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结辩】丁冠羽:学会评价——如何在结辩里四两拨千斤

061【结辩】丁冠羽:学会评价——如何在结辩里四两拨千斤

00:00
13:24

音频全文:

你好我是冠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研究过网络上的论战。很多时候,大家一开始都摆事实、列数字、聊案例,但越往后讨论,大家越没有耐心去细细考究数字的真假、案例的细节,而是更在乎讨论参与者的立场或者态度。就拿中美贸易战来说,讨论的重点在初期是国力的比较、政策的损益,慢慢就转换成了立场的评价。比如说,中方绝不退让刚到底,究竟是有勇无谋还是主持正义。

 

这就给辩论比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随着激烈的质询和交锋走到尾声,终于来到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评审已经听了几十分钟的你来我往的密集攻防,作为最后发言的辩手,该如何做好这个盖棺定论,最大程度地说服评审呢?

 

有同学说了,最后一次发言了,当然是要把对方整个构架都彻底推倒啊。先把对方的事实都反驳掉,再来一个价值倡导压过对方,这样想起来好像很完美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举个例子,近年来很热门的题目,人工智能对人类利大还是弊大

在交手的过程中,正方往往陈列出一大堆最新的科技应用和生产力的提升,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被解决;

而反方往往担忧劳动力被大规模取代,社会分化日趋严重,还有可能引发恐怖的战争,认为人类在试图开发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无异于玩火自焚。

正方说各国政府加大投入,哪能不好?

反方说霍金生前多次反对,为啥不听?

 

一场比赛打了那么多东西,千头万绪,全部反驳一遍,时间够么?说得清楚么?万一评审对事实的心证和体验跟你不一样,你不是白花功夫么?



所以,我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个结辩思路:评价优先于事实。

 

这两个概念是什意思呢?在辩论场上,通常起争执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事实和评价

有没有杀人、犯罪率多少、经济指数多高……这些是铁打的事实,数字印出来就长那样,但这样杀人手法凶残吗?15%的犯罪率治安好吗?GDP成长10%是理想还是不理想呢?30%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可以被接受么?这是评价。

 

事实和评价,哪个更容易在结辩阶段吸引评审的认同呢?我认为是评价。

是的,GDP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少如果能有论据说清楚,早在前面的环节就说清楚了。前面占不了上风,结辩往往也还是一样。再重述一遍之前讲过的东西不是浪费时间么?而且对这些事实,评审到结辩的时候对正反方的东西都有个大概的印象,多争无益。而且就算你争赢了,也不等于就推翻了对方的立场,毕竟,没有哪道辩题会因GDP的增长率变动了5%就分出胜负。

 

反观评价,因为涉及到人们内心的价值和情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就给结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进行深入讨论,甚至可以用我们的评价来翻转对方提出的评价。比方说我们可以承认对方说某个地区的GDP增长不到5%,但没有高速的增长,也可以是个安稳和平的国家不是吗?

 

所以,事实上的分歧,我们要在比赛前段中尽量厘清,越往后就要尽量转往评价的战场去推进。这也有点像执中学长在上一篇结辩入门课中讲的,好的结辩要做减法,用巧妙的评价去解决问题,而非做加法,在事实层面纠缠不休。



谈完抽象的理路,接着我们来补充几点实战应用的技巧。

基本动作,通常分两个步骤。

 

第一,是先确保己方所提供的事实或评价有效的留存在场上。你会说,咦刚不是才说事实不重要吗?别紧张,这里不用花太多心力争执,重点是要保证评审对你方论点的认知是清楚的,好在听结辩的时候能有个判断的基础。毕竟,就算是四两拨千斤,你至少也得真的有那四两。

 

关于这一点,在自己这边,你应该做的是集中陈述一个己方立场下要捍卫的例子。比方说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利大于弊这道题目,正方会提很多不同的科技手段和管控措施,来规避反方可能会提出的诸多风险。如果我们做反方,要一一回覆可能耗时费力,那么最简单直接的留存方法,就是设立一个扎扎实实的核心案例。比方说,如果反方要讲用了人工智能后会有大量的工作被取代,那就把相关例子讲清楚透彻,来回应对方可能有的误解。

比如,在第二产业,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政策,工厂主们还是更愿意采购智能设备而非雇佣人力呢?其实是因为人工智能取代普通工人本质上有效提高了生产力。讲清楚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让大家想到,所以科技越发展,人工智能就越有优势,而任何管控措施都无法说服大家停下发展的脚步,也就更容易让观点留存下来。

 

而除了陈述己方,我们同时还会面对对方的攻击,这时我们需要分两种情况来应对:


