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结辩入门】熊浩:结辩者的使命

059【结辩入门】熊浩:结辩者的使命

00:00
10:37

音频全文:



各位超级辩手的小伙伴,大家好,我是熊浩

 

非常高兴能够在超级辩手这个语音平台和大家碰面。

那今天呢,我想花一点点时间和大家说一说,结辩。


所谓的结辩,是指在竞技辩论环境中,通常是司职四辩的正反双方选手,利用3到4分钟的时间,对整体观点和赛局进行的最终总结。我相信在辩论队里,各位的学长姐一定会给你清晰的交待,如何去完成结辩。我们概括起来,通常司职四辩的这位选手,往往是在完成以下三件事:


第一绝地反击它是指,因为整体赛局已经沉淀到最后,但是对于己方来讲,不一定所有的核心争点,都已经被你们成功而彻底地处理。所以司职四辩的这位同学必须要非常敏锐地提取并发现,哪些核心争点你们没有获得全面成功,或者仍然有落败可能。他必须利用最后的这样一个长陈词环节把这些问题处理透彻、处理干净,以绝地反击的姿态去赢得最后一次冲锋。


第二是在最后的3到4分钟的时间对整体的赛局和观点进行系统整合。我们打个比方,四辩在讲话的时候,就好像为已经发生的比赛过程完成了一个思维导图,它既系统,又全面,更清晰。但他这样做,并不是目的,总结、清晰和思维导图都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想帮助裁判细致地勾勒出整体赛局的进展过程,告诉他们,你看:在这样的一个战略中,我方获胜;在那样一个攻防中,我方得分。清晰,是为了告诉所有的受众:我们清晰地获胜了。


最后一个工作是价值提升通常在结辩的过程中我们会“煽”一个价值,所谓煽一个价值,就是赋予整体讨论的议题一个带有哲学性、思辨性和批判性的原则高度。它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大家被说服,更重要的是引发所有受众的深度思考。



我刚才谈到的第三点,也就是在司职四辩的选手总结陈词的时候,最后要贡献一个新观点。我相信这个观点可能在辩论圈不一定有一致的认知。从裁判的角度看,有的裁判认为,第四位辩论员不应该出现新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并没有遭遇过质证。而像我这样的评委,我们会认为最后一位辩论员需要贡献一个新的观点,才能让整体的讨论,在你说话的时候,我们有继续聆听的意义。当然,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把我的看法分享给各位。

说新观点,当然要跟前面你们的辩题和前面的讨论密切相关。但为什么在最后,你仍然能够要破镜重开,继续往前突进,贡献一个新观点呢?

 

我在复旦的时候跟我的学生经常说,他们打辩论比赛,在系际赛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占一个巨大的教室,打比赛会打到非常晚。整个教室当中非常的拥挤,来自其他院校,来自复旦和来自各种各样地方的人,他们都有可能走进那个教室,然后去聆听各位辩手的发言。这其中非常有可能出现的,是打扫教室的阿姨。她在等你们,因为她打扫完这个教室她才可以休息。我们设想阿姨来到教室,她听正方讲话反方讲话,讲了很多都是常识。所谓常识就是在百度当中,大概前第一页到第五页你能够看到的所有的信息。即使我们没有那么精密的数据,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妥当的表达,但是概不出常识。这只是常识,更加训练有素的吞吐而已。


如果你所有的表达都是这样,不能在洞察和人类认知的意义上启发我,唤醒我,督促我,让我觉得求知有意义,读书有价值。这样的观点,这样的四辩,就没啥意义。你可以赢比赛,但其实你没有办法赢得尊重。


在竞技辩论的环境当中,一辩他主要的工作是完成论证,所以表达的系统性和清晰度是关键,“新不新”不是他的重要职责。二三辩在竞技辩论当中处理近身搏斗,所以他们需要做的是在短回合当中,迅速地展示自己身段的绚烂。他们没有机会和没有时间去用长时间去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一个新论点。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新观点的出现是整体辩论队的使命,但通常它们由四辩来加以完成。



再举个例子,关于新观点。

我曾经打过、看过一个题目,叫做“世界遗产应不应该商业化”。那主张应该商业化的是正方,我们是反方。正方同学会有一个非常强的论点,叫做“不商业化没钱”。因为如果国家的拨款有限,如果我们的自然遗产或者是人文遗产又不商业化,这就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将无法生存,它一定会保持离群索居、交通不便、地理偏远的这种孤立状态。这,还怎么办呢?


