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锦囊】彭弼君:辩论教练的「角色框架」——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引导者?

075【锦囊】彭弼君:辩论教练的「角色框架」——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引导者?

00:00
08:40

音频全文:

你好,我是彭弼君。


在「结辩」之后,也迎来了咱们的最后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名字叫做「锦囊」。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小小的辩论锦囊,为你讲清楚一个和辩论有关的,有趣的话题。


而今天,我要和你聊的话题是,如何教辩论。


如果你没有过辩论队教练的经验,大概会奇怪:

“教辩论?只要你自己会打辩论,把你会的,告诉你的队员,不就可以了么?”

我相信,大多数刚开始担任辩论队教练的同学,也确实是这么去做的。


他们作为能力比较强的辩手,看到学弟妹的表现,发现千疮百孔不忍直视,于是赶忙上前示范讲解,又是帮忙找材料又是推荐比赛视频。讲完以后下一场比赛,发现学弟学妹还是做得不好,苦口婆心再说一遍,循环往复,非常负责!


可是你知道吗?凡是像这样去教辩论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教练会不会变强不好说,但队员却是原地踏步。就像我也见过一些团队领导,自己能力很强经验丰富,工作上什么事都跟员工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果呢?员工的能力永远停留在一个行政秘书的级别。久而久之,除了感慨招的人不靠谱团队带不起来,也没什么别的办法。


而今天我要告诉你的就是:基本上,像刚才说的这种典型的误区,都是因为弄错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应该是被教导的那一方,而不是教导者那一方。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辩论队的教练,你应该努力让你的队员,而不是自己,成为主动的那一个。


在人与人的一段关系中,通常,当然是越强势的那一方,越占主导地位啦。我强我有理,你弱你听话,好像确实效率比较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你却必须让处于弱势方的队员,而不是处于强势方的教练老师处于主导地位。


为什么呢?因为「教」这个动作,它的本质不是在「处理事」,而是在「启发人」。事情都是确定的,可是人和人会遇到的情况,都是会变的。因此,你永远没法通过上行下效、耳提面命来真正地「教会」一个人。



采取之前我们说的那种方法的辩论队教练,一定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你把指令说得再仔细,上了场,比赛的走向只要和你的描述有些微出入,小队员就会发懵,不知所措。


你会觉得很奇怪啊,这么简单的一点变化,只要是个正常人,就算我不说,你也应该能想到要怎么做吧?可是你知道吗,当你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你的权威和能力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覆盖了他们的思考。


而,所谓的「学会」一件事,其本质恰恰就在于形成自己的思考路径。自己把路走一遍,以后自然就知道怎么走,而且这样走出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路。


因此,教辩论和打辩论,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前者,必须以被教的那个人为主导。这,才是教练和队员之间,正确的「角色框架」。


其实不只是辩论,当今的教育界也在提倡,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来释放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连科技企业,都在讨论赋更多的权给员工,以员工为中心,来鼓励创新。这都是在建构我们所说的那种“角色框架”。



那么,身为辩论教练,在这种角色框架内的大原则下,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向你推荐三条基本思路。


第一,当一个提问者,而非回答者。很多教练都会觉得,我懂得多,队员不会,跑来问我,不是很正常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寻找答案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思考过程。如果队员但凡遇到不会的东西就来问你,你再努力思考答案,那到底练的是你还是他们啊?


因此,你要学会提出合适的问题,去引导队员的思考。比如,当队员问你,「这道辩题的价值倡导,应该怎么说比较好?」不要直接亲身示范,而是应该转而把主动权让回去,问一问他们现在自己的想法是什么,自己觉得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好,等等。


当你用提问引导他们的方向,让他们自行上路的时候,才是把思考的机会还给了对方。


比如说,哈佛大学的《公正》公开课,桑德尔教授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场景来问学生:“你会怎么做?”

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价值观。想当好教练的同学不妨仔细研究一下。


当然,你会问,那万一他们思考了还是回答不了怎么办?

这就要说到我们的第二条思路:当一个修补匠,而非建筑师。


是的,当你的队员给你看一篇写得千疮百孔的立论稿,或是你的员工给你看一份惨不忍睹的项目策划书的时候,你一定有一种强烈的「不行我得帮他把这份东西重写一下不然就完蛋了」的想法,在辩论领域,俗称「灌立论」


但是,如果你的目的,不止在于搞定这一篇立论、这一个项目,而是想让眼前的这个人获得真正的成长,那就请克制一下自己,尽量在他自己的想法上引导、补全,而不是直接推倒重来。


比如说,你可以和队员一起讨论:

以你们现在的立论框架,逻辑上有不能自洽的地方,两个论点是互相矛盾的,发现了没有?

好,发现了,那你们觉得现在能改论点么?

舍不得是吧。好,那现在就有一个权衡啦。不改论点可以,但是对方指出这个矛盾的时候,你们可以解释过去么?

哦,你想说,这两个论点代表不同的情况,所以并不矛盾冲突。场上能一下子就说清楚么,要不要考虑类比……


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当你的水平明显凌驾于小队员之上的时候,一旦你用你的思路替代了他的思路,你的队员会马上失去主动思考的意愿和必要——你想的肯定比他高明嘛。


因此,即使有的时候他们真的遇到了困难,无法完全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请尽量锦上添花,而非另起炉灶。即使短期内会遇到一些挫折,但至少这样可以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更糟的你。


接着,我要说的第三条思路是,当一个聆听者,而非审判官。

什么意思呢?


在一场比赛结束后,教练通常都会对刚才上场队员们的表现进行复盘,给予反馈。你这里做得好,他那里说得不对,下次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做当然是对的,然而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的聆听者,听队员们给你他们自己的反馈,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好辩手,往往不只对辩题有深刻的理解,对自我也有清醒的认知。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为什么如此。自我认知越清醒,场上越能扬长避短,场下越能在恰当的地方加以努力提升。


传说孔子的弟子曾子,资质并非上乘,但凭着每日三省吾身的韧性,终成一代儒宗。而且,一个人能真诚地自我反省,并把它讲出来,其实也意味着他对自己缺点的一种“承认”和“正视”,这种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仅仅是教练在从外部做出点评,队员则未必心服,也没有形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那于辩手成长而言,终究是事倍功半。


所以说,小时候学校的老师那么喜欢让同学们写检讨,是有道理的。当然,手段未必合适就是了......



好的,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教辩论,应该让被教导的那一方,而不是教导者那一方,占据主导位置。

在这个大原则下,教练应该是一个提问者而非回答者,是修补匠而非建筑师,是聆听者而非裁判官。让你的队员,在自我思考中获得成长。


当然,我绝不是说教练永远不要主动教队员,老板也不要主动教员工。如果你想传递的是某些固定的知识、具体的指令,那么灌输、命令绝对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但就如同辩论一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没法像套公式那样一劳永逸的,也有许多工作,是需要人在极高的自由度下,自主地去处理。


而今天这节课就是在告诉你,在这种时候,你需要扮演是另一个角色。


我是彭弼君,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xzy今天也在写作业

    马上要当队长了,其实决定从头学辩论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弟学妹,这个锦囊对我真的非常有用(✪ω✪)感谢学姐!

    星光尘 回复 @xzy今天也在写作业: o m

  • 1396353neyb

    给学姐打call!

  • _鹤_鸣_

    声音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