第一种,如果对方的攻击是程度的削弱,而非逻辑上的否定,不用花太多时间去回应只要大概整理说明清楚为什么自身逻辑还是存在即可拿上面人工智能的例子,你说工作机会减少。正方如果说有些艺术、教育类的创意型工作不会受影响,你也不用争,需要强调至少还有大量超商店员、工厂作业员会失业告诉大家,对方的回应其实在细节,而没有否定推论,所以你提出的这个弊处仍旧存在。总而言之,要不伤筋动骨,那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毕竟这里的重点是留存,而非陷入无谓的纠缠。


第二种,如果是对方试图全部否定你的观点,那就不能一退了之,而要尽可能拆解掉对方的攻击。在这里,有效率一点的作法是就某个核心例子尽可能提出多种解释。还是人工智能的议题,面对反方提出的失业问题,正方有可能会攻击说,这方面问题可以由创造出的新岗位来缓解,正如同前几次工业革命那样。这时候,你可以围绕着人工智能发展造成的失业问题的特殊性,给出多种解释,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自我学习和迭代,即使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恐怕最适合的劳动力依然是它们而非人类;又或者,即使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创造出很多新岗位,但在当下,严重的失业依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等等,以此来消弭对方的攻击。

 

当然,所谓的说服力真不是你多讲几个例子就比较大,但多使用几种不同的素材让观众感受深刻,至少可以制造场面效果,让你的观点可以在观和评审的脑中留下印象。然后就可以回到我们的核心思路,利用这留存下来事实基础,因应做出评价、给出合适的标准。



所以,接着就是第二步,找出对方的核心案例,给出你方的评价。

是对方的案例呢?因你自己举出来的例子,当然都符合己方立论。这个时候,真正需要处理的,也是观真正的关心的,是你要如何去解释对方举出来的例子?例如,同样人工智能的题目,正方给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利好,如何在承认这些利好的情况下,使你的观点依然能赢,才是结辩要利用「评价」做的事情。

 

而在这里,有两个注意点:

第一,一定要勇于处理对方那个听起来最强最完整的例子。比如,政府说要做一项政策,能带动就业、能发展经济,还能增加税收。你挑软柿子捏,说欸这税收能增加多少不明确啊,不做。但经济跟就业的好处,难道观就听不到了吗?以理服人讲的是公,你有敢于处理对方最核心的案例,自己的架构才会有解释力。这一点在任何想要进行说服的场合,都是如此。


第二,在进行评价之时,重点不在于用力地批判和否定对方,而在于引导听用你希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同一个问题。举例来说,对于人工智能,其发展能带来庞大经济成长,是正方的好处,这个你否认不了。所以,作反方可以拿刚才就业问题当基础,给这个经济做评价,暗示这种具有伦理风险、极可能导致社会撕裂的纸面上的经济发展,或许未必可取。

 

当然,你可能会问,可有些利益听起来好像很了不起,比如极大的经济效益、又或者看起来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那我们真有办法去重新评价吗?当然可以。评价本身就是四两拨千斤的过程,要能找到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就可以做到。

 

比方我们谈对恐怖份子用酷刑,如果站在功利主义的计算角度,那对一个人用酷刑换来城市的安全显然值得但如果换个角度,比如法治国原则下的思维、是不能把人当手段的道德义务观点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


不过有的例子里,其他的角度相对比较隐蔽。

比如,假如有一种政策有利于医疗卫生的进步,或许在一般的观点下它纯粹是一种福利、一种改善,但在社会学的观察下,即使是医疗的进步,也可能是一种劳动资本的再生产,是由掌握社会资源的资本家透过科技开发研究好让劳动者寿命延长、身体机能回覆加快,如此要来便能创造更多劳动剩余价值,无形中成为另一种形式下资本主义对劳工阶级的宰制。又或者,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入手:过去很多病,大家都没得治,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产业,现在是有钱人可以治,穷人明知有救却付不起医药费。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或许依然很难说是坏事,但要说一定是好事吗?这就已经有评价的空间了。

 

简单来说,寻找其他评价角度的思路无非两种,要从自己立论展开挖掘,从根本处否认对方观点的前提,如同恐怖分子例子中的道德视角;要,从对方的好处中发现相应的代价,并延伸到你要捍卫的价值,如同后一个医疗的例子。



最后来做个整理,辩论赛中的说服尤其是结辩环节,特别要注意在事实和评价上回应的比重,尽量以评价为主来建构一场比赛完整的判断基础。

具体操作上要先检查己方的事实、在来挑出对方的核心例子给出评价,最后总结并且交代每一个评价系统背后的道理。到这一步,你已经列好了对自己有利的阵势,下一步,就是通过最后的比较来攫取胜利。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容我卖个关子,让我们在之后的课程中详细你介绍。

 

以上就是今天的课程,

我是冠羽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英特纳雄奈尔_i0

    就是站在中立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再把话语表达换一种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