讲道理讲什么

 

但你要知道,想和说不一样。

想问题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花大部分的时间去挖掘事物背后的机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沟通、说服、表达的时候,需要你把更多时间花在,如何用你的表达,带大家进入你的观点。之后的说理、煽情、总结、反驳,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临门一脚,而不是平地起高楼。这样才能让听的人,对你讲的东西有印象,有实感,而不是觉得飘飘渺渺,若有若无。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这里你需要的,就是「细节」。

 

在我出场的第四期节目中,我们讨论的是「结婚前想让伴侣在他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我有没有错」这道辩题。比赛里,我的正方队友臧鸿飞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

如果不是真爱,你就别凑合;而如果是真爱,当真爱消散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在意房子。他回忆当年离婚的那天,「他站起来,把结婚戒指摘下来,搁在梳妆台上,拿了一个双肩背,把内衣袜子拿起来,他背着就走了」。根本来不及想别的。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要说得这么细?袜子、内衣、梳妆台、双肩背……其实就是因为,这些显得有些零散的,但是无比真实的细节,才能传达出这个观点的质感和重量。听你说话的人,也是通过这些细节构成的感性图景,才被带进并记住你所描述的那个世界。

 


最后一点,是「意外」。

 

这一点很好懂——超出人预期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商业电影,即使再勉强,也一定要在结尾设置反转,来让观众满足。

 

那么,怎样营造表达中的「意外感」呢?意思是说话夸张一点,内容故意反着来吗?不,那个叫作妖,不叫意外。我的观点是,意外来自对比。因此,要让观众感到意外并记住你,重点不在于最后的反转,而在于前面设置的思维惯性和期待。

 

这里举一场正式辩论比赛的例子。

在今年的2018华语辩坛老友赛里,武汉大学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比赛中,反方的洪雨学长在结辩的时候,不断重复「我不信」这三个字,以表达对对方定义的不认同。他在结辩的最后,掷地有声地来了句「或者有本事你就让某位从业20多年的专家告诉我,这个概念的定义就是这样的——」就当所有人以为,他要说除非这样他才相信的时候,他突然峰回路转地来了句:你告诉我我也不信!惹得全场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事实上,仔细想想,最后这句话本身并不多么出奇,之所以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意外感,就是因为前面那几句「我不信」的排比,让听的人产生了一定的期待与惯性。这个时候,你再给出一个与期待方向相反的答案,意外感,就自然产生了。

 

事实上,许多有趣的人,说话时都会注意设置期待和反转,来制造意外感。比如李诞老师在《奇葩说》上那句著名的:「我每天问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博学了吗?没有,但是没关系,就安稳地睡去」就是如此。

 


好了,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怎样让你说的话能被人记住?有三个创造记忆点的思路:

第一, 是留一个简洁的出口,让你的内容能被拎起来;

第二, 是用细节描绘图景,让你观点有质感、有重量;

第三, 则是设置期待,再用反转来制造意外感。

 

最后,留一道作业题:

我在第四期《奇葩说》发言的时候,邀请现场所有观众,和我一起去想象一栋有着红色屋顶的房子。当时你记住那座房子了吗?你觉得我的用意是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答案,与我互动。


我是赵帅,很高兴认识你,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坨坨_fz

    我还是习惯新国辩霹雳吧啦的帅姐

  • 土著阳光

    说的简单朴实,其实很有作用,不错。

  • ly_1cu

    不要喷我,赵帅那期表现不咋地

  • 英特纳雄奈尔_i0

    听起来不舒服

    阿燃____儒曰 回复 @英特纳雄奈尔_i0: 我也这么觉得

  • 饭523

    好听

  • 汐修龙月YIB

    表示有时总的表情包,真好(时总不是总三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