在支持我方的论点“世界遗产不应该商业化”的时候,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几段话:

人类的一些记忆本来就只供心灵向往,接踵而至的步履会滋扰那种神秘的空幽,让桂花坠落的精微,终成无法聆听的印象。

人类的一些遗存本来就只能隔空朝拜,熙熙攘攘的叫卖会伤害那彻底清凉,让面壁独处的感慨,变成穿梭而过的逗留。

人类的一些孤单本来就排拒人山人海,无休无止的混乱会瓦解那种妙曼松涛,与天地共呼吸,与山河齐交响,从切肤之体验,最终变成远远的文本词锋。


我在讲这个观点的时候,是想让大家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偏远、孤立、不变、封闭,真的是一件坏事情吗?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要人道而不能心灵向往?

是不是所有的参观都必须相会,而不能隔空朝拜?

是不是所有的景点都必须要拥挤,不能孤单,而只能人山人海呢?


这个世间关于自然遗产的保护,除了让它更方便、更风雨,除了让它更著名、更拥挤,有没有一种逻辑可以支撑它在山谷当中,那种幽凉的孤独呢?这世间,有没有除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以外的,关于文化和关于行旅的逻辑呢?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回顾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谈到中国人看画的境界。中国画,如果你退数步往前看,通常是只见山林,而不可能看到人,因为层林尽染而人往往极为狭小。只有你走jin(g)——jin(g)既是前进的进,又是安静的静,你才可能有在山谷巨石当中,看到那个在小小道路上不断兼行的旅人,或者悠悠垂钓的老者。这是中国画的境界,这是不同于商业逻辑的逻辑,这是不同于世俗价值的遗产。


所以,如果你在结辩的时候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新的原则高度,你即是在整体上回应了你方的立场,同时也让整体对辩论的思考走向一个更新的原则高度。我们可以在一个不断共鸣的场域中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自然,什么是遗产,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你能够贡献的是一种批判。这里我们所说的批判不是那种把你踩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的批判,不是对对方的言辞指责或者是逻辑抗争,而是一种康德意义的批判,即,它提示我们所有人:

原来,生活还可以那样想;

原来,旅行还可以这样安顿;

原来,文化还有这么悠扬和这么深邃的面相。

 


这是四辩要交付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四辩除了要帮助队伍赢比赛,同时四辩还需要让我们所有人去赢得尊重,赢得对辩论的尊重,赢得对思辨的尊重,赢得对想象力的尊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回溯华语辩论的历史,你会发现,恐怕四辩是赢得最多掌声的人,是获得所谓的最佳辩论员概率最高的辩位,我想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当他讲完,当他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遐想与思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认真真地把辩论不仅仅看成一场年轻人的竞技游戏。而是一个有价值,甚至值得珍惜的思想礼物。

 

这是我对结辩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熊浩,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鹤珺琮

    学长曾言辩手是孤天里的鹤而不是写满字的纸,我深以为然,常常自省。今日再听学长教诲,可谓醍醐灌顶,快哉快哉。

    听友261479894 回复 @鹤珺琮: 那是林圣伟说的,不是熊浩~

  • 1732635nuji

    希望熊浩不要再散发魅力了,声音这么好听温柔语言这么美我真的死了

  • 英特纳雄奈尔_i0

    道出了辩论的意义

  • 何明家

    男神授课有陈果老师的影子。莫非是复旦风?

    尹向前丶 回复 @何明家: 哈哈老大我在这里发现你啦

  • 似是故人来来

    熊浩的魅力真是了不得

  • 寻我启事

    感觉这是辩论的真谛……竞技比赛不是很适用……

  • 放弃减肥的胖子_br

    似乎是我享受辩论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四辩的意义。

  • LEO_清平

    讲的非常好,应该把他视为我们每一天的说话态度。不只是为了说而说,而是希望自己的言语可以激发各自对三观的检讨和改进。 共勉之

  • 谬念

    解答了我作为四辩的许多疑惑,谢谢